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曲现代戏创作的园地里,江苏省东海县吕剧团创排的《花样的日子》无疑是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奇葩。作为一名编剧,我有幸全程跟踪了该剧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呈现的全过程,特别是近期打磨提升后的演出,让我感受到这部作品所迸发出的艺术生命力。本文将从剧本文学性、舞台艺术性、表演创新性三个维度,对这部乡村振兴题材的现代吕剧进行深入剖析。
一、剧本文学性:扎根泥土的现实主义表达
《花样的日子》讲述大学生村官郝元宝带领双铺村村民发展鲜花种植产业,最终建成全国最大鲜切花基地的奋斗故事。这个看似简单的叙事框架下,隐藏着编剧深厚的创作功力。
首先,剧本采用了"轻喜剧"的表现形式来处理严肃的乡村振兴主题。"被狗撵上树"的桥段不仅制造了强烈的喜剧效果,更巧妙地揭示了外来者与乡村的隔阂。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策略,让沉重的现实题材变得可亲可近。剧中设计的"黑狗计"、"美人计"、"红包门"、"受贿门"等戏剧冲突,既来源于真实的基层工作体验,又经过艺术提炼,形成了富有戏剧张力的情节链条。
其次,人物塑造突破了概念化的窠臼。主人公郝元宝不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会害怕、会犹豫、会犯错的真实年轻人。编剧通过"成长型"人物弧光的设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村官的蜕变过程。特别是剧中几处内心独白的处理,运用吕剧特有的唱腔艺术,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外化得淋漓尽致。配角如老支书、花蝴蝶等人物也都各具特色,构成了鲜活的乡村人物群像。
第三,语言风格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剧本既保留了吕剧方言土语的生动性,又融入了当代年轻人的语言特点。"直播带货""产业链""品牌建设"等现代词汇与传统的吕剧唱腔相得益彰,丝毫不显突兀。这种语言上的创新,让古老剧种焕发出时代光彩。
值得一提的是,打磨提升后的版本在剧本上做了几处关键性修改:强化了郝元宝与村主任李保全的情感线,增加了两代人关于乡村价值的对话;精简了中间部分略显拖沓的情节,使全剧节奏更加紧凑;结尾处增加了村民群像的呈现,使主题升华更加自然。这些修改体现了编剧团队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
二、舞台艺术性: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表达
《花样的日子》在舞台呈现上实现了传统吕剧艺术与现代剧场美学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深层次的创造性转化。
舞台美术设计颇具匠心。背景采用了多媒体屏风,一面是传统的水墨乡村画卷,一面是现代的数字投影。这种设计既象征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又实现了场景的快速转换。特别是在表现鲜花种植基地的场景时,通过投影技术营造出花海的效果,与演员的虚拟表演相得益彰,既保留了戏曲的写意美学,又增添了视觉冲击力。
音乐设计方面,在保持吕剧"四平调""二板"等传统板式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但唱腔仍是地道的吕剧韵味。剧中几处关键场次的配乐,如郝元宝内心挣扎时的独奏,村民表决时的打击乐运用,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戏剧氛围。
导演手法上,该剧打破了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融入了很多生活化的细节。如村民开会时的坐姿、种花时的动作,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观察。但导演并没有完全抛弃戏曲的程式,而是将生活动作加以提炼、美化,形成了新的表演语汇。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处理,正是戏曲现代化的正确路径。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打磨提升后的"花开花落"的视觉意象。通过灯光变化和演员肢体语言,展现了鲜花种植的周期过程。这个充满诗意的处理,既避免了直接表现生产过程的琐碎,又象征着乡村振兴的持久奋斗,体现了戏曲写意美学的当代诠释。
三、表演创新性:古老剧种的青春焕发
东海县吕剧团的演员们在《花样的日子》中展现出了令人惊喜的表演功力,他们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为吕剧表演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主演郝元宝的扮演者在打磨过程中明显提升了对角色的理解。初期表演偏重于外在的喜剧效果,经过调整后,更加注重人物内心的层次变化。从最初的畏缩迷茫,到中途的坚定执着,再到最后的成熟自信,这个成长过程被演绎得细腻可信。特别是在"受贿门"这场戏中,通过眼神的细微变化和唱腔的强弱处理,将人物内心的挣扎表现得入木三分。
配角表演也各具特色。老支书的扮演者将吕剧老生的表演程式与现实主义表演方法相结合,塑造了一个既传统又开明的乡村长者形象。花蝴蝶的表演吸收了民间歌舞的元素,夸张而不失真实,为全剧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青年演员们在群戏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他们不再是简单的背景板,而是各有性格的村民个体。
表演上的另一个突破是肢体语言的丰富。传统吕剧以唱为主,做表相对简单。该剧在保留优美唱腔的同时,大胆吸收了现代舞、话剧的肢体表现方法。如表现种花劳作时的集体舞蹈,既美观又富有生活气息;表现内心冲突时的肢体定格,强化了戏剧张力。这些创新使古老的吕剧焕发出青春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演员们在与观众互动中不断调整表演。据团长介绍,该剧已经演出了62场,他们根据各地观众的反馈,持续微调表演细节。比如在北方演出时加强了唱词的清晰度,在年轻观众多的场次适当加快了节奏。这种以观众为中心的创作态度,正是该剧常演不衰的秘诀。
结语:乡村振兴题材戏曲创作的典范
《花样的日子》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启示我们,戏曲现代戏创作必须扎根生活,又要超越生活;必须尊重传统,又要创新传统;必须保持剧种特色,又要拥抱时代精神。
该剧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乡村振兴简单图解为政策宣传,而是通过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展现了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喜怒哀乐。郝元宝这个"鲜花书记"的形象之所以立得住,正是因为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基层干部的智慧、勇气和担当。
作为国家一级编剧,我认为《花样的日子》为乡村振兴题材戏曲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一是要找到政策导向与艺术规律的平衡点;二是要处理好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的关系;三是要在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生活内容之间架起桥梁。这些经验值得戏曲院团借鉴。
展望未来,希望东海县吕剧团继续打磨这部作品,使之成为能够流传下去的精品力作。同时也期待更多像《花样的日子》这样"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戏曲作品涌现,用中国戏曲讲好中国故事,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力量。
杨再金(作者系东海县剧目工作室原主任、国家一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