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的技法理论阐述——曾景祥《工笔画技法理论研究》
2004-05-15 14:1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陈慰民  
1
听新闻

  纵观古今中外的绘画史,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区域的古老文明不能延续,不能青春永驻?例如,古埃及文明因亚历山大占领而无法延伸;古罗马文明由于蛮族南侵而中断;古印度文明因亚利安人而被摧毁。唯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尽管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持门户开放政策或遭异族入侵而更换政权,却从来没有被域外文明所替代而洋化和殖民化。就中国工笔画而言,它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在世界美术文化中,是成熟最早的一个画种,历经数千年沧桑变化始终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貌,屹立于世界美术文化之林,成为东方美术体系的杰出代表。这不能不为人类文化史家和美术史论家关注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曾景祥教授的近著《工笔画技法理论研究》一书,虽然没有正面地论证和阐述这一现象,但对中国工笔画这一古老画种艺术生命繁衍滋生基因和运行变化的元素载体进行了较为深刻地剖析和研究。

  时下许多关于工笔画技法的书往往局限于单纯技法模式和狭隘经验论的直观感性评述。如何突破这种现状,建立起具有理性精神、时代特色、民族气派、风格多样化的中国工笔画的教学体系,创立能揭示工笔画发展规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独立学科价值的中国工笔画学,是我国美术事业发展亟待完成的迫切任务,也是从事工笔画教学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的方向。我认为,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由曾景祥教授所著的《工笔画技法理论研究》一书,已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本书在著述方法上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超脱了个人实践经验的狭小天地,不就技法而言技法,把技法摆在文化和审美的高度加以论述,摆在艺术生命精神载体的高度加以阐述,这明显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画学中将画史、画论、画品和画法融为一体的优秀传统,同时又运用了学术界常用的分析学、比较学的治学方法,使其内容丰富,纵横千古,它以中国工笔画的特征为核心向多角、多维、多向、多元、多层、全方位放射和交织穿透。从各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和评述。

  中国工笔画技法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是中国人经过漫长的实践活动发明创造的。正如清代画家石涛所提出“法自我立”的观点。无论是人物画十八描,山水、花鸟的皴、擦、点、染和勾勒、着色技法等等,都是两千多年来,无数画家观察物象,表象物象的经验积累,也是艺术家心路历程中的智慧结晶。本书以丰富的史料揭示了工笔画的演化过程,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乃是中国工笔画繁衍派生,生生不息的生命基因。它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和吐故纳新的吞吐能力。从古到今,中国工笔画受过几次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不被异化,相反呈现出丰富的表现技法和多姿多彩的风貌。第一次从东汉末年至中唐,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中国工笔画大胆地吸收了色彩晕染的凹凸画法;第二次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油画圣像的影响下所出现的写实技巧;第三次“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改造中国画的影响下,形成中国工笔画纳入更广泛的焦点透视、造型写实技巧;第四次改革开放以来又溶进了现代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因素。这才使中国工笔画由古典形态演化为现代形态。但中国工笔画赖以延生而稳定的基因并没有改变。本书第一编绪论中,工笔画的艺术特点是本书中的精彩章节,作者在综述了许多年来从事工笔画创作和教学经验,对古今工笔画的各种形态的探索研究中,寻找出相对稳定的生命基因。这些基因是:一、以线立骨,二、以工写意,三、程式化的表现手段,四、装饰性的画面效果,五、表现技法包容性大。这些归纳颇有见地。过去一些教科书,往往把中国工笔画的特征之一说成是以线造型。“以线立骨”与“以线造型”虽一字之差,却道出中国工笔画的美学精神。康熙乾隆年间,郎世宁、王致成等一批西洋画家均以线造型画人画马,透视解剖极为准确和逼真,但无骨气,得不到清代画家的赞赏。唐代张彦远说:“夫像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宋代郭若虚说“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所以作者把用线的功能归纳有三个方面;第一造像功能。第二表情功能。第三审美功能。作为以线立骨的阐释是恰如其分的。

  长久以来,人们把水墨画称为写意,而把工笔与写意对立起来,这是概念的错误。工笔重彩和水墨画是属于画种概念,写实与写意乃美学概念,写意是中国绘画的共同特征,也是中国工笔画的精神基因。所谓意,乃指艺术主体的精神气质、心志、情趣、心绪、精力、激情等这是其一;其二是画家在章法、笔法、赋彩法中表现出来的修养意识。工笔画以写意为核心与程式化的表现手段、装饰性的画面效果、以线立骨,相互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程式化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法则之一,中国工笔画也不例外,“从立意、布局到用笔、用线、敷色、收拾都有一整套规范化、程式化的表现手段”,“无论是审美情趣决定造型也好,用不同的线型表现不同对象也好,还是用比、喻、兴、借的艺术手法也好,无不带有强烈的程式化倾向”,作者正确阐释:“由于中国画画家持有根深蒂固的‘写意’观,因此,在立意上不拘泥于惟妙惟肖地再现客观对象,而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主观感情和意愿,因而在取材和形象塑造上,大胆地进行概括、提炼与夸张。”经过千锤百炼所形成的一种艺术语言,它具有规范的、强烈的形式美,为观众所感悟,所喜爱,也便于传承。当然,工笔画的创新必然导致程式的更新。

  在谈到装饰性的画面效果一节中,作者以比较的方法说:“艺术作品,客观的成分越多,写实性越强,越接近自然。相反,主观的成分越多,则写意性越强,装饰性越强,离客观真实越远。”这些较为精辟的见解,都已大大超过了一般工笔画原理,升华到了美学的层次。

  “表现技法包容性大”,作为中国工笔画的一个艺术特点来谈,过去还从来没有过,这是非常胆大、独特而在理的。更为可喜的是,著者在分析了工笔画表现技法的包容性之后指出:“观念上的开放性、材料上的多样性和技法上的包容性使得工笔画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不仅是对工笔画表现技法的理性总结与客观评价,同时也为工笔画的发展指出了广阔的前景,很具启发性,催人奋进。

  《工笔画技法理论研究》一书,已建构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笔画技法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一部知识含量大,科学性、学术性较强的论著,从横向上注意了知识的广度,从纵向上发掘知识应有的深度,以艺术特征为核心辐射各个章节,结构严谨。在编排体系上即注意各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递进发展关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又使之独立成篇,章节分明,便于阅读。全书含绪论在内共为三编十章二十一节,系统地研究了工笔画的一般概念、艺术特征、发展概况、工具材料、用笔用墨用线着色、以及人物、花鸟的白描、淡彩、重彩等各种形式与技法,同时对工笔人物画及花鸟画的创作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因此,该书既是一部完整的技法理论专著,又可作为大专院校美术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笔画爱好者的自学读本。

  作者曾景祥教授为湖南师大美术系20世纪70年代的毕业生,曾任湘潭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现任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株洲工学院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荣誉院长、中国书画与现代设计研究所所长。长期以来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和行政领导工作,在工作之余潜心创作和著述,是颇有成就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擅长于水彩画和中国画。为人谦厚朴实,淡泊名利,心态宁静,勤奋努力。善于把自己的精力、心血、情感、体悟、学识凝聚成一点,攻其所好,创造出自己的精品力作。他崇尚“包前孕后”的艺术繁衍生态学,尊重传统技法,从中探寻其内在规律性,都有理可循,有法可依。“求变化于法度之中”,“从有法到无法”。艺术家想要达到“无法”的自由境界,不经过“有法”的严格修养、训练是不可能的,所以掌握一定的技法,是体现创作意图,表达思想感情的先决条件。《工笔画技法理论研究》一书的出版,我想一定会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艺术家简介

  曾景祥,汉族,1949年3月生于湖南桃江,197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第六、七、八届理事,湘潭市文联荣誉委员,湘潭市美术家协会荣誉主席;历任湘潭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株洲工学院艺术分院荣誉院长,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曾受聘担任长沙大学双聘教授,湖南工业大学特聘教授。擅长工笔画、写意花鸟画与水彩画,热爱古典诗词,热心理论探讨。其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性大型展览,并有部分获奖,还有不少作品被国内外相关机构及个人收藏。

  发表专业论文30篇,诗词200余首,在人民美术、高等教育、荣宝斋、天津杨柳青、天津人民美术等12家出版社出版画册、专著、教材23部,完成一项国家级和六项省部级社科项目的研究工作。2015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曾景祥工笔花鸟画展》。2016年12月由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文联、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湖南工业大学及湖南科技大学联合主办《山花浪漫时.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曽景祥花鸟画展》。2018年4月在家乡益阳桃江县举办了“扶贫助学·曾景祥花鸟画专场义拍会”,40幅写意花鸟画作品共拍得善款374万元,全部捐赠给桃江县教育基金会。

标签:工笔画;技法;艺术
责编: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