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人保女将杨海玲的爱民情怀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江苏泗洪人保财险原副经理杨海玲
2021-04-20 15:51:00  来源:江南时报  
1
听新闻

  初春三月的苏北平原,暖风和煦,一望无垠。

  田野里,金黄色的油菜花争先恐后地传递着盎然春意,绿油油的小麦苗正铆足劲儿恣意生长。五彩斑斓的苏北大地,正酝酿着新一轮的丰收。

  驱车宿迁泗洪县,迎面“大湖湿地,水韵泗洪”八个大字遒劲有力,向远方的来客们诉说着小城人民的自信和豪迈。

  泗洪是块古老的土地,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境内已出土古生物化石70多种,被海内外考古学家誉为“古猿化石宝库”。1954年,双沟镇出土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被中科院命名为“下草湾人”。“下草湾人”股骨化石的发现,打破了“南方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无原始人类踪迹可寻”的论说,证明下草湾是江苏人类乃至我国人类祖先的发源地之一。

  如今,迈进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这片古老土地,每时每刻都在嬗变……

  放眼望去,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一丘丘良田河湖环绕,一片片树林修长挺拔,静谧中孕育着生机,自然中彰显着和谐,处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水韵之都,名不虚传。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采访刚刚喜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珍贵荣誉的江苏人保财险宿迁泗洪支公司原副经理杨海玲,一起探寻她喜获殊荣的心路历程,感悟她扶贫爱民的博大情怀,体验她六载扶贫的点点滴滴……

  (一)我是一名党员,组织需要我去脱贫攻坚,必须义无反顾

  “二线”的人生,干出“一线”的风采。与杨海玲的深度对话,本身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到了泗洪支公司,杨海玲已经在等着我们……圆圆的脸庞,齐耳的短发,中等的身材,开口轻声细语,时时面带微笑,让人顿时心生暖意。

  2016年2月,当时任泗洪支公司总经理的王卫找到了杨海玲——组织希望她能代表人保财险江苏省分公司下乡扶贫,出任江苏省委驻泗洪帮扶工作队的驻村第一书记。

  是时,杨海玲是支公司的副经理,离公司管理干部“50岁退居二线规定”的年纪,只有短短5个月的时间。

  “退居二线”意味着工作压力要小很多,也会清闲许多。“冲上一线”,意味着要长期在条件艰苦的农村,而且要有能力带领村民们一起早日脱贫。

  “对于这样的工作安排,您当初的想法是?”我们的采访直入主题。

  “呃……说真的,我当时是有点意外的,一个女同志,马上就退二线了,又是一直在县城里长大的,家里人也倾向我选择平静的生活节奏。”

  “但我转念一想,决胜脱贫攻坚,是国家的战略方针。既然领导信任我,组织需要我,我必须义无反顾,因为我是一名党员,我曾经说过激情洋溢的入党誓言。”

  “我爸妈都是老党员,小的时候,他们就要求我要听党的话跟党走……”杨海玲的回答,平静而自然。

  “其实,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我并不担心,甚至还有点期待,因为我担任支公司副经理期间,分管过农业保险,也经常去农村调研和查勘灾情,对农村并不陌生,另外我相信我自己,能干好,”杨海玲笑着和我们交流。

  第二天,杨海玲就风尘仆仆地赶往南京,向省公司领导汇报工作计划。

  “我们公司是金融央企,非常重视扶贫工作的。汇报的时候,是人保财险总公司总裁助理兼江苏省分公司总经理夏玉扬亲自接见我的。”

  “听完我的汇报后,夏总非常开心,说找对人了。随后又嘱咐我,你是公司派出的扶贫代表,在前方尽管大胆地开展工作,我们是你坚定的大后方……”

  就这样,在参加完第一书记下乡动员大会后,杨海玲以省公司扶贫代表的身份,信心满满地回到了泗洪县,被分配到了四河乡(现已合并到双沟镇)雪二村,担任第一书记。

  (二)我是人保人,“人民保险、服务人民”的本色不能丢

  人不可貌相。

  杨海玲留给我们采访小组成员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平易近人。

  这不难理解,保险公司外勤人员做业务,只有让人感觉温暖,容易接近,才能做好业务。

  但随着采访的深入,杨海玲温和外表的背后,有着一颗“巾帼不让须眉”的内心,外柔内刚,是个不折不扣的“拼命三娘”。

  1966年7月出生的杨海玲,家里有兄妹3人,父亲是一名海军军官,常年不在家。作为老大的她,就要替父母承担看管弟弟妹妹的任务,性格自然而然要刚强许多,责任感也比较强。

  1984年9月,成绩优异的杨海玲考上了当地的师专,同时还顺利通过了泗洪县人民银行保险股(人保公司前身)的招干考试。

  人生的十字路口,杨海玲一心想当教书育人的老师,但知女甚深的母亲劝她说:“你的性格过于刚强,不知委婉,你还是选个技术性强点的专业,好好磨砺一下自己吧。”

  在母亲的劝说下,杨海玲入职人保泗洪支公司,在财务岗兢兢业业地干到了2004年。

  20年的财务生涯和人生历练,杨海玲的性格更加沉稳,坚强中带着自信。努力上进的她,先后荣获了宿迁市妇联的“市三八红旗手”、共青团泗洪县委员会的“优秀青年财会人员”、人保财险宿迁分公司的“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10余次。

  骨子里自信的人,都有个共同的特点——期待点新挑战。

  2005年,杨海玲多次主动向支公司领导提出,想离开财务岗到业务岗锻炼锻炼,这个新岗位是需要业绩考核的,这在当时的一些人看来,简直是个无法理解的事儿。

  就这样,杨海玲出任了支公司业务部的经理,从保险公司的后勤岗员工,走上一线,成为拓展市场的外勤岗员工。

  杨海玲深知,管理好本部门的员工,服务好公司的客户,第一步都是与他们“打成一片”。

  当初的部门,主要任务是维护好公司政府渠道的车辆续保业务,是个旱涝保收的部门。部门里的几个男下属都是40多岁的中年汉子,家境良好,生活没压力,缺乏主动开拓市场的兴趣。

  杨海玲没有选择暴风骤雨式的方式,而是选择了润物无声的方法,引导大家走出“舒适区”。

  精明的杨海玲注意到,拓展业务的最好的手段就是顺藤摸瓜——从现有渠道下手,服务好现有政府公务车辆,将人保的优质服务和品牌实力植入这个渠道,就能“激活”这个渠道背后兴起的私家车群体。

  为了带好团队,杨海玲身先士卒,先从自己开始死磕。为了拓展新客户,她要求部门维护的车辆必须做到“代客户年检车辆”、“陪客户新车上牌”、“代车辆出险客户收集材料”等“保姆式”的服务模式……

  热情周到的服务,一下子打开了市场,源源不断的私家车等新业务流了进来,随之而来,是部门员工每个月奖金也逐月攀高。

  为了陪客户“新车上牌”,当时要从泗洪县赶到宿迁市的上牌点,一趟往返,路上就得3个时辰,有的时候还要排队、等候,饿了吃点路边摊,困了车上打个盹,脚底磨出水泡就垫上点药棉……。

  一次意外小产期间,为了不让刚刚高涨的团队士气受挫,杨海玲也一声未吭,依旧带着同事们一起跑业务。

  “那个时候,真是拼了……”说起这些,杨海玲笑了。“这可能与我不服输的性格有关吧。”

  看着部门头儿都这样拼命,大家再也找不到理由了,整个部门齐刷刷地换了“新赛道”,个个的展业热情都高涨起来。

  一天,当初部门中的一个最不愿意外出展业的老同志,竟然主动请她带他去营销客户,她欣然答应,并顺利地为他签了一笔大单。此后,部门员工只要有客户资源,她都帮助他们梳理可以展业的险种,甘愿做“后勤保姆”。结果,当年底,杨海玲就获得了宿迁市分公司的“展业能手”称号。整个部门也获得了公司年终考核最高奖励——全体人员香港双飞五日游。

  转型成功的杨海玲在支公司迅速成长,先后荣获了泗洪支公司“先进工作者”、宿迁市分公司“展业明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员工”等多项荣誉。

  由于业绩突出,2008年,上级公司提任杨海玲为泗洪支公司副经理,开始分管非车险、农业保险等业务。

  (三)村民们说,这个新来的第一书记,不简单

  人保作为一流的金融央企,老百姓之所以信赖,离不开卓越的服务能力。杨海玲在财务岗积极地服务好一线外勤岗,在一线外勤岗倾情服务好每一个客户。正是这种良好的综合素养,让她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干一样成一样。

  上任雪二村第一书记的第一天,杨海骑上电动车来到了村头田间。

  尽管有心理准备,但杨海玲还是被当时村里的贫困程度惊住了:全村低收入人口158户,516人。其中90%都是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村集体无稳定经济收入,还是“十三五”期间江苏省的经济薄弱村,甚至连一些基础的设施改造,都需要全体村民艰难集资。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了解问题,杨海玲跑遍了村里的每家每户,和村民们一起聊家常,谈收入,找路子。

  结合大量的调研资料,杨海玲迅速地制定了方案:改善设施,强化基础,拓宽销路,带动民富,走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子。

  杨海玲积极地向省、市公司领导汇报,争取政策支持。人保财险总裁助理兼江苏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夏玉扬,时任江苏省分公司副总经理现任天津市分公司总经理于敬东,省分公司副总经理许波、总经理助理于利民等公司领导获悉后,先后多次到现场办公、精准施策,先后帮助协调、筹措资金200余万元,为村里建起了蔬菜大棚、农技中心、保鲜库、基地道路和购买厂房等。

  一系列的资源,精准地注入关键渠道,解决了燃眉之急。下一步就是慢调理、细发展了。

  此前,雪二村传统产业是蔬菜种植,但因为销路和种植技术两个问题的羁绊,这个传统产业并没有能充分展现效果。

  杨海玲上任后的第一个严峻挑战很快就来了。

  “这是一副让人心痛的画面……”提起当初的艰难情景,杨海玲唏嘘不已。

  2016年的5月,一道道闪电,清脆的霹雳之后,四面环水的雪二村遭遇了持续多日的瓢泼大雨。大雨还没有停歇的意思,狂风裹挟暴雨,像鞭子一样,狠狠地抽打在蔬菜大棚上。

  大棚吹倒了,田地一片汪洋。地头的泥巴路也淹没在水中,除了跋涉前行,运输蔬菜的车辆根本开不进去。

  这个时候,正是村里800亩西红柿集中上市的季节,蔬菜贩子看到这个情况,要不拒绝前来收货,要不就提出了加价运输的要求,一时间,农户们被逼到了绝地。

  “当时的情况很紧急的,仅其中一个农户汤乐勤家,一家6个大棚,每天产出1000多斤,要是就这么烂在地里,这可是灭顶之灾。”

  杨海玲一清早就赶到地头,看到正在挂果的西红柿大片成熟,本该欢乐的季节,农民们却欲哭无泪。眼看着水越来越高,他们已经失去了抢救的想法,垂头站在地头,等着最坏的结局到来。杨海玲是第一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她也懵了。但她知道自己不能闲着,无论老天如何严酷,自己必须有百分百的努力,于是她一边协调排水自救,一边用手机抓拍感人的细节发进朋友圈求助,主动联系外界希望得到援手。地头的第一现场受到了关注,杨海玲的求助很快得到了泗洪县邮政支局王达海的响应。

  “当时我是在朋友圈里看到滞销情况的,我和杨海玲电话联系了一下,决定联合发起呼吁活动,第一步先在两家公司的群里呼吁。”

  “不仅如此,呼吁还引起了地方媒体宿迁晚报的关注,他们进行了跟踪报道,响应人群急剧扩大,销售量一下子扩大到了5万斤,我们随即安排了邮车收货,按照地址进行派送,随着活动的扩大,销售的边际不断刷新。”回忆起当时的一幕,王达海也是记忆犹新。

  尽管依然暴雨如注,但村民心中的阴霾却一扫而光,看到希望的人们,紧急动员起来。

  一车车的西红柿终于被发往各地的时候,站在地头泥水中的杨海玲终于舒了一口气,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疲倦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第一书记的开局硬战,打通了滞销的农产品销售渠道,让村民们看到了脱贫的曙光和希望。

  村民们乐了:这个新来的第一书记,真不简单! 作者:曹炳贵、于志兵

  (待续)

标签:新时代;社会主义;江苏省
责编: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