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孙景南建议:提升大城市抵御和防范极端天气的能力
着眼大城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
2022-03-05 10:43:00  作者:江南时报全媒体记者孙海燕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重发。人口集中、建筑密集、经济要素聚集的大城市,抵御和防范极端天气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孙景南建议:进一步提升大城市抵御和防范极端天气的能力。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

  应急管理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显示,2021年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复杂严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

  2021年,我国多地出现大风、龙卷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特别是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不仅造成严重的城市内涝、河流洪水、山体滑坡、交通受阻、电力通讯中断等直接影响,还造成物流瘫痪、地铁漫灌等次生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对于南京人来说,不久前的2020年,也曾一度面临严峻的防汛形势。当年夏季,受本地降雨、上游来水和天文大潮的“三重叠加”影响,南京发生了全市域大洪水,其中长江南京站最高潮水位10.39米,超历史最高水位(1954年10.22米)0.17米,长江南京站水位超10.0米达14天,全市290处堤防出现险情,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虽经全市上下齐心协力顽强拼搏,没有造成重大险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给城市运行带来了极大考验。

  提升大城市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大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由于大城市人口集中、建筑密集、经济要素聚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系统密切交织,对天气气候的影响更加敏感。不断提高大城市抵御和防范极端天气能力,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

  为此,孙景南建议:进一步提升大城市抵御和防范极端天气的能力。具体包括,提升大城市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加强大城市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健全大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完善大城市气象灾害预警应急联动机制;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等。

  极端天气的预报是世界级难题,如何提升大城市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的能力?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南京已经有了积极探索,南京市气象局不仅开展了城市垂直廓线观测试验应用研究,完善了智能网格预报业务,还更新了关键点预报制作业务流程,关键点网格预报质量明显提升。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为88.52%,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提升到82%。

  在南京市政府办公厅此前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要提高城市气象精准预报预警能力,加强灾害性、极端性、高影响天气智能识别跟踪和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诊断系统,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实时监测研判能力。提升强对流预警能力,预警提前量达到 45 分钟以上,预警精细到街道和城市治理网格等。

  完善大城市气象灾害预警应急联动机制

  应对极端天气,当然不能仅仅靠预报,健全大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同样必不可少。孙景南建议,出台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法规规章和文件,建立健全以预警信号为先导,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和社会响应机制。重点建立基于重大气象灾害红色预警信号高风险区域、高敏感行业、高危人群的自动停工停业停课机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南京同样已有“动作”,比如加强城市安全运行气象保障,推进气象融入城市管理、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体系。聚焦台风、暴雨、大风、大雾、高温、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深化气象与应急管理、公安、规划资源、生态环境、建委、交通、水务、城管、绿化园林、大数据、海事、电力、燃气、通讯、地铁等部门合作,联合开发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气象服务产品,融入各类城市安全运行指挥系统,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发布,防御指令第一时间贯彻执行。

  加强大城市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孙景南还同时建议:完成大城市主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形成城市气象灾害风险地图,以及各类风险点、隐患点及其致灾阈值清单、应急责任人预警服务对象清单。

  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同样需要提高。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各级综合科普体系,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融入中小学义务教育体系,持续提升气象科普普及率。并充分发挥政府、社会、新闻媒体等力量,采用多种方式,推进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救援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和灾害应对能力。

标签:极端天气;极端天气气候;城市气象灾害
责编: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