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城,苏州昆山的一个江南水乡小镇,阳澄湖赋予其风景的秀丽,大上海带动其发展的腾飞。在这里,可以感受着航天科技与江南村落的相遇、创新创业与精致服务的相融、天籁之音与舌尖美食的相约……今年以来,巴城镇农村工作办公室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五百行动”,正奋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锦绣江南鱼米之乡,高质量推进巴城镇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任务。
一场航天科技与江南村落的奇妙相遇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田陌飘香,一走进巴城费家浜,浓浓的江南村落风情扑面而来,让人一下子沉迷其间。
东邻巴城湖,西连阳澄湖的费家浜自然村,四周被高标准农田围抱,多数村民依河而居。村庄建设中,最大程度延续了村庄原有临河而居的形态肌理,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多数村民从事农家乐经营及大闸蟹销售,2023年村民人均收入超7.5万元。一个典型的水乡村落有着独具一格的江南风情。
说到费家浜,很多人并不陌生,因为这里是英雄航天员费俊龙的出生地。因为费俊龙,这个江南村落也就与航天科技奇妙相遇了。近年来,依靠航天精神和航天文化特色亮点,费家浜有了自己的主题LOGO、IP形象等文旅元素,建成的“星野小筑”以特色乡村会客厅、逐梦航天科普馆为定位,结合航天知识科普,着力打造具有鲜明航天文化的美丽乡村主题展示馆。
“星野小筑”科普馆是费家浜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布局中的特色亮点,未来也将成为巴城乡村文旅路线中的重要一站。场馆建筑面积约三百平方米,设置有主题展览区和“星野咖啡”活动区。主题展览区展示了英雄航天员费俊龙在成长路上的部分珍贵影像资料等。同时,通过设置神舟六号和天宫号空间站等实体模型,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在“星野咖啡”活动区中,“星野咖啡”的浓郁香味与费家浜全体村民的笑脸墙将共同迎接八方来客。
巴城镇农村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全镇共建成苏州市特色康居乡村69个,昆山市特色宜居乡村74个,完成宜居乡村建设全覆盖;武神潭村、东阳澄湖村、龙潭湖村入选江苏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个创新创业与精致服务的美妙相约
今年11月下旬,巴城镇的昆山天信服装有限公司在FS深圳国际服装供应链博览会上亮相,赢得行业和消费群体的赞叹。作为全国手缝双面呢大衣的领头羊,经过三十年多年的发展和沉淀,巴城已发展成拥有各类羊绒大衣生产、制造和销售企业1000余家的产业集群,成衣年产量达2500万件。今年以来,巴城企业与手缝羊绒大衣行业协会携手,不断擦亮“巴城大衣”金名片。
与此同时,更多“高精尖”产业也不断为巴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赋能。目前,巴城镇累计认定专精特新企业88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4家。今年,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认定3家;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申报省级示范智能车间6家,认定4家。开展专精特新培育,完成优质中小企业入库超150家。
企业落户、发展、创新,服务是关键。近年来,巴城镇相关部门不断为辖区创新创业提供周到且精致的服务。以梧桐社区为例,区内企业30家,包含立臻、巨立、恒铭达等企业自建自管宿舍区10处、宿舍楼29栋,可同时容纳超8万名员工入住。成立以来,梧桐社区始终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目标,积极探索集宿区社区管理的有效路径。不断擦亮“梧桐家 幸福咖”党建品牌,创新“1+5+7+10+X”社区服务模式,巩固“333”融合治理模式,构建“1+4+6”服务矩阵,发布“幸福咖的梧桐书”,致力于为集宿区企业员工提供政务便民、日常生活和文明志愿服务,营造“梧桐社区是一家,人人都是幸福咖”的平安和谐氛围,形成“党建引领、群团共建、成果共享”的多维度服务新格局。
据悉,今年1-10月,巴城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7亿元、同比增长11.1%,规上工业总产值1560.4亿元、同比增长3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6亿元,工业投资22.3亿元,进出口总额158.25亿美元、同比增长34.3%。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巴城上升11名,位列第15名。
一次天籁之音与舌尖美食的奥妙相融
听到巴城两字,很多吃货不由自主地会吞咽口水,因为阳澄湖大闸蟹。有着“阳澄湖大闸蟹之乡”的巴城是国内知名的品蟹圣地,每年蟹季吸引上百万人次相约于此。
除了大闸蟹,鱼米之乡的巴城还有很多舌尖上的美食。2024年,巴城组织参加2024“嘉昆太宝”地产优质葡萄品鉴推介活动获得金奖;巴城龚氏蟹业获得苏州市农业农村局“苏州六月黄特色美食”荣誉称号;“巴城翘嘴红鲌”申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中心名特优新农产品;巴城振兴米厂获得大米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资质……截止目前,全镇有绿色有机农业企业7家,品种32个。
在巴城,品尝舌尖美食的同时,耳边还可能传来天籁之音,那就是有着“百戏之师”的昆曲。1200年前,唐代宫廷乐师黄幡绰吸收民间歌调创作“傀儡戏”,逐步发展为“昆山腔”;600年前,元代文化大家顾阿瑛组织的“玉山雅集”,与东晋“兰亭雅集”、北宋“西园雅集”并称中国文化史上三大雅集,“玉山雅集”极大地促进了昆曲的流传发展;400年前,明代巴城人梁辰鱼创作了《浣纱记》,使昆曲走上舞台,演变为昆剧。自唐以来,昆曲在巴城完成了“昆腔前身-昆山腔-昆曲-昆剧”的华丽演变。
为更好地推动戏曲保护、传承和展示工作,昆山于2019年启动戏曲百戏博物馆建设,全力打造城市“戏曲”文化新名片。戏曲百戏博物馆位于“昆曲小镇”巴城镇的正仪老街,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建筑之形取“工尺谱”意,打造灵动空间,演绎古今传承。馆内设有各陈列展厅、公共教育和文创区,融入戏曲主题收藏、展示、教研、演艺等功能,全面展示中国戏曲发展历程和348个戏曲剧种特色。如今,在昆曲故里,戏曲百戏博物馆演绎昆山腔在阳澄湖畔孕育滋长的历史,也充分着展现中国戏曲艺术新的魅力。高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