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在如皋市吴窑镇三元社区,一提起冒建芳,大家都对她称赞有加。1992年,年仅27岁的她失去了丈夫,一家老小的生活支出以及负债落在了她的肩上。她出国打工还债,回国带着前任公婆嫁给了现任丈夫张耀圣。三十年来不离不弃照顾前任公婆,她的事迹被政府、社区所知晓,为她颁发“新时代文明典范——如皋好人奖”、“如皋第十三届爱心大使奖”等奖状。
丈夫早年去世,她扛起一家的重担
煮得熟烂的白米饭、少油少盐的鱼汤或肉汤,这是冒建芳每天为公公侯祖良“定制” 的食谱,“公公身体不好,前不久才出院,医生说要以有营养的流食为主,我每天就给他单独做饭。”
饭后,公公侯祖良在屋前散步,婆婆孙汝珍和邻居在树荫下唠嗑。冒建芳趁着闲暇,踩着缝纫机做起了零工。看着这幸福和睦的一大家子,外人很少会想到,侯祖良老夫妻俩其实是冒建芳前夫的父母。
在如皋市吴窑镇三元社区,一提到冒建芳,社区里的人都不禁侃侃而谈,露出赞许的神色:“冒建芳又孝顺又能干,侯祖良老两口有这么一个儿媳真是的好福气啊!”
1986年,冒建芳经人介绍和同乡的侯国安相识,两人婚后生育了两个女儿。侯国安的身体一直不好,脚上还因受伤落下了残疾,夫妻俩只能依靠务农勉强维持生计,家里每年不多的收入,大多都用来给侯国安看病。好在他们感情不错,侯国安为人也忠厚老实,两人还借款盖起了一栋小楼房。
眼看着日子逐渐有了起色,1992 年侯国安突发急性脑溢血,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世。两个女儿还小,公婆又没有收入,家里还有几千元债务,陡然失去顶梁柱,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年轻的冒建芳肩上。尽管遭遇了沉重的打击,但生活还要继续,冒建芳料理完丈夫的后事,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来操持这个家。
当年的冒建芳要强又能干,家里家外都是一把手,托人来说亲的人很多,条件都还不错。公婆不忍冒建芳因为他们而耽误了自己的一生,对她说:“孩子我们来养,你不要有负担,选个好人家改嫁吧。”冒建芳知道公公婆婆只是不想成为她的负担,即便老人们再三劝说,冒建芳仍不愿意抛下他们,她说:“两位老事已高,他们连照顾自己都难,何况是再抚养两个只有七八岁的孩子呢。”冒建芳没有选择再嫁,而是跟着村里两个女孩一起远赴毛里求斯打工。她的想法很简单,出国打工挣钱多,她想早点把外债还清,再多攒点钱改善家里的生活。
在外整整三年,她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在如皋的公婆以及自己的女儿,但是欠下的债款又时刻提醒自己“拼一把,努力赚钱,就能回家过上好日子了”。为了常与家人联系,她经常写信寄回家,但身为一位农村妇女,她语言不通,不识英文,她便趁着空闲时刻拿着白纸压在地址簿上描写26个英文字母,“我不会读这些字母,但是我会写。”正是通过着一笔一划的练习,她终于能够熟练地写出26个字母,以及外国住所地址。
尽管国际漫游费用昂贵,冒建芳也保持一个月一次的频率与家人联系。整整三年,她省吃俭用,为了还完债款常常加班,“一路走来,人最怕不是穷,而是怂,只要有毅力,没有什么是扛不下去的”。就这样她将一大半的工资寄给公婆,只留下一小部分给自己勉强应付吃住问题,终于在自己的努力下攒钱还清了债务。
悉心照顾前公公,病友都以为她是老人亲女儿
“当时我妈妈去了国外,村里人都说她像鸟一样飞走了,不会回来了,爷爷奶奶其实也挺挂心她的。妈妈偶尔打电话回来,她总是关心爷爷奶奶的身体,还有我和姐姐的学习。”冒建芳的二女儿侯小红很是心疼母亲,全家的重担都压在母亲的身上,终于冒建芳于1999 年重新回到如皋。后经人介绍,冒建芳认识了现任丈夫张耀圣,冒建芳迟疑了很久,身为女性,她用宝贵的青春去承担一个家庭,她会累,会想找一个人依靠,但是再婚后,自己的前公婆谁来照顾。她陷入了两难局面,但很快清醒了下来并做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我要保留自己的这份初心,带着公婆一起改嫁”。
在成婚之前,冒建芳和张耀圣商量:“公公婆婆失去了唯一的儿子,我不能扔下他们不管。再说,公婆对我就像亲闺女一样,就是再结婚,我也要照顾他们一辈子。”冒建芳的想法得到了张耀圣的支持,婚后夫妻恩爱、互帮互助,共同挑起了家庭重担,照顾家中老小。
“家里老人多,我们也没办法再出去打工,就在本地打零工。”冒建芳总是乐观面对生活的困境,结婚时张耀圣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于 2008 年患食道癌去世。冒建芳自己的母亲早年去世,父亲平时和她的几个弟妹生活。后来,父亲因生病卧床不起,她又把父亲接过来照料,一直伺候到父亲去世。
公公侯祖良在世时,患有冠心病等老年病,平时离不开人照顾。2020年5月中旬,他又被查出贲门癌,每天都要去医院输液接受治疗。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侯祖良却遇到了孝顺的好儿媳妇。近两个月,冒建芳每天带着公公赶往南通市肿瘤医院,晚上再回到如皋的家,一整天照顾公公。老人由于受贲门癌的折磨,常常呕吐,冒建芳任劳任怨清理公公的呕吐物,也帮助清理公公的大小便问题。老人的病情在治疗中好转得很慢,“化疗真的很痛,我看着公公受苦,心里真的受不住。”为了帮助老人免受病痛的折磨,快速恢复康复,她二话不说就决定使用无法报销的进口药,病友们都以为她是老人的亲女儿。不是亲女儿,但是胜似亲女儿。老人出院后,身体并未完全康复,冒建芳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来,为公公洗脸、做饭、按摩后,再去田地里做农活,天晴时还推着轮椅带公公外出透气、散心。
尽管公公侯祖良现已经去世,冒建芳也表示很欣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让公公又多见了三年半的光明。”
她的孝顺感染了下一代
虽然是重组家庭,但冒建芳一家人相处的很融洽。冒建芳对老人的尊重,渗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夫妻二人不仅自己做到至始至终善待老人,还时常教育两个女儿要孝敬老人,让老人安享晚年。吃饭前必须让老人先动筷子,这是她对孩子们的餐桌教育。冒建芳十分自豪地说“家里的孩子都十分的孝顺懂事。”她注重培养孩子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知足感恩的理念,周末或功课之余,冒建芳要求孩子们为爷爷奶奶洗脚、捶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做家务,要求孩子做到的,她都会首先做到。
“其实前几年妈妈劳累过度,总是忙着手里的活儿,忘记了吃饭,因此也患过肾病,都是自己强撑下来了。病情最危险的时候,想的都还是家里的老人。”二女儿侯小红说,继父张耀圣为人非常善良,之前家里老人生病需要看护,都是他和妈妈一起24小时轮流陪着,这么多年下来,从来没有为花钱、出力发生过争吵。
如今,侯小红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但她还是选择和父母、爷爷奶奶继续住在一起。家里的房子已经翻建了,经济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现在我们姐妹也长大了,能挣钱了,但妈妈还是闲不住,接了厂里的零活回来做。”侯小红说,妈妈的心愿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多给女儿们存下钱来,减轻她们未来的负担。冒建芳表示:“为了治疗我的肾病,女儿、女婿付出了许多,他们贷款为我治病,现在病好些了,我也偶尔做做零工,补贴一些家用。”
“找到这样的儿媳妇,真是好福气。”提起儿媳冒建芳,婆婆就赞不绝口。在老人眼里,像冒建芳这样的儿媳妇,比自己的女儿还要亲。
现如今,冒建芳一家八口人其乐融融地住在一起,她每天接送三个孙子孙女上下学,打扫家务还兼顾那两亩多的田地。生活很充实,她感到很幸福,对于自己带着公婆改嫁的选择,冒建芳说,她从来没有后悔过这个决定,不论生活多么艰辛,自己都会尽心尽力地照顾好老人。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用行动诠释了传统美德“孝”和“爱”。她的所作所为也感染着家里的子女,她的“大爱”将代代传承下去。
( 薛洁铭 顾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