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号嘹亮
2025-07-04 10:36:00  作者:孙爱文 闫士亮  
1
听新闻

——南京市溧水区大金山国防园张勇的先进事迹

孙爱文 闫士亮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南京市溧水区大金山上便会传出一阵阵军号声。三十五个春秋更迭,寒来暑往,从未间断。嘹亮的军号声,唤醒了大金山上苍翠的松柏和鸟语花香,也穿越了当地周边的大街小巷。每当此时,一位身着迷彩服,虽年过六旬,但身姿挺拔硬朗的汉子,正带领着守山的“基干民兵连”列队出操,去迎接繁忙的一天。他就是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江苏省“最美拥军人物”“江苏好人”“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的大金山国防园创始人、总经理张勇。

提起张勇,当地的父老乡亲们无不交口称颂,大金山上的一草一木,默默记叙着他心系国防和退伍不褪色的侠骨柔肠,让山顶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永远鲜艳夺目。

参军入伍,他说:当兵就当最好的兵

张勇出生在农村一个贫困的家庭,抗日战争时期,他的四位叔叔惨遭日寇杀害。国仇家恨,深深影响着他年幼的心灵。1979年,年仅18岁的张勇怀揣着从军报国的梦想,毅然决然报名参军,并光荣入伍。送别的村口,少言寡语的父亲仅叮嘱他一句话:“听党话、跟党走、报党恩!”,父亲短短的一句话,成了他人生路上的座右铭,也让他记了一辈子。

当时,他参军入伍的部队是西北边陲一支战功显赫的红军团,在这支英雄的部队里,他受到了良好教育和熏陶,不断成长为一名思想上进,素质过硬的坚强战士。他曾发誓:“当兵就当最好兵!”。他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从军四年他处处争先,多次危险时刻挺身而出,先后当过班长、代理排长、荣立三等功一次,在全师大比武中勇夺金牌。

在部队他把战友当兄弟,把周围群众当亲人。1980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他和战友们在执行任务返回的山路上,发现一辆卡车翻下陡峭的悬崖,直觉告诉他,驾驶员有危险。此情此景,他毫不犹豫跃下悬崖去救人,身上多处划伤流血,手臂、大腿扭伤红肿,他全然不顾,硬是攀爬着把已昏迷不醒的卡车驾驶员背上了公路,与战友们一起,把伤者紧急送往当地医院。由于抢救及时,这位驾驶员捡回了一条命。苏醒后询问救命恩人时,他和战友们已悄悄消失在夜色之中。直到一年后,这位驾驶员的妻子找遍驻地所有部队,终于打听到了救人的张勇,从上百公里外赶到部队,送来了一面“恩人解放军,救人不留名”的锦旗。为了表彰他的英雄事迹,团党委给他记了一次三等功。81年6月,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部队他总是身先士卒,舍生忘死。1983年5月,驻地山洪暴发,他所在的连队官兵参加地方抗洪,抢险中急需打开一处淹没在水下近10米的闸门泄洪。北方的五月,乍暖还寒,深水区暗流涌动,潜水开闸存在极大的危险,多位战友数次尝试,都因水流湍急,体力不支而失败。在这紧急关头,他主动请战,凭着从小练就的水性和军人的坚强体魄,一头扎进水里,拼尽全力拉开闸门的铁栓,一时间被困的洪水卷着漩涡疾驰而下。差一点被洪水卷走的他,受到部队的嘉奖。

企业改制,他说:把岗位留给困难职工

1983年12月,他含泪告别了生活战斗四年的军营,退伍后与爱人一起被安置在溧水的南京金蛙农用车制造厂,当一名普通的钳工。上世纪80年代,能有一份工厂的工作,是一代人梦寐以求的事。金蛙农用车制造厂在当地小有名气,工资高,福利好,对于退伍的张勇来说,也算是组织上给了很好的安置。上班的第一天,他依旧穿着部队带回来的军装。从此,一身军装让他穿了三十五年。他说:“退伍不褪色,我永远是个兵!”

刚进厂的时候,他不懂就问,细心向老师傅求教,认真钻研钳工技能,整天盯在厂子里,以厂为家,先后干过维修工,当过管理员,跑过销售,几年里把厂子里的工种几乎干了个遍。1986年,金蛙农用车制造厂提档升级,在开发区兴建新厂房。时间紧,任务重,他就裹着一件军大衣日夜守在工地上,仅用28天便将5000多平方米的新厂房建成投产。就这样,一心为厂,吃苦耐劳的他,从一名普通的职工,提升为企业主管生产的副厂长。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政府推进企业改革改制,金蛙农用车制造厂首当其冲,厂子里上千名职工面临下岗分流。矛盾多,历史遗留问题多,困难职工多,件件都是企业改革改制路上的“拦路虎”。他深知改革改制是国家的大政方针,身为厂领导的他责无旁贷,主动找到县委领导,请求把最难的下岗分流工作交给他。当时,他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完成厂里的改革改制任务后,去机关事业单位任职。二是继续留在改制后的企业担任主要领导。但他都拒绝了,认为这样做对厂里的职工不公平。提出如厂里三分之二的职工下岗分流,他和他的爱人率先终止劳动合同,并恳请把留岗机会让给最困难的职工。厂里考虑张勇家庭的实际状况,批准他爱人留岗,但倔强的张勇执意不肯:“我是共产党员、退伍军人,我不下岗谁下岗!”改革改制动员会上,他的一番话,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在他的带领下,金蛙农用车制造厂的改革改制如期完成,没有发生一例越级上访事件。

当张勇和爱人离开厂子时,留岗的困难职工纷纷前去送行,称赞他们夫妇大义仁爱,把艰难留给自己,把希望留给别人。

下岗创业,他说:情系国防终不悔

溧水区东屏境内有一座荒山,日寇入侵南京时,在山上修建了许多战壕和碉堡,被当地人称作“鬼子山”。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闲置,荒无人烟,荆棘遍野。企业改制下岗后,张勇无数次钻进“鬼子山”,流连忘返,心中萌生了打造一个有警示教育作用国防园的想法。1990年,他向当地政府和人武部,汇报了利用荒山建设国防教育基地的设想与方案,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说干就干,他找到了几位一起下岗的战友商量,大家群情激昂,愿意与他拼搏创业。于是张勇带着8名下岗战友,扛着锄头大锹,带着坚毅的目光,迈上了“鬼子山”,把一面鲜艳的红旗插上了山顶。从此,山上便传来嘹亮的军号声。

上山的第一天,他便把“鬼子山”更名为“大金山”。创业之初,百倍艰辛,家中积蓄也是杯水车薪。没有资金,他去银行贷款,没有工程队,他就带着工友们一锹一锄,手刨肩扛。为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他在山上搭建一个简陋的窝棚,与爱人一起吃住在山上,从搬运材料到场馆设计布局,他都亲力亲为。那段时期,他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累了就裹着棉大衣在窝棚里眯上一会儿,满手的血泡最后长成了厚茧,腿脚砸伤划伤成了家常便饭。尽管困难重重,他都按月给工友们发工资,工友们不肯拿钱,要与他同甘共苦。他说:“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老小要靠你们养活!”

为了丰富国防园军事氛围,张勇四处奔走,跑遍周边市县区的党史办,寻找珍贵的抗战历史资料,争取老部队和原南京军区的支持,申请协调退役的坦克、飞机、大炮等装备,以坚强执着的爱国信念,一次次让社会各界人士为之动容。

1991年春,大金山国防园一期工程顺利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当年便接待了全国各地2.8万人次的参观者,然而,他并没有满足。2016年,他又一次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卖掉了自己唯一的房产,筹集了180万元,启动了大金山雷锋文化馆的建设项目。此后,2019年,2.5公里场景式、体验式的微型“长征路”落成。2021年占地2300平方米见义勇为主题广场揭牌。2023年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广场对外开放。2025年1月1日120米的双拥文化长廊落成迎客。如今的大金山国防园,已发展成为占地1200亩的大型综合国防教育基地,拥有党史、国史、国防教育、雷锋文化、普法等5个主题馆,拥有军事文化体验园,“四防”训练场 、实弹射击场、抗战文化纪念墙、12·13公祭墙等系列国防教育场馆。截至目前,累计迎接全国各地机关干部、部队军人、中小学生、游客群众等近2000万人次。先后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

基地、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多项殊荣。

双拥路上,他说:大金山就是退役军人的家

经历了退伍、下岗、创业的漫漫长路,张勇深知退役军人回归地方后,面临的种种困难。对此,他积极与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沟通,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22年8月,他在大金山国防园设立了退役军人服务站,牵头成立“老班长”创业联盟和战友基金会。他四处奔走,联系各方资源,深入企业寻求合作。定期举办退役军人技能培训班,并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和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实用培训科目。在当地社会劳动保障部门的帮助下,定期举办退役军人就业指导讲座,组织开展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2019年底,大金山国防园被授予“江苏省首批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周边和当地的退役军人,都亲切地称呼张勇为“老班长”。对此,大金山国防园注册了“老班长”品牌,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名片。

在大金山国防园运营管理制度中,退役军人“三优”原则,人人皆知。年度员工招聘,退役军人一律优先录用;待遇薪酬,退役军人一律丰厚;职级晋升,退役军人优先考虑。截至目前,大金山国防园在岗员工,退役军人及家属子女就占三分之二。2016年,驻南京某部山东籍退伍战士小陈,慕名找到张勇,打算追随“老班长”投身国防教育事业,但远在老家的妻子两地分居,孩子入学成了难题。了解情况后,张勇二话没说,连续数天带着小陈,跑相关部门软磨硬泡,以真心真情,最终帮助这名退役军人解决了住房和孩子入学难题,小陈也如愿成为大金山国防园的正式员工。在工作中小陈开拓进取,扎实肯干,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成为大金山国防园的业务骨干,还在当地购置了新房,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小陈说:“老班长是他们全家的恩人!”

每年驻地部队都会在大金山国防园,安排新兵役前训练。此时的他,成了名副其实的编外“老班长”,一方面,确保新兵训练装备、器材的安全,另一方面,要确保新兵伙食的卫生质量,整天忙里忙外,一丝不苟。他主动与新兵谈话谈心,拉家常,动员干部、员工与边远地区的新兵结成帮扶对象,及时了解新兵的思想动态,积极为新兵家庭坚定信念,排忧解难。此举,得到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充分肯定。2024年,经过层层筛选,张勇成功入选全市结对老兵资源库。

践行诚信: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如今的大金山风光秀丽,绿意盎然,企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但大金山国防园是一家民营企业,国防教育馆区门票几乎免费,只有依靠游客观光和吃住训的营收,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早几年当地房地产红火时期,一位台商找到张勇,出资上亿元人民币,让他转让大金山的使用权,当场遭到他严词拒绝。他说:“大金山的每一寸土地,属于国家和这里的人民,给再多的钱也不卖!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把困难留给自己,让希望照亮别人是他坚守不变的初心。这些年,他出资70余万元为贵州、湖南捐建两所希望小学,让300名失学儿童走进崭新明亮的教室。大金山下的白鹿村交通不便,他捐赠200余万元,帮助村民铺设一条水泥路,彻底解决了乡亲们交通难、出行难问题。道路建成通车的那天,乡亲们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将这条路称为“幸福路”。

大金山国防园有一支由基干民兵组成的应急突击队,张勇担任队长,统一迷彩服着装,随时拉得出,打得响。1998年7月,溧水区遭遇强降雨,引发突发洪水,和凤乡沿河一处河堤发生重大险情。张勇立即与当地政府联系,主动请战,火速组织上百名应急突击队员赶赴现场,在洪水中奋战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围堵加固了河堤。由于反应迅速,抢险及时,保证了沿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年疫情防控期间,大金山的应急突击队,一直坚持活跃在防疫一线,义务承担辖区内1万平方米核酸检测点消杀和物资运送任务。面对疫情防控紧张形势,他毫不犹豫腾空大金山宾馆全部56间客房,提供当地政府作为“观察隔离点”。疫情防控期间,他多次在深夜与爱人一起,给防疫一线人员送去热乎乎的“老班长”馒头、包子,赠款捐物达20余万元。

在溧水区东屏街道,张勇夫妇捐资助学的事迹广为流传,每年的“学雷锋纪念日”,他们夫妇都会前去,给那里的困难中小学生开展捐资助学,嘘寒问暖,这一做就是10年。两年前,溧水区东屏街道村民肖燕的家庭遭遇一场横祸,年仅7岁的孩子被确诊为白血病。面对沉重的打击,肖燕和丈夫被迫辞掉工作,陪伴年幼的孩子踏上了艰辛漫漫的求医之路。然而高达50多万元的治疗费用,让这个原本困难的家庭陷入了绝境。得知消息的张勇夫妇伸出了援手,不仅帮助筹集医疗费,还积极联系各大医院。孩子治好病就读小学后,一直都是他们夫妇捐资助学的对象。就这样,在10年时间里,张勇夫妇资助1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张勇夫妇的善举,如春风化雨般感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自去年起,南京市30多名爱心民营企业家,纷纷加入张勇夫妇捐资助学的队伍。

从青春年少到花甲之年,从满头黑发变成根根银丝,不变的是一身戎装,不变的是初心使命。

大金山上,军号嘹亮!

标签:
责编:杜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