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的风是有记忆的。它掠过展览馆泛黄的照片时带着旧纸的气息,穿过纪念林的松针时裹着松脂的清香,拂过光伏板的蓝光时携着电流的微响,沾着新栽树苗的泥土时染着湿润的腥甜,最后在塞罕塔顶,把六十年的故事揉碎了,化作一阵清凉,悄悄吹进心里。
7月7日至11日,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青山赤子”实践队来到了塞罕坝,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趟实践,从来不是按日程打卡的任务,而是一场灵魂与绿色史诗共振的行程,每一步都踩在感动的节拍上。
初见塞罕坝,是在展览馆昏黄的灯光里。“六女上坝” 的照片中,姑娘们裹着臃肿的棉袄,睫毛上还沾着风沙,笑容却比展柜里的奖杯更亮。那双磨穿底的胶鞋静静躺着,鞋帮上的沙砾像是昨天才沾上去的,指尖轻轻滑过,仿佛能触到当年踩在冻土上的重量。“献了青春献终身” 的标语贴在墙上,字里行间的斑驳,像是那些沧桑的皱纹,藏着数不清的清晨与黄昏。忽然就懂了,课本里 “艰苦创业” 四个字,原是前辈们用冻裂的双手、磨破的衣衫,蘸着汗水与霜雪一笔一画写就的。
转去王尚海纪念林时,夕阳正透过松针织网,光斑散落在我们脚边。护林员给我们讲道,这片落叶松下埋着老书记的骨灰,“他走的时候特意交代,要看着林子接着长”。1962 年他丢下 “铁饭碗” 扎进荒漠时,谁能想到仅仅是揣着“天当床,地当房” 的誓言,就真能在 “黄沙遮天日”沙漠里种出 54 万亩林海?我摸着一棵松树的树干,粗糙的纹路硌得掌心微痒,像在数那些凌晨栽苗的星子 —— 从成活率 10% 到 99% 的奇迹,该藏着多少个冻得发紫的黎明,多少双在寒风里互相呵气取暖的手?风过时,松涛里好像混着隐约的笑声,是当年的创业者在说 “你看,真的成了”,眼眶忽然就热了。
感佩于这份坚守,我们在防火指挥中心考察时,发现无人机系统存在将炊烟误报为火源的问题。依托南京邮电大学的技术优势,我们提出了系统性优化方案:引入SWIR(短波红外)传感器增强烟雾穿透能力,构建热源温度梯度模型区分山火与炊烟,让守护林海的“眼睛”更加精准。同时,尝试用基于光传感器的视觉火源识别算法,辅助定位火源。
在七彩河光伏电站,蓝色光伏板阵在草原上铺开,一眼望不到边。光伏板下的金莲花正开得热闹,嫩黄的花瓣蹭着板沿,像在和蓝色的伙伴说悄悄话。牛羊在远处啃食新草,尾巴甩得悠闲,风吹过板阵,发出 “哗哗” 的声响。在看那些线路时,我不禁开始感叹,这一张张如波浪一般的光伏电板,竟能不断吸取太阳的能量,变成照亮万家的光。原来书上学到的公式定理不是一串串冰冷的符号,而是能让沙地长草、让花开满坡的魔法,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又暖又软。
亲手种树那天,塞罕坝的日光格外烈,灼热的皮肤拂过焉下的叶。我们一手拿锹,一手拎苗,仅仅几步,粒粒晶莹便滑落脸颊。可当树苗入坑,所有人都聚睛会神,一锹,又一锹,晶莹滴落,又混入泥土的芬芳,终覆上柔嫩的根系。“扶稳点,别让它歪了”“土要踩实,不然扎不稳根”,在当代种树人的教导下,我们边学边做,手掌已是微微发红,依旧是干劲十足,一捧清冽浇下,立即寻着缝隙渗下,唤醒枝桠沉睡的翠意,也滋润我们的心田。水珠自叶尖滚落,在阳光下一闪而过,像极了谁眼里的光。
尽管已是盛夏,海拔近两千米的赛罕塔塔顶气温仍比山下低了近十度,呼啸的山风掠过耳畔,将百万亩林海翻涌的涛声送入耳畔。从 11.4% 到 82% 的森林覆盖率,从黄沙漫天到年固碳 86 万吨,每棵树都在风中挺直腰杆,像在齐声说着 “我们做到了!”原来真的有人能在零下四十度,把荒漠种成绿洲。 风掠塔顶时带着松涛,像在回应:“看,这就是中国人的浪漫 —— 把荒漠种成诗。”
离开时鞋上的泥还没干,混着草汁在鞋底结成硬壳。心里却像被松涛洗过,清清爽爽又沉甸甸的。如何让这份感动感染更多人?我们设计了“参观+研学”融合路线,串联展览馆、纪念林、光伏电站等,将塞罕坝精神揉入参观的每个细节。同时,创作了承载塞罕坝精神的文创产品(如“一棵松”钥匙扣、“黄沙变绿洲”明信片),通过宣传海报、新媒体内容,进一步传播塞罕坝故事与精神。
塞罕坝精神从不是展馆里的标语,而是每个弯腰栽苗的清晨,每块光伏板折射的阳光,每片为风沙站岗的树叶,也是科技守护的决心与用心传递的温度。我们这代人,或许不必再啃冻土,但那份“让绿色生长”的信念,早已顺着掌心的温度、融入科技的探索、凝结在文创的巧思里,种进了青春的褶皱里。它发了芽,抽了枝,要跟着风,长向更远的地方。(董小茹 严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