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太湖度假区(太湖新城)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场以“心愿劳动”为名的教育实践活动正蓬勃开展。辖区内三个街道分别建立了“五心” 教育实践(心愿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本文以苏州江澜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专业化劳动教育阵地为案例,旨在构建区域特色的劳动育人新模式,努力打造吴江区“五心”教育实践活动一张亮丽的“名片”,让更多青少年在劳动实践中收获成长,点亮梦想。
一、建设专业化劳动阵地,搭建实践平台
江澜农业八坼种植基地占地面积745亩。随着“五心”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2023年7月正式成为吴江太湖新城关工委研学合作单位及青少年劳动教育基地。基地建立以来,以高标准、专业化的配置,为青少年搭建起沉浸式实践平台。基地专门开辟5亩实验种植区供青少年体验农作物种植与采收,让孩子们亲手触摸泥土、播种育苗、采摘果实,近距离感受农作物从“萌芽”到“丰收”的全过程;同时,基地配备2个多媒体会议室和3个专业农残检测实验室,拥有24通道食品安全检测仪等先进设备,揭开食品检测的“神秘面纱”。从种植到检测,再到食材配送,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体验路径在此形成,让青少年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直观感受劳动价值,深刻理解 “心愿劳动”的内涵——劳动不仅是付出,更是收获与责任的起点。
二、开发特色化课程体系,丰富实践内涵
“农安小卫士走进江澜农业”系列课程,是“心愿劳动”教育实践的核心载体。围绕这一主题,基地创新设计“农场种植体验”“食品检测体验”“食材配送体验”三大特色模块,让孩子们的劳动实践不再局限于“田间劳作”,而是延伸至食材流通的全链条。在农场种植区,孩子们化身“小农夫”,学习翻土、施肥、浇水,在汗水中体会“粒粒皆辛苦”的真谛;走进农残检测实验室,他们戴上手套、操作仪器,亲手检测果蔬中的农残含量,在严谨的实验中建立“食以安为先”的饮食观念;参与食材配送环节,他们跟随工作人员规划路线、清点物资,在协作中培养沟通能力与责任意识。自基地建成以来,这样的特色课程已成为全区学生的“热门之选”——年均接待学校及学生团体科普实践活动40场次左右,助力度假区及各街道、村(社区)关工委夏令营与研学活动,全年服务青少年超10000人次。孩子们在体验、互动、交流与实践中,不仅提升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获得学校、家长与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构建多元化实施路径,拓展参与渠道
为让更多青少年参与到“心愿劳动”中来,基地积极构建多元化实施路径,打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拓展参与渠道。基地通过三种主要渠道开展活动:一是通过“成长苏州·社会实践”网站定期发布活动信息,供全市学生自主预约;二是与学校、街道、村(社区)关工委组织对接,开展一对一劳动实践活动;根据不同群体需求定制“一对一”劳动实践活动,让劳动教育精准落地;三是与辖区内33个研学基地联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的教育合力,让劳动教育融入更广阔的研学场景。
四、建立专业化保障机制,夯实安全基础
“安全是劳动教育的底线,专业是活动质量的保障。”这是江澜农业“青少年劳动实践”基地始终坚守的原则。为确保青少年“心愿劳动”活动安全、高效开展,基地从师资、资金、安全管理三方面构建专业化保障机制。
师资方面,基地聘请市农科院资深技术指导员全职指导,配备3名具有食品安全检测资质的专业检测员与3名食品行业资深员工作为讲解员,为青少年提供专业、细致的指导;资金方面,基地每年投入约18万元用于青少年科普社会实践活动,为活动持续开展提供坚实支撑;安全管理方面,基地配备标准消防设施,每场活动除讲解人员外还安排两名以上随同人员,配置应急医疗箱,确保活动安全;种植体验所用的种苗、瓜果均按绿色产品标准种植,无毒无公害,全方位守护学生劳动安全。
如今,“心愿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已成为吴江太湖新城青少年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品牌。下一步,吴江太湖新城关工委将联合江澜农业关工委,进一步加大“心愿劳动”教育宣传力度,拓展与学校、企业的交流合作空间,持续深化教育实践内容,总结推广成熟经验,让更多青少年在劳动中收获知识、锤炼品格,推动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向更高质量、更宽领域发展,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姚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