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评|先悦己,而后悦人:艺术创作的本真与回响
2025-10-25 19:5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强  
1
听新闻

  在世俗的评判体系里,艺术家的价值常被简化为外界的掌声、赞誉与市场的销量。然而,若我们拨开这层浮华的表象,深入艺术创作的本质,便会触及一个更为深刻的真相:艺术,首先是一场忠于内心的“悦己”,而后才能自然而然地抵达“悦人”。这不是自私的标榜,而是艺术得以生生不息、真正动人的内在法则。

  一、悦己:艺术创作的源头与归宿

  “悦己”,并非浅薄的自我取悦,而是艺术家与灵魂的深度对话,一种源于生命深处的表达冲动。

  创作,往往始于一种不可抑制的内在驱动。当某种情感、意象或哲思在胸中涌动,艺术家必须将其外化,如同呼吸一般自然且必要。梵高在贫病交加中绘出《星月夜》,那旋转奔放的星空,首先是他与内心焦灼的和解,是对光明与秩序的自我追寻。贝多芬在失聪的黑暗中谱写《第九交响曲》,那恢弘的“欢乐颂”,首先是他对命运的回应与自我的救赎。这样的创作,是心灵的本能,是精神的栖居——其首要意义,在于让创作者得以安放自己。

  更进一步,“悦己”意味着对内在标准的全然忠诚。真正的艺术家在执笔、运音或起舞之时,心中唯一的尺度来自内在的节奏、直觉的指引,以及对“美”的私人理解。这份对自我的诚实,恰是作品风格与灵魂的根基。若一味揣度他人喜好、趋附潮流,艺术便容易沦为失去棱角的精致商品。正如中国文人画所倡导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其精髓正在于抒发自我,而非取悦他者。

  二、悦人:真诚所激荡的必然回响

  那么,执着于“悦己”的艺术,是否会陷入孤芳自赏的困境?事实恰恰相反:唯有极致的“悦己”,才能引发最广泛的“悦人”。

  最个人的表达,往往蕴含着最普遍的情感。当艺术家勇敢而真诚地剖白内心——无论是爱是痛,是迷惘还是狂喜——他所触及的,其实是人类共有的情感内核。我们之所以被一首诗打动、被一幅画吸引,正是因为在艺术家的“独白”中,看见了那个被我们隐藏或遗忘的“自己”。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抒发的是他一己的豪情,却唤醒了后世无数渴望超越平庸的灵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虽源于自身的困顿,却道出了跨越千载的仁爱理想。

  这种“悦人”,不是刻意迎合,而是能量共振的自然结果。一件真诚而充满生命力的作品,如同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其激荡的涟漪自会寻找到频率相通的灵魂。它所建立的,是一种超越形式的、心灵层面的联结。唯有在不掺假的表达中,观者才能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共鸣。

  三、秩序的智慧:不可颠倒的艺术铁律

  “先悦己,后悦人”——这一顺序中,蕴藏着艺术创作不可颠倒的智慧。一旦错位,艺术的生命力便将凋零。

  倘若将“悦人”置于首位,艺术家便容易沦为媚俗的奴仆。他的目光从内心的星辰大海,转向外界的褒贬与市场的风向。创作不再是心灵的抒发,而成了一道精于算计的命题。长此以往,作品的原创性与批判性将逐渐消逝,艺术家也将在不断的妥协中,迷失那个最初而真实的自己。这无异于艺术灵魂的自我消音。

  而坚守“先悦己”,则如同为艺术世界打下坚实的地基。从这片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作品,因真实而独特,因独特而无可替代。它或许无法取悦所有人,却注定会遇见懂得的知音。这份由内而外生发的力量,正是艺术得以穿越时间、在历史中留下印记的根本。

  四、结语:以己为灯,照见众生

  当艺术院校以就业率衡量教学成果,当画廊以销量决定展览方案,当创作者以流量数据调整创作方向,艺术便完成了从“目的”到“手段”的异化。这种异化不仅消解了艺术的批判功能,更导致了创作者主体的分裂。艺术家在持续的自我审查中,逐渐丧失了那个最珍贵的“我”。

  真正的艺术家应当如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明知推石上山是徒劳,却依然在过程中找到意义。这种“推石”的坚持,本身就是对异化最有力的反抗。当我们不再问“这幅画能卖多少钱”,而是问“这幅画是否让我成为更完整的自己”时,艺术就回到了它最初的起点。

  艺术,是心灵最真诚的回声。艺术家的伟大,不在于征服了多少观众,而在于他首先勇敢地面对并忠于了自己的内心。“悦己”,是安放艺术之魂的圣殿;“悦人”,则是殿门开启后,那自然流露、照亮他人的灵魂之光。

  (作者王强系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长、南京源起艺术酒店董事长、萨马兰奇全球航海运动基金航海文化艺术中心理事长)

标签:艺术;艺术家;创作
责编:王嫣然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