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泗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正式印发《关于推进实施镇村志、部门志、行业志编纂文化工程的通知》,全面启动覆盖乡镇(街道)、村(社区)、部门行业的三级志书编纂出版工作。此次工程旨在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地方志编纂的部署要求,履行“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使命,系统记录地方发展脉络,为建设“千里运河最美县”提供坚实历史支撑。

三级志书齐推进 明确节点亮清单
据悉,泗阳县为此次编纂工程划定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分层次推进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部门志及行业志编纂工作。在乡镇(街道)志编纂方面,全县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众兴街道志》于2024年8月率先公开出版,成为全县首部完成出版的乡镇(街道)志;《王集镇志》《爱园镇志》已取得书号进入终审阶段,《裴圩镇志》《穿城镇志》《城厢街道志》完成初稿待初审。按照计划,所有乡镇(街道)志需在2025年底前全部出版,其中《王集镇志》《爱园镇志》将冲击“江苏省名镇志”,众兴街道还将打造全县首部《众兴街道影像志》。


已率先出版的《众兴街道志》《条河村志》
村(社区)志编纂聚焦“留住乡愁记忆”,“十四五”期间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启动3个村(社区)志编纂。目前列入传统村落的《八堡村志》初稿基本完成,计划今年底前与其他2部传统村落志一同出版;《条河村志》《大兴村志》将全力争创“江苏省名村志”,其余村(社区)志需在2026年底前完成出版。首批确定的39个村(社区)编纂名单已同步公布,涵盖全县13个乡镇(街道)。
部门志、行业志编纂也同步发力。在《泗阳县交通志》《泗阳县水利志》等已出版基础上,全县明确明年上半年需基本完成其余初稿撰写,明年底前完成出版。《泗阳中学志》《泗阳县人大志》《江苏泗阳经济开发区志》等17部重点志书,将在2026年底前全部公开出版,填补多个领域志书空白。
质量为核创新为要 修用并举显价值
为确保志书编纂质量,通知明确严格遵循国务院及江苏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厘清编纂责任:乡镇(街道)志由乡镇(街道)政府组织编纂,村(社区)志由村(居)委会编纂、乡镇(街道)指导,部门志、行业志由所在单位牵头。要求各单位广泛收集史料、细心考证核实,围绕组织准备、资料收集、志稿撰写、印刷出版四阶段精耕细作,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良志”。

11月7日,特邀响水县委党史办原主任王志迁(左)到泗阳开展业务辅导,聚焦史料征集、体例规范、特色提炼等关键环节答疑解惑,为高质量完成征编任务夯实专业基础。右为泗阳县委党史办主任丁前洋


泗阳县史志编纂业务培训会场景
编纂方式上鼓励创新突破,要求结合地方特色设计篇目,突出乡土民情与行业特质。支持编纂融文字、图片、音视频于一体的全媒体志书,《众兴街道影像志》的打造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将大幅提升志书可读性与传播力。在成果利用方面,志书将深度对接招商引资、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通过挖掘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方特产等资源,为推介泗阳、优化营商环境提供鲜活素材。
五维机制强保障 凝聚合力促落实
为确保任务落地,泗阳县建立“典型带动、通报促动、交流联动、现场推动、人才驱动”五维推进机制。以《众兴街道志》《条河村志》等典范为引领,总结推广创新经验;实行“月度报送、季度通报”制度,实时掌握进度;组建业务交流群打通县镇村三级联动通道,围绕篇目设计、资料收集等开展深度研讨;成立业务指导小组,对当年有出版任务的单位实现实地指导“全覆盖”。人才队伍建设上,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教师、老乡贤“三老”优势,同时吸纳青年骨干参与,培育专业化编纂队伍。
保障措施方面,明确各乡镇(街道)、部门需强化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确保“认识、规划、人员、经费、工作”五到位。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部门主导、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推动、社会参与”工作机制,县委党史办承担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审核把关职责,通过业务培训、专项督查等方式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此次地方志编纂文化工程的全面启动,将系统梳理泗阳经济社会发展轨迹,留存珍贵历史记忆,更将为县域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与智力支持,为“强富美高”新泗阳建设注入深厚文化动力。
(姜田兵 叶敬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