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浦口求雨山文化园西侧,有一处名为“葫芦园”的雅舍。它的主人,是年过八旬的张志耀先生。园名朴实,带着一丝田园的野趣与自足,恰如园主其人——温和、内敛,却在自己的方寸天地间,涵养着一片书法艺术的苍翠气象。
一、 师门岁月:草圣门下的楷法启蒙
提及张志耀,人们总会首先想到他“林散之入室弟子”的身份。这段渊源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年仅弱冠的张志耀经人引荐,得以立于“草圣”林散之先生案前,开始了侍墨习字的艺术生涯。
这段师门岁月,对年轻的张志耀而言,是技艺的启蒙,更是人格的塑造。一有空余,他总会提前来到林老的书房,细心研墨、铺纸、理笔。这些看似琐碎的杂务,在他眼中却是难得的修行。林老作书时,他总是静立一旁,仔细观察老师如何执笔、如何运腕、如何布局。待林老歇息时,他便将刚才观察所得,在自己的纸上反复揣摩练习。
林散之先生教学,向来注重根基。他常对张志耀说:“书法之道,如建高塔,基础不牢,终难成器。”因此,尽管林老以草书闻名于世,却要求弟子必须从楷书入手,循序渐进。他让张志耀先临摹欧阳询的《九成宫》,体会唐楷的严谨法度;再学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受雄浑气象;继而涉猎汉隶,从《乙瑛碑》《礼器碑》中汲取古拙韵味。
这种严格的基础训练,为张志耀后来的艺术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林老虽以草书著称,但其楷书功力同样深厚。他的小楷精到秀逸,大字楷书更是气象恢宏。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让年轻的张志耀明白:真正的大家,必然是诸体兼善,而其中又以楷书为根本。
在随侍林老的同时,张志耀还有机会向萧娴、高二适等诸位大家请教。萧娴女士的豪迈书风,高先生的刚直气韵,都给他以深刻启迪。这种转益多师的艺术经历,使他得以博采众长,而不囿于一家之见。与桑作楷、庄希祖等同窗的切磋砥砺,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兼容并蓄而又专注笃定的艺术性格。
二、 守正创新:楷隶世界里的自我追寻
艺术传承的奥妙,往往在于“师其心”而非“师其迹”。在张志耀的艺术道路上,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他在继承师门精髓的同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楷书:法度中的性情
张志耀的楷书艺术,可谓深得晋唐精髓。他早年倾心欧阳询,于《九成宫》用功尤深。观其楷书作品,首先感受到的便是那种严谨的法度与精妙的结体。每一个字都如精工雕琢,却又浑然天成。他的用笔讲究藏锋逆入,线条饱满而富有弹性,既有唐楷的规整,又蕴含着晋人的韵致。
尤为难得的是,他的楷书在严谨的法度中,总能流露出独特的个人性情。比如在他书写的《心经》小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笔画转折处既见欧阳询的险峻,又融入了虞世南的温润;字里行间既保持唐楷的端庄,又暗含魏碑的朴拙。这种融会贯通的功力,非数十年潜心研习不能得。他的楷书,完美诠释了何为“干净而不圆滑,清秀而不媚俗”——点画干净利落,毫无拖泥带水之弊,却因笔笔送到、力透纸背而毫无单薄浮滑之感;结体清秀雅致,风神俊朗,却因骨力内含、气息高古而绝无取媚讨好之态。
隶书:古朴中的生机
在隶书创作上,张志耀同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他深研《乙瑛》《史晨》等汉碑,得其端庄典雅之致;同时参以《张迁碑》的方整朴拙,《石门颂》的舒展奔放。更难得的是,他还将简牍帛书的自然意趣融入创作,使作品在古朴中见灵动,在规整中显生机。
他的隶书用笔,特别注重“迟涩”二字。下笔不疾不徐,行笔如锥画沙,每一个点画都力求沉着有力。在他的代表作毛主席诗词长卷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艺术特色:波磔分明而不夸张,结构严谨而不板滞,通篇气韵生动,既见汉隶遗风,又具时代气息。他所追求的“晋唐风骨”,在隶书中体现为一种“古意”与“逸气”的结合。汉隶本身的浑朴雄强,被他以一种更为内敛、文雅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了“厚重而不板滞,飘逸而不轻浮”的独特面貌。这正是“金石书风”的现代表述——将古代金石文字中蕴含的历史厚重感与沧桑美,通过精纯的笔墨技巧,转化为一种可供品读、充满生命力的书写。
守正之道:在传统中寻找自我
张志耀“不写草书”的选择,在当今书坛显得尤为特立独行。但这恰恰体现了他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他深知,林散之先生的草书成就,是建立在对传统全面继承的基础上的,是其全部学养、性情与功力的最终喷薄。若要真正传承师门精髓,就必须追本溯源,从根本处用功,而非在形式上亦步亦趋。他甘愿作为这座艺术金字塔坚实基座的一部分,从源头做起,从根本练起。这并非缺乏才情或胆魄,而是一种“知其雄,守其雌”的智慧,一种对书法艺术规律的敬畏。
这种艺术选择,看似保守,实则蕴含着大智慧。在书法艺术日益快餐化的今天,能够沉潜于楷隶这些“基本功”的锤炼,需要极大的定力和勇气。张志耀用他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创新必须以继承为前提,个性必须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之上。他的楷书与隶书,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楷书之“静”与“正”,为隶书之“动”与“变”提供了法度支撑;隶书之“古”与“朴”,又为楷书之“雅”与“清”注入了源头活水。二者共同构建起他沉稳、正大、清雅的艺术世界。
三、 传承使命:从侍墨弟子到文化守护者
张志耀的艺术人生,不仅体现在个人创作上,更体现在他对书法传承的使命感上。1997年,他出任林散之纪念馆馆长,这个身份转变,标志着他从一位纯粹的书法家,成长为一位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
筹建纪念馆:十年艰辛不寻常
接手林散之纪念馆的工作后,张志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参与求雨山文化园“金陵四老”纪念馆的筹建。这项工作看似光荣,实则充满挑战。从牵线搭桥、筹措资金、馆舍设计、展陈规划,到文物征集、资料整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心血。
记得在征集林散之先生手稿时,为了找到一份重要的早期作品,他连续数月奔波于南京、马鞍山等地。有时为了核实一个细节,要反复查阅资料、走访知情人士。在他的努力下,一批批珍贵的书法作品、手稿信札得以入藏,为后人研究林散之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他将对恩师的感念,升华为对一脉文化传统的守护与传承。这项工作,不仅是对林散之一人的纪念,更是对以“金陵四老”为代表的那个时代书法艺术整体风貌与文化精神的梳理与定格。
言传身教:艺术精神的延续
除了馆务工作,张志耀始终没有忘记作为艺术传承者的责任。他对前来求教的年轻人总是倾囊相授,但在教学方法上,却继承了林散之先生的严谨作风。他要求学生必须从楷书入手,循序渐进,反对急功近利的创作态度。
有一位学生至今记得,当初带着自己觉得颇为得意的行书作品请张老师指点,本以为会得到夸奖,没想到张志耀看过之后,却让他重新练习基本笔画。“你的横画起笔太轻浮,竖画收笔太草率。”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些基本功不过关,写再多的作品也只是空中楼阁。书法之道,慢就是快,守正方能出新。”
这种严格的教学态度,正是对林散之先生教育理念的延续。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批批年轻书法爱好者走上了正规的学书道路。他与桑作楷、庄希祖等同门书家的关系,也构成了一个微型的书法传承网络,他们虽然各自发展出不同风格,但共享着林散之传授的艺术理念和技法体系,这种同源异流的格局,恰是艺术健康发展的理想状态。
四、 葫芦园:一方净土的精神守望
晚年,张志耀在四老馆之西择地建园,取名“葫芦园”。这个看似随意的命名,实则蕴含深意。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福禄的象征,更代表着虚怀若谷、包容万物的精神境界,这与他谦和包容的艺术态度不谋而合。
园中日月长
葫芦园的布局陈设,处处体现着主人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向往。园中不求奢华,但求雅致:一方石案,笔墨纸砚;几株松柏,数丛芝兰。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面巨大的临窗书案,上面永远摆放着未完成的习作和正在临摹的古帖。
每天清晨,张志耀总要在园中漫步片刻,感受松风竹韵,然后回到书房开始一天的功课。即便年事已高,他仍保持着临帖的习惯。有时是温习欧阳询的《九成宫》,有时是揣摩《乙瑛碑》的笔意。他说:“临帖如对话古人,每次都能有新的收获。笔下的功夫一日不可松懈,心中的修养更需时时砥砺。”这种生活状态,正是中国传统文人所向往的“艺以载道”的境界。
艺术与人生的圆融
在葫芦园中,艺术与生活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园中的一草一木,似乎都沾染了主人的书卷气。那些挺拔的松柏,仿佛是他楷书中的竖画,刚直而内含韧劲;那些舒展的兰草,又似他隶书中的波磔,飘逸而沉着有力。就连园中石径的铺排,也暗合书法布局的疏密之道。在这里,书法不再是单纯的技艺展示,而是修身养性、安顿心灵的方式。正如他自己所说:“写字就是写心,每一笔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的艺术,是他整个人格的投射,温和而坚定,清雅而刚正。
五、 艺术启示:守正出新的当代意义
回顾张志耀先生的艺术人生,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在当今这个追求速成、崇尚创新的时代,他的艺术道路显得尤为可贵。
守正:传统的当代价值
张志耀坚持楷隶创作的实践,提醒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价值。在书法艺术日益展厅化、视觉化的今天,很多人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往往忽视最基本的笔法训练。而他的作品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感染力,恰恰来自于那些看似基础、实则深厚的传统功力。那笔笔送到、力透纸背的楷隶,正是他“浸润六十余年”的功夫显现,也是他沉潜守一、不慕虚名的性格写照。
他的成功也证明:继承传统不等于墨守成规。在他的笔下,古老的楷书、隶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创新不是外在形式的标新立异,而是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是建立在对传统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升华。他所传承的,不仅是林散之的笔法,更是林老以及“金陵四老”那一代人所共有的文化担当与文人风骨。
人格:艺术的根本
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张志耀的艺术成就与他的人格修养密不可分。他那“干净而不圆滑,清秀而不媚俗”的书风,正是他“温润而刚直”的人格的写照。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谦逊平和的心态,不慕虚名,不逐时流。这种艺术与人格的统一,是中国书法最珍贵的传统。从颜真卿的忠贞气节,到傅山的民族气节,历代书法大家无不以其人格魅力为作品增色。张志耀继承的,正是这一优良传统。
林散之先生“诗书画”三绝,其弟子张志耀先生亦多才多艺,能诗文,有《葫芦堂诗存》一卷,皆得林散翁法乳又见自家真味;能篆刻,曾受教于金陵王敦化先生,走汉印一路。
如今,年过八旬的张志耀先生依然在葫芦园中临池不辍。园中的芝兰松柏见证着一位老艺术家的执着坚守,也守护着金陵书法的正脉相传。他的艺术人生,就像他笔下的楷书:看似平正,实则内涵丰富;看似规矩,实则个性鲜明。他不追求惊世骇俗的创新,却在日复一日的修炼中,达到了艺术的真境界。在求雨山下,在葫芦园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书法家的工作室,更是一个文化传承的精神道场。这里没有浮躁的喧嚣,只有笔墨的清香;没有功利的计较,只有艺术的真诚。张志耀先生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在这个变化太快的时代,总需要有些人守住那些不变的东西。正如葫芦园中的春天,年复一年,却永远新鲜;而书法艺术的真谛,也就在这守正与创新、继承与发展之间,焕发着永恒的魅力,为喧嚣的时代保留了一份静谧而深沉的文化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