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如皋的乡野间,散落着一批承载着千年农耕记忆的传统村落——青石板路串联起白墙黛瓦的民居,雌毛脊建筑元素错落勾勒出历史街巷的肌理,老手艺人坚守着代代相传的非遗技艺。这些村落不仅是村民的家园,更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部分古村面临建筑破损、设施陈旧、产业乏力等现实挑战。近日,农发行如皋市支行通过投放中长期贷款1.22亿元,为当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按下“加速键”,以金融力量探索“守护乡愁”与“激活价值”的平衡之道。
聚焦痛点,当乡村古村遇上现代挑战。如皋是长江三角洲北翼的历史文化名城,域内多个传统村落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与村落格局。但走访发现,部分古村正经历着“保护缺位”的阵痛: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民居因年久失修出现墙体开裂、屋顶塌陷,却因修缮成本高、资金来源有限而“带病存续”;村内道路狭窄且多为土路,雨天泥泞难行,消防设施与排水系统的缺失更埋下安全隐患;年轻劳动力外流导致村落“空心化”,传统手工艺作坊因缺乏市场对接逐渐闲置,曾经热闹的市集如今门可罗雀。
“这些村落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当地文旅部门工作人员坦言,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兼顾“原真性”与“功能性”——既要保留建筑的历史风貌,又要满足村民现代生活的需求;既要守护文化根脉,又要为村落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这背后,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金融破题,精准滴灌古村保护关键环节。针对这一需求,农发行如皋市支行深入调研后,以项目贷款为抓手,聚焦古村落保护的核心矛盾,将资金精准投向最迫切的领域:修缮历史肌理。重点对濒危传统建筑进行结构加固、屋面翻修,保留原有的木雕、砖雕装饰工艺,同时拆除私搭乱建,恢复“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传统村落格局;升级基础功能。改造村内道路、完善给排水系统,增设公共照明与消防设施,解决村民“出行难、排水难、安全难”的民生痛点;织补生态短板。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与垃圾分类点,修复村落周边的河道驳岸与绿化景观,让古村既有“历史韵味”,又有“现代舒适”;培育内生动力。支持建设农产品展销中心、非遗工坊等产业载体,为传统手工艺人提供展示平台,联动周边农田发展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业态,推动“文化资源”向“经济收益”转化。
长效赋能,从“输血”到“造血”的乡村振兴探索。与传统基建项目不同,此次贷款支持的项目更注重“保护与发展协同”。在规划阶段,农发行如皋市支行联合专业团队,根据每个村落的资源禀赋制定差异化方案:对于靠近交通干道的村落,重点培育民宿、农家乐等休闲业态;对于手工艺传承集中的村落,配套建设非遗工坊与产品展销区;对于生态资源优越的村落,规划生态研学路线,串联农田景观、古树公园等节点,让古村“可游、可居、可业”。
“我们不仅要让古村落‘留下来’,更要让它们‘活起来’。”项目负责人表示,修缮后的古建筑将成为文化展示的窗口,完善的基础设施能提升村民生活质量,而特色产业的培育则能为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例如,非遗工坊的建立可直接带动手工艺人增收,农产品展销中心能帮助村民对接市场,民宿集群的运营将吸引城市游客,进一步激活村落人气。
深耕县域,政策性金融守护乡村文化根脉。作为服务“三农”的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农发行如皋市支行近年来持续聚焦县域发展短板,在涉农产业园区建设、农村污水治理等领域持续提供金融支持。此次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是其服务乡村振兴的又一创新实践——通过金融力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既守护了乡愁记忆,又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可持续的动力。
“传统村落是乡村文化的‘根’,保护好它们,就是守护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农发行如皋市支行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县域文化资源的金融需求,探索更多贴合实际的信贷模式,助力更多传统村落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良性循环,让千年古韵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为县域乡村振兴写下更有温度的注脚。
从青石板路上的修缮锤声,到古村院落里的游客笑语,从非遗工坊中的技艺传承,到生态步道上的田园风光——政策性金融正在激活传统村落的每一寸肌理,让金融活水滋养出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窦婧逸 陈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