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海安法院积极探索创新,以系统化思维推进普法责任制落实,实现普法工作从“单向输出”到“多元互动”的转变,为法治海安建设贡献了强大的司法力量。
凝聚队伍合力,打造普法“主力军”
队伍建设是普法工作的关键。海安法院将其视为“压舱石”,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法队伍体系。
织密网格普法“一张网”,全院干警下沉基层网格,既当法治宣传员,又做矛盾调解员。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乡村角落,让法治声音传遍每一个角落。在一次社区纠纷调解中,法官不仅成功化解矛盾,还现场普及了相关法律知识,让居民们受益匪浅。
校园普法实现“全覆盖”,80余名法官及法官助理担任法治副校长,为辖区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丰富多样的法治教育。“法治讲座+模拟法庭 + 国旗下讲话”的组合拳,为幼儿、青少年系好法治“第一粒扣子”。
锻造专业普法“先锋队”,借助人民法院大讲堂等平台,干警们不断在专业领域“充电”,提升业务能力,为精准普法奠定基础。而构建联动普法“共同体”,与辖区司法所、村居、学校建立“点单式”普法对接机制,根据不同群体需求定制内容,让法院与社会力量携手共进,同频共振。
活用典型案例,打造普法“生动课堂”
案例是最好的普法教科书。海安法院注重将司法实践中的鲜活案例转化为“活教材”,让抽象法律条文变得通俗易懂。
巡回审判让法律“触手可及”。“四类案件三进村”工作机制,把庭审现场搬到田间地头。在一起相邻权纠纷案件中,法官在村委会现场开庭后,还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庭审+释法”的模式让群众直观感受法律适用过程。
旁听庭审让启示“入脑入心”。法院发挥庭审公开的效能,针对不同受众选取适宜案件,邀请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旁听。以“身边案”教育“身边人”,有效激发旁听人员的尊法学法意识。
案例发布让规则“可见可学”。在“三八”维权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节点,法院召开家事审判、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审判白皮书暨典型案例发布会。2021年以来,累计召开发布会20余场,发布典型案例150余个。其中部分案例被央视及省市级主流媒体报道,形成良好的普法效应。
拓展阵地维度,构建普法“立体矩阵”
海安法院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传统新兴媒体互补的普法阵地体系,让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创新推出“融和小课堂”普法产品矩阵,青年干警拍摄的普法小视频,选择与群众生活相关的热点话题分析并给出风险提示。已录制并在微信公众号刊发48期,部分视频被上级政法机关转发推广。针对不同群体制作的普法宣传册,在相关场所发放。
建强阳光司法“展示窗”,在主流媒体刊发稿件700余篇,通过“媒体视角”讲述司法故事。法治文化长廊、户外电子显示屏常态化更新普法信息,诉讼服务中心的普法资料取阅区,让群众办事时接受法治熏陶。
激活线上普法“新引擎”,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构建“普法朋友圈”,全年推送工作动态、典型案例。“直播+执行”专项行动吸引数万名网友“云端”围观,让强制执行过程成为诚信普法的实景课堂,提高了普法实效。
海安法院通过在队伍建设、案例活用、阵地打造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以“精准滴灌”式普法,为法治海安建设注入了强劲司法动能,让法治观念在广大群众心中落地生根,也为其他地区的普法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接下来,海安法院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探索创新,推动普法工作迈向新的台阶,为法治社会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