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手里。越是两国关系发展不顺时,越需要两国各界人士积极作为,越需要双方加强民间交流,为两国关系改善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江苏是中日民间交流的积极参与者、突出贡献者和直接受益者。多年来,江苏始终坚持“平等互利、讲究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原则,持续培本固基,不断汲取民间友好力量,高质量推进对日各领域交流合作,积极服务中日两国关系行稳致远。
一、江苏对日民间交往现状
1955年中日尚未建立外交关系,江苏省友协就开始了与日本民间的全方位交流合作。在中央“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指引下,省友协特别重视与日本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从日本最北的北海道到最南的鹿儿岛,交往组织覆盖日本全境。江苏省第一对国际友好城市、第一个国际友好学校、友好医院等均源自日本。主要特点有:
(一)双边合作机制稳固。江苏与日本大阪府、爱知县、福冈县、石川县、鹿儿岛县等建有5个省级双边合作机制,省友协与日本国际协力中心等7个友好组织签署长期交流合作备忘录,每年常态化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同时,全省建立起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常熟中日创新合作产业园、日本(丹阳)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对日国际合作园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7个中日韩(江苏)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不断加强与日本深度经济合作。建立荣誉称号授予机制,共授予12位日本友人“江苏省荣誉居民”称号,授予18位日本友人“江苏友谊奖”称号,22位日本友人“江苏省人民友好使者”称号,激励日本友人积极参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二)交流合作平台扎实。国际友城是江苏对外交往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江苏现有日本友城36对,对日友城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长期保持着密切交往。省主要领导重视对日交往工作,首次出访大多选择日本,以高层互访推动民间交往。“十三五”期间,4批省领导出访日本,6批日本友城领导访问江苏,我省平均每年赴日因公出访人数为3191人次。互访期间,举办江苏•日本经贸交流会、江苏物产展、江苏•爱知环保研讨会、友好书法展等活动。积极搭建东亚企业家太湖论坛、中日地方合作论坛、国际友城大会、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江苏•日本友好组织交流会等数十个活动平台,促进与日本各领域交流合作。
(三)交流合作领域广泛。“十三五”期间,江苏对日进出口总额为2842亿美元,占江苏进出口总额的9.6%,约占中日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日本是江苏省第三大外资来源地,迄今日本在江苏累计投资项目超过6000个,全省实际使用日资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在环保领域,成功实施了太湖水整治、苏北水环境修复、大气污染监控与防治等合作项目,推动江苏加入“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地方政府联盟”。派遣近80名国际交流员、 6500多名研修生赴日工作学习,培养了包括赵亚夫在内的大批生产、科研、学术、管理人才。平均每年接待日本游客45.5万人次,赴日本游客80.5万人次。开展推动建立国际友好学校和国际友好医院的“双推”工作,全省每年新增国际友好学校100对,国际友好医院20对。
(四)民间友好根基坚实。打造和平发展品牌。积极推动村山富市、海部俊树、鸠山由纪夫、福田康夫等日本前首相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增进外国政要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认识和理解。与日本爱知、福冈和石川的友好团体共同建造南京中日友好会馆,是全国规模最大,建设时间最早的友好载体。发起中日合作南京明城墙修复活动,日本各界人士两万多人次参与其中,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和平友谊的象征。连续三十多年接待“绿色赎罪”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植树代表团,中日双方共同种下五万多棵和平之树。打造青少年交流品牌。持续开展日本爱知县“平成遣中使”青少年交流项目、石川县“少年之翼”青少年互访项目、长野县“藤村文学奖” 青少年交流项目,为友好事业的传承播下了友谊的种子。打造民心相通品牌。新冠疫情发生后,我省向日本友好人士寄送防疫物资“友爱包”,江苏与日本友城、友好交流城市互赠口罩达130.6万只,共同书写“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动人佳话,中日友好深入两国民众内心。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受政治因素影响大。进入新世纪后,受双边外交关系影响,两国民间交流呈现不稳定状态。日本对华不信任感增强,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动摇。2021年中日两国联合民调显示,对中国持负面印象的日本民众升至90.9%。这与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有失客观和公允,对民众形成误导有很大关系。
(二)合作层次有待深化。我省对日民间交往工作统筹协调不够,缺少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对日民间交往尚未形成合力和叠加优势。对日民间交往还停留在传统单打独斗的层面,存在交往主题重叠、形式雷同、成果零散的现象。从交往方式来看,仍然以语言推广、文化展演、人员互访和信息交流等方式为主,更高层次上的人文产品输出和大规模产业合作有限。
(三)对日民间交往后劲不足。与上世纪90年代江苏对日发展“繁荣期”相比,当前我省对日民间交流发展速度放缓。一方面,日本友好组织老龄化严重,经费不足,活动受限,导致双方人员往来和交流密度下降;另一方面,中日两国青年一代均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特点,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度不高,青年人参与中日友好事业的热情不够,对日民间交往面临后继无人威胁。
三、工作建议
(一)立足两国关系发展大局,统筹谋划全省对日民间交往。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推动世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民间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紧紧围绕中央外交方针政策和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强全省对日民间交往统筹力度。配合国家重大对外交往活动,做好配套对日民间外交活动的谋划设计和贯彻落实,彰显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密切配合国内重要政治议程,面向日本民众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和中国故事江苏篇章,塑造其正确“中共观”“中国观”;广交深交朋友,增进民心相通,夯实知华友华民意基础,力促日本社会客观理性认知认可认同我发展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二)聚焦民心相通,全力打造江苏对日交流精品项目。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做好民心相通工作,有助于动员民意、汲取民智、汇集民力,推动项目合作稳步发展并取得务实成果,形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性互促,实现共同发展和共享繁荣的合作目标。培育对日民间友好主体,涵养日本民间友好人脉,加强江苏与日本政党、议会、社会组织、智库、媒体、企业、民众等各主体间交流。抓住北京冬奥会契机,进一步放大“赛事江苏”品牌效应,谋划开展以体育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品牌活动。充分发挥江苏外向型经济优势,坚持人文交流和经济合作同步推进,重点实施一批小而美的民生项目,促进民心相通。继续放大无锡国际赏樱周、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江苏乡镇发展国际交流会、千名外国友人“体验江苏·读懂中国”等活动效应,广泛开展教育文化、体育旅游、人才交流、社会民生、公益慈善、生态保护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三)坚持综合施策,全方位深化江苏对日民间交往。探索建立与日本地方政府、友好组织的多边合作机制,由双边向多边拓展,扩大辐射效应。推广“省带市县”民间交流模式,在省级友城的框架下,扩展市、县两级的交往,形成民间交往立体化网络化格局。结合日本各都道府县的优势和特点,深入对接发展规划,瞄准优先方向和重点领域,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在高端技术、经贸投资、服务贸易、节能环保、电子商务、医疗康养、数字经济等领域互利合作。发挥各部门各地方的优势和作用,联合举办企业对接会、各类展览,搭建囊括经贸、科技、医疗、旅游等领域的综合性活动平台。加强江苏与日本青少年交流,培养友好事业接班人。鼓励江苏与日本在现代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交往合作,争取日本民众形成理性对华观。引导学界、文艺界、宗教界等各领域代表对外交往,推动江苏与日本民间交往走深走心走实。(作者单位:江苏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