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近日,苏州轨交6号线拙政园苏博站内人头攒动,苏州大学“救”在当下“康”护万家实践团志愿者与苏州轨道交通站务六车间团员再度联手,将应急救护科普与体态健康服务深度融合。本次活动在应急救护宣传科普的基础上,创新增设“健康市集”板块,为市民提供颈椎、脊柱、骨盆等筛查评估及健康指导,让“救命技能”与“日常健康”双轨并行,吸引众多乘客驻足体验。
案例交流+专业宣讲:地铁场景应急知识“活学活用”
“早高峰客流密集时,若发现乘客突然晕厥,第一步该做什么?”活动现场,苏州轨道交通6号线值班站长李雯以近期地铁内的真实案例切入,与实践团志愿者展开互动讨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教师顾沁文结合场景特点,重点讲解了地铁环境下的应急处置原则,“在确认环境安全后,通过轻拍双肩、大声呼喊来判断意识,并观察呼吸是否正常,切勿盲目移动伤者。”顾沁文特别提醒团队成员:“无论何种突发状况,确保自身安全是施救前提。”
实操教学:从“看会”到“练熟”,模拟人上练出“真功夫”
“按压深度5-6厘米,每分钟100-120次,注意手肘伸直、垂直用力!”在实操区,志愿者与地铁站工作人员分工协作,一组演示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标准化流程,另一组则一对一指导参与者在模拟人上练习。
“原以为按胸口很简单,没想到力度和节奏这么难把握!”市民王阿姨在志愿者纠正下反复调整按压姿势,“手掌根部要贴紧胸骨中下段,身体前倾用体重发力,而不是靠手臂力量。”
新增健康市集:从“急救”到“日常”,健康服务“零距离”
在站内空地支起筛查台,为市民提供颈椎活动度检测、脊柱侧弯评估、骨盆倾斜判断等服务。与往期活动相比,本次“地铁V站”变身“健康服务综合体”。“您的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平时要避免长期低头看手机,建议每小时做一次‘米字操’放松。”苏州大学运动康复专业志愿者们一边用触诊手法检查市民颈椎,一边给出个性化建议。
市民张先生体验后坦言:“平时总觉得肩颈酸痛是小问题,没想到筛查后才发现是脊柱轻度侧弯导致的。志愿者不仅教了拉伸动作,还提醒我调整坐姿,太实用了!”据统计,健康市集当日服务市民超150人次,发放宣传册200余份。
作为苏州大学“救”在当下“康”护万家实践项目的重要一站,本次活动延续了“专业+公益”的服务模式。据悉,该团队20余名师生自7月5日起,已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应急救护科普十余场,服务超1000人次。项目依托苏州大学运动康复专业优势,联动红十字会、社区服务中心等资源,针对暑托班儿童、社区老人、轨交员工等不同群体设计分层课程,目前已入选苏州市“青春共治合伙人”项目。 商仪 高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