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近年来,海安法院以“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为指引,主动融入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与海安市工商联(总商会)及各类商会组织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通过“法院+商会”联动解纷,推动涉企纠纷多元化解,着力构建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近日,一起跨市企业合同纠纷在海安商会综合服务中心融和法庭成功化解。2023年5月,南通某零部件公司与苏州某科技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约定案涉车间由后者占有、使用并收益36年。2024年3月,苏州某科技公司将前述协议权利义务概括转让给苏州某制造公司。
后因南通某零部件公司经营危机,协议无法履行,苏州某制造公司诉至海安法院,要求解除协议并索赔。
承办法官韩潇沛研判后发现,被告企业经营困难,直接判决可能加剧矛盾。他当即启动“法院+商会”联动调解机制,邀请海安市工商联副主席范志军、市总商会商事调解员王永兰共同参与纠纷化解。
法官助理凌世林阐释法律、疏导沟通,范志军结合行业规律分析调解价值,王永兰提示判决可能带来的诉讼成本与执行风险。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调解,双方达成共识:解除协议,南通某零部件公司分期赔偿经济损失300余万元。
该模式融合司法专业性与商会行业性,既发挥法院法律适用、程序规范优势,又借助商会熟悉企业痛点、通晓行业惯例的特长,在化解矛盾中为企业纾困,在定分止争中优化营商环境,以司法护航的实际行动,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动能。(凌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