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评】孩子都去哪儿了?
——从安徽省出生人口“断崖”式下跌分析生育问题
2021-10-15 09:5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梦霓  
1
听新闻

  2021年9月28日,在全中国人民都在满怀期待国庆节假期时,《安徽商报》发表了一条令人心忧的公告:“……据了解,我省出生人口连续4年减少,人口形势极为严峻。据安徽省全员人口数据库统计,2017年至2021年我省出生人口分别为98.4万、86.5万、76.6万、64.5万、53万(预测),整体呈断崖式下降趋势……”此消息一出,网易、腾讯、新浪财经都先后发表关于“出生人口下降”背后原因的探讨,其中有一部分媒体仍保持乐观态度,认为安徽省人口总数多,出生人口下降比例并不算“前景堪忧”,但是大多数的媒体都表示出对安徽省乃至全中国人口生育率的担忧。

  其实对于人口出生率的问题,社会上早就有所风吹草动。早在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正式发布,我国将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执行;2021年8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第一款修改为“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2021年9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第747号废止。但尽管国家不停放宽政策、不断修改条例法案,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依旧不尽人意,人口老龄化问题也进一步加重。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其寿命从1990年的68岁,上升到2015年的76岁;65岁以上人口从占比7%到占比14%,中国只用了二十多年;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截至2020年底,我国老年抚养比高达19.7%。一个个数值堆砌起来的,是我们对未来深深的忧虑。

  主流媒体一致认为导致出生人口数下降的原因就是生育成本、生育观念和人口老龄化等。生育成本过高导致适龄人群生育观念发生转变,生育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加重,社会劳动力减少,社会内卷现象进一步加重,一切都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因此,主流媒体普遍认为,只要社会减少生育成本、抵制内卷现象、增加社会福利就可以有效减少相关矛盾的恶化。但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一个有趣的现象:社会上无数有关于生育成本的调查,但是鲜少有关于生育意愿的调查,尤其是针对女性生育意愿的调查。从90后开始,中国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开始逐步上涨,越发达地区的女性平均结婚年龄越高,上海、广东一代女性平均结婚年龄达到30岁左右。造成这类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不外乎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追求独立自由的意识增强、社会中女性就业比依旧低于男性等,再加上近几年男女人口比拉大、社会有关于男性伤害事件的披露,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晚婚晚育,甚至还有不婚不育。不难设想,在21世纪,越来越多追求自我解放的新女性投入高水平教育,女性的社会内卷加重,再加上几乎每天都会有男性伤害女性的事件的发生,如果这时候再让一位女性去生养三胎,这也就意味着这个女性在工作上再无建树,至少有15年的时间要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而在这样一个以经济水平决定社会地位的社会,女性的地位将会下降,而这些却是与新时代女性意识相矛盾的。

  近几年,中国虽然在社会福利保障事业上做出了不小的突破,但是在女性生育中投入比较小,尽管国家开始执行“双减”政策,但是社会上在教育事业中的“内卷”现象只多不少,这些都给女性生育意愿加上了重担。显然,在当今社会,女性能够介入的社会工作岗位少之又少,本科学历对于女性来说已经不再算高水平,更多女性选择深造,这就导致学业内卷更加严重,但只有更优秀的女性才能收获高收入的工作,低学历女性只能选择低收入工作或者结婚生子,而这样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在孩子这块的教育投入比又少,渐渐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优秀富裕的家庭较晚生育或不生育,低水平家庭较早生育,有钱人越来越有钱,穷人越来越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女性毕竟是生育的主体,国家不可能开放“代孕”之类违法行为,因此想要提高生育率,不仅仅要在社会其他方面做保障,也要为女性的未来作保障。所以社会可以考虑在女性生育这一块多提供一些福利待遇,又或者多向女性开放一些社会工作岗位,尽量提高女性在社会中的待遇,多措并举,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有效开展提供支撑。

标签:女性;生育;人口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