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与创作:言恭达教授节临《石门颂》十六条屏解析
2025-08-14 10:1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抱云堂  
1
听新闻

  编者按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浩瀚星空中,商周金文与秦汉碑刻犹如璀璨的双子星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照耀千古。当代书法大家言恭达先生以八尺巨制临写《散氏盘》《毛公鼎》《好大王碑》《石门颂》四件书法经典,不仅是对传统经典的深情致敬,更是其“清、拙、厚、大”审美理念的创造性实践。

  这组专题评论将从四个维度展开深入解析:在笔法上,探讨言先生如何以“裹锋绞转、逆锋涩行”的篆籀笔法活化金石韵味;在墨法上,剖析“湿墨取韵,渴笔取气”的独特墨法语言;在章法上,解读巨幅作品的空间经营与节奏把控;在文化精神上,阐释作品所承载的"守正创新"艺术理念。

  《散氏盘》的恣肆奇纵,《毛公鼎》的庄重肃穆,《好大王碑》的朴茂天真,《石门颂》的飘逸飞动——四件经典各具特色,而言先生的临创既得古法精髓,又见时代新意。这组文章将带领读者深入作品肌理,感受传统书法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

  我们期待通过这组专题评论,不仅展现言恭达先生的艺术成就,更能引发对书法传统与当代发展这一永恒命题的深入思考。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跨越三千年的艺术对话,感受笔墨丹青中跃动的文化生命。

  清拙厚大

  篆籀生辉

  ——言恭达教授节临《石门颂》十六条屏解析

  言恭达先生以八尺十六屏巨制意临东汉摩崖经典《石门颂》,不仅是对汉隶“隶中之草”的深度诠释,更是其“清、拙、厚、大”书法美学思想的极致展现。此作以篆籀笔法重构《石门颂》的飘逸风骨,在雄浑中注入文人意趣,堪称当代隶书守正创新的范本。

  一、笔法:篆籀入隶,逆涩生金

  一是裹锋绞转,逆势涩行。《石门颂》原刻以“圆笔逆入,线条瘦劲”著称,言先生则以长锋羊毫裹锋绞转之法强化其篆籀意蕴:起笔如熔金凝铁。逆锋藏势,使线条如“屋漏痕”般沉涩,如“命”“升”等字中长垂笔,中段饱满而收笔以渴墨逸出,既保留原碑的飞动之势,又赋予青铜铭文般的凝重质感。行笔如挽舟逆行。借鉴《石门颂》横画不平、竖画不直的自然笔势,以逆势涩行增强线条张力,避免流滑,如“诵”“通”等字的弧笔,似老藤盘石,于静态中暗藏勃发之力。

  二是碑帖相融,动静相生。言先生隶书以汉碑为基,兼取简牍率真。将《石门颂》的放纵舒展与《好大王碑》的稚拙结合,如“为”“帝”等字,结体宽博而笔势飞动,形成北势南韵的独特风格。另外,部分笔画融入行草意态,如“八”“荒”等字的撇捺,以简牍笔意打破隶书静态框架,增强书写灵动性。

  二、墨法:湿韵渴气,金石焕彩

  一是湿墨取韵,涨墨塑形。言先生的“湿墨”并非简单饱蘸水墨,而是水破墨、墨破水,通过生宣与长锋羊毫的相互作用,形成水墨氤氲的金石效果。浓墨如青铜垂露,强化线条立体感,如“惟”“有”等字的笔画,浑厚若钟鼎浇铸,再现摩崖的原始质感。淡墨似云烟虚灵,通过墨色自然渗化,使字间气息流动,如“泽”“南”等字的疏朗布白,营造出“真空妙有”的禅境。

  二是渴笔取气,飞白生韵。“渴笔”是言先生善用墨态的关键手法,“飞白”如剥蚀沧桑,如“厉”“废”等字的断笔处理,增强线条的屋漏痕质感。墨色层次对比,浓处压阵,渴处透气,形成“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视觉节奏,契合《石门颂》和平简静、遒丽天成的审美理想。

  三、章法:宏阔如史,疏密天成

  一是十六屏连缀,气象恢弘。巨屏阵列超越原刻的单面局限,构建史诗级空间叙事:“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单字结构严谨如宗庙列鼎,整体却疏朗如星汉悬天,字距宽博而行气绵延,再现摩崖依山势布局的自然错落。“参差错落,随石赋形”,借鉴简牍“齐中不齐”的构成,字形大小欹侧,形成静中寓动的视觉韵律。

  二是对立统一,哲理明晰。言先生深谙《石门颂》中“制造矛盾,和谐统一”的哲学内核:险正相生,如“易”字上半部平正,下半部三撇险急,却稳如泰山;张合有度,如“为”字长撇开张,中宫却严谨收合,似“褒河之水”与“秦岭之肃”的对比。

  四、文化精神:守正出奇,为艺载道

  一是清逸为魂,养心为本。言先生主张“篆贵虚静”,此作将儒家厚德载物的线条骨力、道家超然物外的布白空灵熔铸一体,使摩崖铭文从祭祀重器升华为养心之道。

  二是时代回响,古法今用。此作绝非机械摹古,而是以当代视角激活经典。以长锋羊毫重构“贴泥法”铸造的网格线痕,直画如金石凿痕,曲画若云水舒卷,赋予传统以抒情性。

  五、结语:石门新章,隶学丰碑

  言先生节临《石门颂》十六条屏,以篆籀笔法重塑摩崖筋骨,以精微墨法再现金石神采,更以恢弘章法抒写文化自信。在当代书坛回归经典的浪潮中树立了守正创新的标杆,彰显了“笔墨当随时代”的深刻命题。

  清人杨守敬评《石门颂》“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言先生此作亦得此境,不仅是技法的展示,更是对自我美学思想的诠释,为当下习隶提供了守正创新的典范。

言恭达先生节临《石门颂》十六条屏欣赏

  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泽有所注,川有所通。余(斜)谷之川,其

  泽南隆。八方所达,益域为充。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

  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氏诋焉。后以子午,途路歮难。更随

  围谷,复通堂光。凡此四道。垓隔尤艰。至于永平,其有四年,

  诏书开余(斜),凿通石门、中遭元二,西夷虐残,桥梁断绝,子午

  复循。上则县(悬)峻,屈曲流颠;下则入冥,倾写输渊。平阿泉

  泥,常荫鲜晏。木石相距,利磨确磬(盘),临危枪砀,履尾心寒。空

  舆轻骑,滞碍弗前。恶虫蔽狩,蛇蛭毐螨。未秋截霜。嫁苗夭

  残。终年不登,匮馁之患。卑者楚恶,尊者弗安。愁苦之难,

  焉可具言。于是明知,故司隶校尉楗为武阳杨君,厥

  字孟文,深执忠伉,数上奏请。有司仪驳,君遂执争,百僚咸

  从,帝用是听。废子由斯,得其度经。功(饬)尔要,敞而晏平。清凉

  调和,烝烝艾宁。至建和二年仲冬上旬,汉中太守楗为武阳王

  升字稚纪。(涉历)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知,美其仁贤,勒石颂德,以明厥勋。其辞曰:君)德明明,炳焕弥光。刺过

  拾遗,厉清八荒,奉魁承杓,绥亿御(衙)强。春宣圣恩,秋贬若霜。无(偏)荡

  荡,贞雅以方。宁静蒸庶,政与乾通,辅主匡君。循礼有常。

标签:先生;线条;经典
责编:张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