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王伯伯,陌生电话不要接,短信链接不要点。如果有陌生人让您转钱,千万不能相信呀!”近日,苏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苏州高新区公安分局通安派出所社区民警冯俊毅在华通一区广场,积极向老人们宣讲电信网络诈骗防范知识,守护老年人的“养老钱”。
“以前,我们的工作是‘下社区’,现在变成了‘在社区’。”谈及十年来基层社区警务的变化,冯俊毅这样总结。
从“下社区”到“在社区”,一字之差的背后,藏着苏州公安守护服务不缺位的“大文章”。
依托“互联网+”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近年来,尽管公安机关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开展线下反诈宣传,但仍有群众不慎被骗。冯俊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将反诈宣传融入百姓生活,成了他“日思夜想”的事情。
“微信人人都在使用,与群众不见面就能实时开展线上宣传,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形式多样化,群众易接受,也更接地气。”
冯俊毅于是研究起线上反诈。他先后在辖区居民中建立了17个警民联系群,与5800多名居民成为好友,实现辖区5344户居民全覆盖。工作之余,冯俊毅还经常通过微信群、朋友圈推送常见诈骗案例,并发动群众转发,为广大居民接种“反诈疫苗”。
“冯警官,我刚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称是公安局的,说我洗钱,让我提供个人资料,不然就冻结银行卡。”近日,冯俊毅的微信上收到一条信息。
“这是诈骗,千万不要相信!”冯俊毅赶紧向这位居民解读骗子的诈骗手段,阻止他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如今人们工作节奏快,要和群众建立紧密联系,光‘下社区’还不够,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真正做到时时刻刻‘在社区’。”这是冯俊毅记在工作笔记本上的话,也是他工作十年来的心得。
依托线上平台,冯俊毅积极探索“互联网+社区警务”工作模式,形成了一套线上“微宣传、微服务、微收集”工作法。他随时随地响应群众咨询和求助,每天打开的聊天对话框不下200个,不仅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还真正做到了“服务不缺位”。
据统计,通过线上宣传,辖区诈骗警情同比下降45%。
群众需求日新月异
“警务室”变身“暖心站”
群众在警务室能办什么事?
十年前,冯俊毅的答案会有些单调:办理居住证,找社区民警反映情况。现在,站在宽敞明亮、功能齐全的通安派出所“冯俊毅警务室”,他能滔滔不绝地讲出十几项功能。
“随着治安形势的变化,居民对警务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去年,由冯俊毅牵头改建管理的警务室投入使用,回忆起改建初衷,冯俊毅说,“希望通过升级管理服务,让警务室更好融入社会基层治理大格局,成为现代化、智慧化、零距离的贴心服务站。”
他听取群众心声,对警务室功能区重新布局,增添VR互动机、自助服务机、远程纠纷调解设备等,推行延时错时、节假日轮值等举措,向群众免费提供雨伞、手机充电器、期刊等。
警务室的升级,进一步缩短了警民距离,促进了社区安定和谐。可面对警力有限、矛盾纠纷多发、安全隐患难发现等一系列基层治理难题,小小的警务室还是显得有些“吃力”。
冯俊毅常说:“要让百姓的点滴小事都得到解决,就必须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于是,冯俊毅不断招募各行各业居民群众加入平安志愿者队伍,并相继设立6类9个专业服务岗,警民携手开展平安共建,推动共享共治。
在第一个专业服务岗——“电动车公益安全检查服务岗”,摊主老郑会对来送修的电动自行车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也会把相关隐患信息流转到派出所,由民警根据具体情况,跟进后续检查与提醒。
“社区民警要主动服务,多想想老百姓需要什么,不要等到他们开口。”冯俊毅表示,“我将继续立足岗位,全力做好社区守护者、居民勤务兵、百姓贴心人,用责任担当筑牢社区治安防控的基石,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 魏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