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海安市支行贷后管理“练内功” 以精细研讨筑牢风险防线
2025-10-15 14:53: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窦婧逸 丁子豪  
1
听新闻

  在信贷业务全流程中,贷后管理如同“后视镜”与“安全带”的双重角色——既要实时监测资金流向与企业经营动态,又要为信贷资产安全加上“保险锁”。近日,农发行海安市支行聚焦这一关键环节,组织客户部全体人员开展了一场“问题导向、实战为先”的贷后管理集体会议,通过政策解读、案例研讨与责任细化,为信贷业务稳健发展夯实“防火墙”。

  规,把准贷后管理“方向盘”。“贷后管理不是‘放完款就了事’,而是要像种地一样‘三分种七分管’。”会议伊始,支行分管行长开门见山。此次紧扣上级行最信贷管理政策,重点围绕贷后检查频率、资金用途监控、风险预警信号识别等核心内容展开。与常规会议不同,本次特别针对近期信贷业务中发现的“重投放轻管理”“监测指标粗线条”等问题,逐条领制度要求,将“贷款放得出、管得住、能收回”的全流程管控理念贯穿始终。

  “以前对存续期管理的具体标准理解比较模糊,这次通过逐条对照制度原文,明确了贷后检查必须覆盖企业经营数据、抵押物状态、资金回流账户等关键细节。”客户经理小丁在会后笔记中写道。会议特别强调“合规就是底线、越线就是风险”的管理原则,要求全员将风险意识融入贷后管理每一步操作。

  对症开方,研讨破解管理“老大难”。“某企业贷后检查时报表数据好看,但实地走访发现库存积压严重,这就是典型的‘表面合规’风险!”在交流环节,一位资深客户经理抛出的案例引发热议。与会人员围绕“如何提升贷后管理有效性”展开头脑风暴,结合自身经手的制造业、农业产业化等不同类型项目,分享了“三看三问”实地核查法(看生产现场、看订单合同、看现金流;问一线员工、问上下游客户、问财务负责人)、资金流向“穿透式”监测技巧等实用经验。

  讨论焦点逐渐聚焦于三个现实问题,一是部分小微企业账务不规范,如何精准识别资金挪用风险?二是农业项目受自然因素影响大,怎样动态调整监测重点?三是抵押物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如何确保第二还款来源可靠?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提出了一系列“接地气”的改进方案,对财务薄弱企业增加水电费缴纳、原材料采购等“非财务数据”交叉验证;对农业项目按种植/养殖周期定制差异化监测节点;对抵押物建立季度市场价值重估机制。

  压实责任,织密风险管理“防护网”。会议明确,贷后管理是信贷业务的“最后一道关卡”,必须从“被动应对”转向“动防控”。一方面,要求客户经理对企业经营动态保持“每周一跟踪、每月一分析”,重点关注订单量、用电量、工资发放等“活情况”,通过实地走访与系统数据比对,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建立“问题发现—跟踪督办—整改销号”的闭环管理机制,对贷后检查中暴露的资金回流慢、担保能力下降等问题,实行“一户一策”跟踪督导,确保风险早识别、早处置。

  “接下来们会把贷后管理能力作为客户经理考核的重要指标,定期组织‘情景模拟+实战演练’培训,让每一笔贷款都有人管、管到位。”支行客户部负责人表示。据悉,该行后续将把此次会议的研讨成果转化为《贷后管理操作指引》,把分散的经验提炼成标准化的流程,推动信贷管理从“经验依赖”向“制度规范”升级。

  以管促优,为信贷业务注入稳健基因。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信贷资产质量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农发行海安市支行的这场贷后管理会,折射出其从“重规模”向“重质量”的转变——通过精细化、常态化的管理研讨,将风险防控意识深植每位员工心中,让贷后管理从“规定动作”变成“自觉行动”。

  “贷后管理做得细,信贷业务才能走得稳。”正如一位参会客户经理小严所言,当每一笔贷款都能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精准守护,不仅能为银行守住风险底线,更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可持续的金融支持。这场“练内功”的会,正在为政策性金融的信贷业务高质量发展注入更稳健的基因。(窦婧逸 丁子豪)

标签:管理;信贷;客户经理
责编: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