阳浦路社区:追寻红色印记,汲取奋进力量
2025-11-11 13:39: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王磊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为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感悟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基层治理的实践伟力,近日,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阳浦路社区党支部、团支部、关工委、妇联沿“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芦荡村-王淦昌故居”开展线路专题参观学习。

  从芦苇荡中的革命火种到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板,再到科学家的报国初心……大家通过实地探访、现场聆听、交流研讨,实现理论认知与实践感悟的深度融合。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红色根脉中的治理密码

  踏入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叶飞将军“沙家浜的意义在于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手迹赫然入目,瞬间将人拉回1939年那段烽火岁月。

  展陈中,36名新四军伤病员在乡亲舍命掩护下保存革命火种的史实,生动诠释了“军民鱼水情深”的深刻内涵;“阿庆嫂”原型朱凡化身茶馆老板娘传递情报、最终壮烈牺牲的故事,让红色基因的温度直抵人心。

  在互动展区,沙家浜女子民兵连的事迹更让大家看到红色精神的当代延续。这支2009年组建的队伍,以“把沙家浜精神刻进骨子里”为信念,创新“水陆两栖”训练模式,在无人机侦察、战场救护等课目中屡获佳绩。卫生员钱井芳暴雨中转移群众500余人、村干部周艳虹将民兵纪律融入村务管理的实践,正是二十届四中全会“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生动注脚。革命年代的军民同心,如今已转化为基层治理中“党建引领、群众参与”的治理效能。

  芦荡村:红绿融合中的振兴答卷

  从纪念馆走出,置身芦荡村的水乡画卷中,大家见证了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作为《沙家浜》故事的真实发生地,该村依托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修复阿庆茶馆、新四军养伤处等旧址,组建“芦荡薪火”志愿宣讲队,以情景演绎、线上传播等多元形式开展宣讲5000多场,让红色遗址成为“活的教育课堂”。

  更令人振奋的是,芦荡村走出了“红绿融合、文旅兴业”的发展路径。依托 3.14 万亩高标准水产养殖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800多户农户增收,联合科研机构研发大闸蟹预制菜品,实现“四季有蟹”的产业突破;打造“芦荡小蟹农”等研学课程,推动农家乐、民宿蓬勃发展,2023年接待游客近400批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8万元。

  这种“以红铸魂、以绿兴产、以文兴业”的实践,精准呼应了二十届四中全会“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乡村振兴”的部署,证明文化资源可转化为治理效能与发展动能。

  王淦昌故居:科学报国中的初心坚守

  最后一站抵达王淦昌故居,这座清代古建筑内的展陈,完整呈现了“两弹一星”功勋的传奇人生。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遗憾,从未动摇他的信念——1934年婉拒导师挽留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宣言,1960年接到电报后隐姓埋名17年投身核试验的抉择,在大漠中与团队搅拌有毒药泥、严控每颗螺丝钉的坚守,都彰显着“以身许国”的赤诚。

  故居内的核科普展区与科学家精神教育板块,更让大家读懂了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意义。王淦昌在国家危难之际放弃个人研究的抉择,恰是二十届四中全会“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精神源头。如今,故居年均接待15万余名参观者,成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阵地,正是对“传承红色基因与科学家精神,筑牢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的生动实践。王磊

标签:沙家浜;芦荡;王淦昌
责编:邵月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