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曲脊梁,容诚风骨——着力培塑和传承句容人文品格
2025-07-03 18:3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鸿飞  
1
听新闻

  句容,这片横亘于金陵东郊的山水之地,承载着两千余年的历史烟云。其名"句曲而有所容",既是对山水形态的诗意描摹,更是对地域品格的深刻昭示。纵观古今,句容人铸就了以"勤、俭、忍"为精神内核,以"容诚"为价值风骨的独特品格,形塑了"句曲脊梁"的文化基因。本文拟从历史维度剖析这一品格特质,以期为当代社会提供镜鉴。

  "勤则不惰":实干担当的句曲脊梁

  句容人的"勤"非止于躬耕劳作,更体现为造福桑梓的实干精神与开拓担当。明代廉吏徐九思任句容知县九年,将"勤"字奉为圭臬:整顿赋税乱象,亲自踏勘田亩,"按产区、土质估算亩税,核定赋粮数额,编制成册",使赋税有章可循;治理司法积弊,审案时"必命其人与亲识偕往",以公开透明杜绝冤狱;赈灾灵活务实,大旱之年将赈粮"一半煮成粥免费供饥民食用",另一半平价售出调控粮价,救人无数。其勤政足迹遍及句容城乡,离任时百姓依依相送,"行程延迟一个多月",印证了"汲汲于养民,九年如一日"的赤子之心。其实干基因,深植于句容的历史血脉。商周之际,泰伯、仲雍南奔句曲,"采药山中,传授农耕",化荒芜为沃野,奠定吴地文明之基。三国时陈勋率三万军民"凿句容中道",贯通吴越商贸动脉。这些历史实践昭示:真正的勤勉,当以利民为旨归,以务实为方法。徐九思的"三事日记"(每日记录所办利民之事)、泰伯的"断发文身"(融入荆蛮习俗以推广农耕),无不彰显着超越个人功利的公共精神。反观当下,某些形式主义的"伪勤奋"、急功近利的"短视勤",恰需从这般历史智慧中获得洗涤。

  "俭则不费":清廉自守的容诚本色

  "俭",之于句容人,是安贫乐道的淡泊,更是清廉自守的铮铮风骨。徐九思堪称典范:其居所悬《青菜图》,题联"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以白菜自警,践履"生平不嗜肉,惟啖菜"的朴素生活。他拒绝官场奢靡,取消朝廷拨付的官员例金,严控公务招待标准,使贪官因无"油水"可捞"不愿涉足句容";更率吏卒开荒种菜、养鱼饲畜,以生产所得替代摊派,"减少百姓负担"。此般清廉,八十年后仍熠熠生辉——江西铅山知县笪继良效其风范,刻《白菜碑》立于县衙,让"一清二白"的为官之道跨越时空。句容的"俭德"融于市井烟火,化为商道伦理。明代句容商帮驰骋江南,秉持"诚信认真,有求必应"的准则。康熙年间句容人王秉元编纂《生意世事初阶》,将"俭以养商"的智慧凝为坐商经营宝典,倡导薄利重信、勤俭持业。这些历史镜鉴直指当下痛点:当消费主义鼓吹"欲求创造价值",当某些企业沉迷"烧钱扩张",句容先贤却证明——真正的商业文明,必以节制欲望为前提,以可持续为尺度。徐九思的"青菜哲学"与王秉元的"商道初阶",共同诠释了"容诚"二字的重量:对资源的敬畏,才是发展的根基。

  "忍则不争":容山纳海的胸襟智慧

  "忍",在句容品格中,绝非消极退让,而是"有所容"的豁达与坚韧。徐九思对此诠释至深:他因整顿吏治触怒权贵遭参劾,面临罢官之际,百姓"扶老携幼赴巡抚处哭诉",吏部尚书熊浃慨叹"句容令贤不减古人",使其终得留任。其"忍"是“不畏强权的刚毅”,是"誓不与藏污纳垢者同流"的清醒,更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智慧。辞官归乡后,他兴义学、修水利、抚流民,将"忍"化为二十余载的惠民实践。句容的包容胸襟,早镌刻于山水地名之间。赤山"天、地、人、和"四大景观,暗合天人合一之境;琅琊界村铭记东晋侨置琅琊郡的往事,见证北人南迁的融合;唐陵村安葬南巡病逝的唐代贤妃;青山村收留隋亡后不事二主的忠臣巫彦徽,皆昭示此地"有容乃大"的悲悯。儒、道、佛文化在此交汇,楚韵汉风于此激荡,孕育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教化天下"的兼容智慧。在价值冲突加剧的今天,这种"和而不同"的包容力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文明的进步,不在于消除差异,而在于学会与差异共处。

  以史为鉴,照亮当下

  "勤则不惰,俭则不费,忍则不争"——徐九思留给句容的箴言,历经四百余年风雨洗礼,愈发显现其穿越时空的价值。在效率至上的时代,句曲先贤的"勤"提醒我们:真正的效率源于对民生的深切体察;在物质丰裕的年代,"俭"的智慧警示我们:发展的底线是不透支未来;在观点撕裂的社会,"忍"的哲学指引我们:文明的高度取决于包容的广度。

  历史从不重复,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句容人的品格遗产,恰似茅山巅的晨曦:它属于过去,却永远照亮前行的路。当我们以谦卑之心聆听历史回声,便能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找到安顿身心的精神坐标。这或许就是"句曲脊梁,容诚风骨"给予当代最珍贵的启示。

  

标签:句容;风骨;智慧
责编:张雅倩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