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为深入了解革命历史,厚植家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近日,苏州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星河砺剑”宣讲团来到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淞渔社区,走访抗美援越老兵肖剑青。
当天,怀着敬仰之情,“星河砺剑”宣讲团一行三人踏入肖剑青的家门。屋内的陈设简约质朴,墙上挂着几幅水墨画,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大家围坐在他身旁,认真聆听那段硝云弹雨、战火纷飞的故事。
“国家要我参军,我就去了。”
1945年出生的肖剑青,年仅20岁便背上行囊。在那青涩的年纪,却带着一张成熟的面孔,背井离乡,肩负着希望与使命。
1965年9月,他参军入伍。在湖南经过3个月整训后,他便踏上援越征程。“国家要我参军,我就去了。”肖剑青如是说,深邃的眼眸里始终闪烁着着坚定、无悔的光。
“星河砺剑”宣讲团成员围坐一旁,心中因这坚定的信仰而微微一颤,他们觉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也当有这觉悟。
战火的余温与和平的守望
轻抚手中两架飞机模型,肖剑青眼中隐约闪烁着泪光,一架叫“鬼怪”,一架叫“雷公”。在他们奔赴的战场,美军轰炸机的轰鸣声划破长空,炸弹落下,身旁的战友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爆炸产生的气浪掀翻了地上的砂石,硝烟弥漫在空气中,呛得令人难以呼吸。幸存下来的,将击落的敌机残骸收集起来,用自制的沙土磨具将把这些碎片熔化,浇铸出飞机模型。肖剑青说,每每望向这两架飞机模型,似乎还能感受到战火的余温,与战友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都历历在目。
亲历战友的离去,任何人都难以抑制内心的震荡。战争不仅需要无畏冲锋的勇气,也需要直面生死离别的坚韧,尤其是当逝去的是情同手足的战友时。
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有人挥洒热血、历经岁月、用一生的坚守,为我们稳稳守护。“星河砺剑”宣讲团成员围坐在一起,两两相望,眼眶微微泛红,然而眼神中多了几分坚定与沉重,暗自下定决心,接过属于他们这一代人所要扛起的责任与担当。
和平的底气
“倘若当时拥有先进的飞机、导弹,局势将会怎样呢?”“倘若有这些‘铁家伙’,当时的中国也不至于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然而,即便只有小米加步枪,战士们依旧能够守卫国土,守护我们的家园。”肖剑青神情庄重,目光依次扫过“星河砺剑”宣讲团每个成员脸庞,有一丝怅惘,但更多的是期许。
“如今,我们的原子弹、东风导弹、歼击机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们无需再用血肉之躯来捍卫国土的安宁,当今这些‘国之大器’,早已在无形中成为我们安稳生活的坚实底气。” 这些大国重器背后凝聚的,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通过此次采访,“星河砺剑”宣讲团一行深刻感受到包括“两弹一星”精神在内的“红色精神”的炽热力量,让青年一代铭记历史,激励他们在新时代继续攻坚克难,书写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奋斗篇章。(倪铄 宋亦菲 潘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