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一个配电箱,被网格走访中的受访居民和12345热线同时“点名”!这份不约而同的默契,让南京市江北新区葛塘街道新城社区的网格共治机制再次高效运转。
彩笔话秋收,惜粮入画来——路口配电箱上的“文明课堂”
上午9时,松杨路与紫艺路交叉口已是一派热闹景象。本次配电箱彩绘活动的发起,正是社区网格工作“共治”效应的生动体现。此前,“‘井’上添花”亲子共绘井盖项目成功激发了辖区居民“主人翁”意识,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收到居民提议美化该处配电箱,几乎同时,社区也通过12345热线接到了门面房商户的相同建议。

这份民意的“不谋而合”,充分证明了社区前期美化活动深入人心。面对双重期待,网格员迅速响应,主动上门联系商户了解需求,社区高度重视并立即启动多方协调,将其视为网格精细化服务与品牌公益项目效应延伸的良好契机。
活动现场,亲子家庭与南京审计大学工程审计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携手,将“秋收”与“珍惜粮食”的主题融入创作。值得一提的是,最初提出建议的商户也带着家人齐上阵,从“建言者”变成了“践行者”。孩子们踮着脚尖,蘸取黄色颜料,在家长的协助下画出饱满的稻穗;大学生志愿者则蹲下身,耐心指导。“你看,这稻穗要画得沉甸甸的,才是丰收的样子。”李同学一边示范一边说:“能和小朋友一起用画笔传递珍惜粮食的理念特别有意义,我们画的不只是图案,更是让节约成为社区里看得见的文明。”

不过片刻,原本蒙尘的配电箱便完成惊艳变身:澄澈的蓝天白云下,连片金黄稻田随风轻晃,卡通娃娃踮脚漫步田间;旁侧“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字样清晰醒目,这温柔而有力的提醒,悄悄落在每位路人心间。
墨香染井盖,梅兰映初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的“银发匠心”
同一时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门前,墨香先于人群飘来。老年大学的志愿者们带着对传统美学的热爱,围拢在待绘的井盖旁,一场以“梅兰竹菊”为主题的国画创作,就在这方小小的圆形“画布”上开启。

老人们手持毛笔,蘸取墨汁与颜料,在井盖上细细勾勒。淡墨晕染出兰草的清雅,朱红点出梅花的傲骨,竹影婆娑间透着气节,菊瓣舒展中藏着淡泊。62岁的王大爷握着画笔,指节虽有些许皱纹,落笔却稳如磐石,他望着渐显雏形的梅枝笑叹:“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还能给社区的井盖‘穿’上这国画衣裳!梅兰竹菊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画在这井盖上,既好看,还能让年轻人多了解传统文化,值!”
大家相互交流技法,偶尔为彼此的作品提些小建议,墨香与笑声交织在晨光里。原本无甚神采的井盖,在长者们的妙笔下,一点点褪去单调,悄然绽放出灵动的气韵。每一幅画都是长者们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对家园的深情告白。
从“井盖”到“配电箱”,不仅是社区美化空间的拓展,更是网格工作深入肌理、成功激活商户与居民共建热情的生动体现。当青春色彩遇见长者笔墨,当文明主题碰撞传统雅致,每一笔的勾勒都是社区温度,每一次的参与都是家园情怀。
未来,新城社区还将继续搭建多元志愿平台,让更多人成为社区的“美容师”与“守护者”,共绘文明、温馨、有爱的家园新图景!
(程洁 马倩 戴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