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井文化走进月安社区,共同探寻千年水脉记忆
2025-10-17 16:45:00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2025年10月15日下午,一场以“南京的井”为主题的文化讲座在建邺区兴隆街道月安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举办,本次讲座由南京社区科普大学、建邺区社科联与月安社区联合主办,华古平台创始人和主要负责人、“寻迹华夏”系列书籍总策划、中国古都学会和南京古都学会会员、《南京的井》作者邵世海担任主讲,吸引了社区党员、居民及新就业群体代表共三十余人参与,共同解码古井背后承载的城市历史与文化基因。

“1934年南京城有井2336口,如今现存仅200余口。”讲座开篇,邵世海以一组对比数据揭示了古井的消逝与珍贵。他指出,南京古井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既是维系城市生存的“水脉”,更是凝固历史的“活化石”。例如,玄武区“受降井”因见证1945年日军投降仪式被赋予特殊意义,井栏上深浅不一的绳痕,记录着军民取水欢庆的历史场景;而明故宫太庙井则以2.05米直径、7米深度的规制,展现了明代皇家祭祀建筑的严谨布局。

结合“华夏古迹图”项目实地调研成果,邵世海从皇家禁苑、寺观祠宇、市井街巷等维度,生动讲述了古井与城市发展的紧密关联。“门西六角井的洗衣石凹痕、古三皇庙井的‘医药成衣全人公立’铭文,这些细节都是普通市民生活与信仰的真实写照。”他特别提到,郊县“陶吴响井”因“投石作钟磬声”的声学奇观被南宋《景定建康志》记载,至今仍是未解的自然之谜。

作为“寻迹华夏”系列书籍总策划,邵世海现场展示了《南京的井》一书中收录的胭脂井、乌衣巷井等代表性古井图片,并介绍了“华夏古迹图”小程序的“云寻井”功能。“保护古井不是封存历史,而是让它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他呼吁居民通过实地探访、拍照记录等方式参与文化传承。

“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每天穿梭街巷,他们的参与让文化传承更具活力。”参与活动的流动党员、美团骑手伏斌斌感慨:“以后路过老井,我会多留意这些‘城市记忆的坐标’。”

讲座结束后,邵世海向社区赠送了《南京的井》书籍,月安社区党委书记石娟表示,此次活动是社区“文化惠民”系列的重要一环,未来将加大对基层党建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的探索力度,继续加强多元主体参与,激发各群体为家乡文化发声的积极性。

(庄洁)

标签:古井;南京;社区
责编:殷文静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