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上海浦东结束的“缤纷长三角”曲艺邀请赛上,代表江苏展演的倪夏宇、刘亚伟以最新相声作品《为了您爸爸》获得了银奖,这让熟悉他的评委专家们感到由衷的高兴,要知道,倪夏宇阔别相声舞台多年,曾经相声舞台上的那个“阳光男孩”带着一份沉稳又回来了。就在昨天从上海一回到南京,倪夏宇就跟父亲倪明一起,又一头扎进“茉莉花开——江苏省优秀舞台作品巡演”中,虽说风尘仆仆,眼神里却毫无倦意,反而闪烁着如同他在快板节奏般明快的光彩。与他对话,仿佛打开了一部中国当代曲艺的“活字典”,而这部字典的扉页,写满了家族传承、时代变迁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艺术基因里的童年
倪夏宇的童年,是在相声的“包袱”和快板的“马蒂点儿”里泡大的。他的父母,著名相声演员倪明、夏文兰,一张嘴便是笑料,家里餐桌上的闲聊,都可能是一次即兴的相声排练。“那时候,我以为全世界家庭的日常对话都这样。后来上学才知道,不是所有爸爸都会用《反正话》的逻辑来催你写作业。”倪夏宇笑着回忆。
四岁半,当别的孩子还在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时,他已经被父亲抱上舞台,表演传统段子《反正话》。那个需要站到板凳才能够到话筒的小小人儿,或许还不懂何为“艺术”,但舞台的魔力、观众的笑声,已如同种子般深植心田。七岁,《绕口令》的快板打得噼啪作响,《打灯谜》的机锋对答已然有模有样。
然而,艺术的种子破土而出时,并非总是和风细雨。三年级时,他因下意识地对语文老师抖了一个“相声包袱”,被罚站良久。“那是我第一次模糊地意识到,‘笑’是需要场合和分寸的。”倪夏宇坦言:“幽默一旦失去了边界,就成了无知。这门课,是舞台之外,生活教给我的,这样的案例即便现在都无所不在。”这让我想起了我的鼻祖侯宝林大师的一句话:相声表演,宁可不到,不可太过!
得益于独特的家庭环境,他从小就见惯了马季、姜昆、赵本山、范伟这些在观众眼中光芒万丈的“大人物”。“在我眼里,他们就是可亲的叔叔、伯伯,会摸着我的头夸我板儿打得好,说我书法写得不错。”这种经历,无形中塑造了他不慕虚名、平视权威的淡然心态,也让他更早地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在于人与人的真诚交流,而非头顶上的光环。

从部队到文化高地
高中毕业后,倪夏宇被特招进入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长江艺术团。部队,这个纪律严明又充满热血的大熔炉,成了他艺术生涯的关键淬炼场。在这里,他不仅要应对紧张的学习,还要参与高强度的训练和排练。正是这段岁月,让他的天赋得到了全方位的释放与夯实。
他不仅没有放下曲艺的老本行,更练就了吉他与架子鼓的技艺,还写得一手酣畅淋漓的好书法。这并非简单的“技多不压身”,而是一种艺术素养的融会贯通。在中央电视台《笑星大联盟》的舞台上,他表演相声《我要当明星》时,导演特意设计了一个环节:让他一边打着快板,一边说着台词,一边挥毫泼墨。这一气呵成的“三合一”展示,赢得了满堂喝彩。这背后,是部队生活赋予他的沉稳、专注与超强抗压能力。
部队归来,他被分配到素有“江南文化高地”之称的张家港市文化馆。在这里,他真正扎根到了人民群众之中。文化馆的工作一线,是车间,是地头,是学校,是营房。最多的一年,他演出了300多场,“村村演”几乎成了他的日常。“那时候,舞台可能就是一块临时搭起的木板,台下是刚放下农具的乡亲,但他们的笑声和掌声,是最真实的养分。”这段经历,为倪夏宇打下了最为扎实的舞台基本功,也让他深刻理解了曲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更深刻的理解了师父孙晨先生教过的那句名言:相声表演的真功夫就是“平地扣饼,当面拿贼”。
至暗时刻里的觉醒
然而,命运在他稳步前行时,给出了沉重一击。他的母亲、亦是艺术引路人的相声名家夏文兰老师因病离世。这场“灭顶之灾”让他一度迷失了方向。在巨大的悲伤中,他选择了离开挚爱的舞台,转身投入商海。
几年的商海浮沉,结果却是分文未赚,负债累累。低谷之中,他开始了深刻的反思。“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他感慨道,“那段时间我才真正明白,任何人的事业发展都应该顺其自然,量力而行。我的‘长’,在舞台;我的‘根’,在曲艺。”
这次挫折,如同一场灵魂的洗礼,让他剥离了浮华,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本心。他毅然决然地辞去生意,重新回到了那个能让他灵魂发光的地方——舞台,并接过了父母创始的公益相声团队“倪夏班”的掌门人之位。

喧嚣中坚守着品格
回归后的倪夏宇,艺术生命迸发出更耀眼的光芒。在师父孙晨的鼎力帮助下,他与黄金搭档刘亚伟携手共进,走南闯北,创作并表演了《家乡美》《一场没说完的相声》《共交进行曲》《唱响大运河》《一枚戒指》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获得了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等多项殊荣,更在2024年于南京、上海、西安、苏州等地成功举办了个人相声专场。
他的表演,被观众誉为“阳光悦目、品味端正、风格清新,富有朝气”。这十二个字的背后,是他对当下相声艺术发展的深刻思考与坚定选择。
面对市场的诱惑,是放弃原则,迎合“三俗”(庸俗、低俗、媚俗)以博取廉价笑声?还是守正创新,坚持品味,大胆改革,另辟蹊径?倪夏宇的答案毫不犹豫是后者。
他将艺术工作者分为四个等级:大师、艺术家、好演员、江湖人。“对于一般人而言,大师和艺术家几乎不可能达到,但让自己仅仅成为一个跑江湖的艺人,我绝不会干。”他认为,通过勤奋努力,做一个“好演员”、一个“优秀的演员”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好演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技艺,更要有端正的品性和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基于这一理念,他对“倪夏班”的管理极为严格。他不仅督促年轻演员要坚持练习“说学逗唱”的基本功,更经常组织作品讨论会,鼓励上新段子,推动内容创新。在他的带领下,“倪夏班”在江苏省“五星工程奖”的评选中屡屡现身,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欢笑的“乌兰牧骑”
“下基层,到一线”,是“倪夏班”作为公益团队永不偏离的主打方向。他们的舞台,从不挑剔。车间的机床旁、田间的地头、学校的操场、部队的营房,甚至只为炊事班的一个战士演出……他们都倾注百分之百的热情。他们被媒体亲切地誉为江苏的“乌兰牧骑”,那支曾经驰骋在内蒙古草原上的——红色轻骑兵。
“艺术一旦脱离了人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倪夏宇说,“我们的相声,是要给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听的。他们的生活,是我们创作最丰富的源泉;他们的笑脸,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奖项。”
如今,倪夏宇正带领着他心爱的“倪夏班”,一路前行一路跑,一路欢歌一路笑。他们的笑声,清脆而正直,如同江南春雨,润物细无声;他们的足迹,坚实而深远,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踏出了一条属于新时代相声的守正创新之路。
在这条路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曲艺世家的血脉赓续,更是一个青年艺术家,在文化自信的灯塔照耀下,对这门古老艺术最深沉、也最富生命力的告白。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幽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回归生活;真正的创新,是守住艺术的根与魂,而后才能枝繁叶茂,花开万里。
文:张敏敏 殷志豪 摄影:刘邈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