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布莱顿的乡愁
2025-08-06 12:5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振羽  
1
听新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莽原大地的高考,非亲身体验者,难解其中滋味。我当时在沙河与昆水之间的一座古城中学校园里迎接高考,往事历历,如在眼前,身边同学有来自邻县者,更有来自郑州、武汉、许昌、平顶山、漯河、西安、南京等城市者,他们对如此这般的县中模式,感受自然不同,这些很短暂的校友们大都有一背景身份,即他们的父母亲人多与昆阳古城有关,因而到此借读。当我看到温迪雅也曾在1987年借读河南新乡一所中学,所谓寄人篱下,复读备考,似乎遥远岁月刻骨铭心的悠悠往事扑面而来,令人震颤。温迪雅只是在黄河岸边的新乡短暂停留,她还有机会重回关中西安,参加激烈得近乎残酷的竞争选拔,而多少河南学子哪有这样的选择机会?温迪雅是知名媒体人,她当年在央视东方时空主持节目,采访“东方之子”,又在凤凰卫视主持过一著名闻人的行走欧洲节目,颇有影响。此后的她似乎移居英伦沉寂安静相夫教子,看到她新近出版《每个人都得自己长大》一书,细读她坦诚真挚的文字,感受她作为职业女性一路走来的风雨兼程,百感交集,心事浩茫。

  温迪雅的《每个人都得自己长大》讲述自己的经历自己的选择,没有夸饰炫耀,没有矫揉造作,没有伤春悲秋,也不是那种举手投足顾盼膺扬的头颅高昂状,本真,朴实,娓娓道来。温迪雅回望自己的高考经历,首次高考的败走麦城,复读之后选择艺术专长专业的一波三折,拿到高校录取通知书后的欣喜若狂,真切,自然,可以与王彬彬《废墟与狗》中回顾自己的考试经历相比较。温迪雅在此书自序中提到自己被蒙冤镇压的祖父,自己如今已经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还有她与姐姐和父母在秦岭大山汉中盆地城固小县的经历,她在陕北铜川外婆家的生活,母亲的疾病对家人的困扰,父母最终的分离而又在晚年的同在一个屋檐下,她移居海外之后与父母的相处交流,亲情之间的幽微磨合,毫无修饰伪装,一切都是和盘托出,真是语必关风始动人。温迪雅在大学毕业之后,也是经过一番腾挪,才到了央视这一平台。她还说到了与《望长城》失之交臂的遗憾,也说自己最终决定离开央视去国外读书的决断。成长的来路,一路走来,清晰可辨,甘苦自知。

  温迪雅的《每个人都得自己长大》诚恳,真切,磊落,无碍。众所周知,央视作为一超级大媒体巨无霸,也是大江湖名利场,在这一平台上成就了不少人,却也毁灭了一些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离开央视者,有依旧春风得意华衣贵服自办节目风头十足者,有快速转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者,也有落魄失意潦倒寂寞一蹶不振唯有怀旧者。温迪雅不与他人攀比,她一路踏实走来,目不斜视,坦坦荡荡,直言曾经的不对称的爱情,也说已经到了谈婚论嫁阶段而在美国同行数日之后的彼此理性分开断然止损,自己的海外求学与有些所谓同窗的格格不入道路以目,还有她在欧洲行走过程之中虽然经受磨砺锻炼薪水报酬甚至超过了央视六载之和,她下海海南投身房地产业经常穿行在东南亚各个城市之间的人生经历,酸甜苦辣,草木荣枯,唯有自知。

  《每个人都得自己长大》记述自己当下的生活,看似琐碎家常,点点滴滴,却在平淡中凸显璀璨,无意间闪烁光芒。她定居在英国的海滨城市布莱顿,回望往昔,珍惜当下生活,读书,静思,画画,欣赏音乐,行走山河,遍览风云,苏格兰高地的深度放松,阿尔巴尼亚这一曾经在中国一度被称作欧洲的明灯的国度,也曾经与中国分道扬镳反目成仇的国家,温迪雅与家人到这一国家的首都地拉那,也到这一国家的所谓石头城吉诺卡斯特、海滨城市卡萨米尔、布特林特,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国家,一个曾经处处都是碉堡的国家,如今如同噩梦方醒一般,温迪雅置身这一地中海边上的袖珍之国,自然有万千感慨,而她内敛节制,娓娓道来,善意触摸,毫无波澜。毕竟曾经从事媒体传播,温迪雅在书中也说到了她与金庸的接触,金庸给她题写“温厚则可亲雅韵自脱俗”,她参与香港回归直播的往事,她与姜文的“擦肩而过”,她对刘震云、梁鸿这两位作家短暂接触的感受,认真细致,体贴入微。

  温迪雅出生成长都在陕西,但看她文字,方才知道,她的籍贯是在河南驻马店的汝南。汝南之汝,多说是南汝河,实际上是北汝河。北汝河源自嵩山,一路蜿蜒东南注入淮河,汝南是指在北汝河之南,而大致在蒙元之际,人工隔断汝河,汝水方才自舞阳、漯河往东走周口去了。

  平原汝南,秦岭城固,古都西安,京华读书尔后开始职业生涯,再赴海外留学,取得数个学位,再度创业,行走在中西之间,到如今安居布莱顿,静思来路,乡愁缕缕,天涯明月共此时。

标签:迪雅;欧洲;高考
责编:张雅倩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