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水汽氤氲的黎里古镇,迎来了一场学术与情怀交织的雅聚——首都师范大学张胜男教授《文化与旅游》一书的首发式座谈会。这一天,也是“江南古镇守望者联盟”的第七次雅集。古老的市河、廊棚与弄堂,静静地见证着这群为古镇未来奔走呼号的身影,如何将一次新书的问世,化作对江南文脉的一次深情叩问。
张胜男介绍《文化与旅游》一书
一、新书付梓,雅集结缘
座谈会尚未开始,空气中已弥漫着一种亲切而热络的气息。来自周庄、同里、锦溪、甪直、惠山、乌镇、菱湖、新市、西塘、张堰、盛泽、芦墟等古镇的代表,宜兴古镇文化研究会的章顺明、蒋立峰、周建平等五位同仁,以及《江苏经济报》原副总编辑王喜根先生、江苏省开放大学“古村保护”栏目组李慧娟女士等四方宾朋,共计三十七人,将一方空间坐得满满当当。黎里作为东道主,我们李海珉、俞立群等人,更是穿梭其间,忙碌却也满心欢喜。

座谈会现场
张胜男教授首先将还散发着墨香的《文化与旅游》新书,一一赠予在座各位。当大家请她介绍此书时,她的话语谦逊而充满感激。
她由衷感谢“江南古镇守望者联盟”这个“举足轻重”的团队所给予的莫大帮助与支持。她说,自己是跟随着守望者专家的步伐,用毕生所学略尽绵力,才得以完成这本专著。
谈及动因,此书的构思早在2009年便已萌芽。2010年从沙溪古镇起步,十五年来,她的足迹遍及全国二十余个省市的八十多个历史文化村镇。也正是在这深入的调研中,她与江南古镇守望者联盟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调研准备到组稿写作,都有活跃在江南古镇第一线的守望者参与。”张教授特别提到,书中最有分量的第六章——《江浙沪历史文化村镇联合申遗与平衡发展》,实则是古镇守望者们共同完成的结晶。这一章聚焦长三角九大古镇(黎里、同里、甪直、周庄、锦溪、东山、凤凰、西塘、朱家角),而章末的一个小小二维码,则链接着二十三位守望者的感人事迹,静待读者扫码聆听。她略带遗憾地表示,还有更多古镇与守望者的故事,因篇幅所限未能收录,希望未来能以系列著作的形式继续呈现。
此外,本书亦得益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刘鹏教授在国际视野上的贡献,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为未来的英文版翻译奠定了基础。展望未来,张教授表示,她将把调研所得转化为政策建议,并致力于在国际顶级学术平台,展示中国古镇的魅力与守望者团队的智慧,让世界看到并尊重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最后,她动情地说:“我会继续努力,用成绩表达对各位的由衷敬意、谢意和与日俱增的感情。”

《文化与旅游》
二、步履丈量,古镇情深
说起张教授与江南古镇的缘分,我知道,她的调研是从浙江西塘开始的。在那里,她得到了西塘保护开发先行者韩金梅先生的鼎力支持。而与我黎里的缘分,则始于2019年那个“五一”长假。她通过韩先生介绍,带着四位研究生风尘仆仆而来。不巧的是,我当时正有宾客在旁,便请被我戏称为“半个黎里通”的二妹李静代为接待,引她初识黎里。
真正的深入相识,是在2020年的仲春与初夏。张教授两次专程来访,我得以陪同她,用脚步细细“走读”这座生我养我的古镇。那条绵延二千五百多米的黎川市河,如同一条碧绿的丝带,串起二十多座形态各异的古桥;河埠与驳岸上三百五十多颗精巧绝伦的象鼻眼(缆船石),仿佛凝固的历史符号;一百一十五条幽深曲折的弄堂,藏着多少旧事烟云;还有那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各式廊棚,无不诉说着时光的故事。

2019年5月3日,李静(前排右一)陪同张教授及四名研究生走访黎里古镇。
我们流连于浓缩了九百年风华的东圣堂,探寻黎里奠基者赵磻老的遗迹;驻足于国保单位赐福堂——柳亚子先生的故居;漫步于明清两代走出四位进士的毛宅(今为锡器博物馆);感怀于黎里周姓望族的寿恩堂(中国南社通讯社旧址);也惋惜于黎里第二大姓仅存的半个端本园,聆听其背后惊心动魄的往事。从明代太常寺少卿凌信的太常祠,到融御祭、家祭、祭孔于一体的周宫傅祠,每一处砖瓦都承载着厚重的记忆。
更令人动容的,是拜访那些活跃在古镇的非遗传承人。我们寻访了造桥、雕刻“象鼻眼”的倪金海师傅,观摩了制作杆秤的陈巧君女士的手艺……这些鲜活的人与技艺,才是古镇真正的灵魂。
黎里与西塘,作为江南古镇的典型代表,张教授前后来调研了八次。每一次,她都用学者的敏锐与行者的虔诚,进行着深刻的文化解读,收获自然丰硕。
三、守望相伴,步履不停
2020年10月28日,“江南古镇守望者联盟”正式成立,张胜男教授专程赶来见证这一重要时刻。自那时起,她与各位守望者互加微信,联络日益频繁。电话、微信、实地调研,成了她与古镇、与守望者们对话的常态。
最为密集的一次,当属2023年3月6日至4月17日。一个多月里,她马不停蹄,走读了江浙沪十二个古镇。历史古建、名人轶事、社会风情、非遗传承……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每一处的养分。
在惠山,焦点是那片举世罕见的祠堂群,仅仅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然安置着118座祠堂。她由金石声、姚起亚、李文扬三位守望者引路,选择性探访了部分祠堂,深感震撼。姚起亚还陪她走访了荡口古镇,并促成她与江南大学庄若江教授的一次短暂而愉快的会面,“二位才女,握手言欢”,虽时光匆匆,却已约定再聚。
在朱家角,守望者吴玉泉先生不仅亲自陪同,还邀请了镇上领导。两天时间里,他们不仅游览,更深入茶馆,与原住民、老茶客闲话家常。吴先生后来感慨,这次陪同,连他这个老居民都因视角的转换而有了新的收获。
在锦溪,张教授聚焦于“如何提升原住民幸福感”这一专题。第一天,守望者金明林先生便召集了七位原住民,进行了一场拉家常式的座谈,并走访了两位百岁老人家庭。第二天,他们考察了古镇及周边的祝甸古窑、砖窑文化园、计家墩理想村等新兴文旅项目。第三天,意犹未尽的金先生又陪她走访了千灯古镇。
在芦墟,守望者郑一冰先生邀请了文化站长等人,一同寻访乡贤与芦墟山歌的记谱者、传承人。事后,郑先生写下一篇散文《春天里的故事——记张胜男教授来芦墟古镇调研》,发布在他的公众号“分湖旧隐”上,为这次调研留下了一段温暖的注脚。
在凤凰镇,龚晓东、何才荣二位守望者引领她拜会了86岁的姚明公老先生。正是姚老毕生收藏的石碑,为凤凰镇厘清了历史的脉络。
震泽、南浔、同里、东山……每一处,都有热爱故土、深谙历史的守望者作为向导。张教授深深感到,调研古镇,那些沉默的古建、收藏和文保单位固然重要,但守望在这里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更为重要。
四、十五年砺剑,为古镇立言
《文化与旅游》这部专著,是张胜男教授历时十五年心血凝聚的成果。她在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美学规划与环境设计视角下的文化原真性保护”理论,强调通过原住民的积极参与、数字化记录等现代手段,来平衡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她敏锐地指出,过度商业化是侵蚀古镇风貌的元凶,进而倡导“渐进式更新”策略,即尽力保留原住民及其生活比例,仅将约百分之二十的建筑改造为文化体验空间。这一模式,因其前瞻性与实效性,已被住建部列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典型案例。

张胜男赠书给李海珉
这项研究,不仅为文化与旅游学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通过政策转化与实践创新,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她所提出的“创意旅游”、“文化原真性保护”等理念,正在悄然重塑文旅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助力其从单纯的“流量经济”向深度的“价值经济”转型。张胜男教授,以其卓越的学术深度与实践智慧,已成为当之无愧的文旅融合领域的领军学者。

江南古镇守望者联盟第七次雅集暨《文化与旅游》首发式部分成员合影
谈及江南古镇的未来,张教授认为,“回归传统,回归自然”是核心关键,并且必须积极引导年轻人的参与。“当前不少古镇面临转型挑战,”她恳切地说,“保存古镇的原真性应摆在首位。这不仅指河流、环境等自然生态,也包括传统建筑与地方特色的生活方式。”她透露,自己正在撰写一篇关于古镇原住民幸福感的文章,因为她深信:“唯有彰显地方特色,让世居于此的人们过上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古镇才能焕发持久魅力,吸引不仅是过客,更是未来的新居民。”
李海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