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无数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长城;八十年后,当代人以历史为鉴、以艺术为桥,对那段烽火岁月深情回望。9月19日,由十竹斋艺术集团主办,十竹斋画院承办,十竹斋艺术生活馆、如歌美术馆共同协办的“人民的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版画作品展”在十竹斋艺术生活馆开幕。
江苏省司法厅原巡视员沈国新,鼓楼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海涛,江苏省国画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刘云,南京市文旅局一级调研员、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书记蒋艾佳,南京市文旅局原副局长、江苏省美协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徐开利,南京城墙中心处长胡贵卿,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处四级调研员吴坚勇,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原社长周海歌,十竹斋艺术集团董事长江浩,十竹斋艺术集团党总支书记、副总经理李晓龙等领导及艺术家、媒体代表出席开幕式。
从田间地头到烽火战场,近70幅诞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的珍贵版画作品,像一部放映机,带领观众重温从战争到和平的革命征程。展览既展出了李桦、力群、陈烟桥、戎戈、彦涵、王琦等老一辈版画家的作品,也有袁庆禄、李占成、郝向炫、张永清、张敏杰等一批当代版画家的力作。从不同叙事角度、不同表现手法以艺术作品反映时代。
据十竹斋画院院长尹苏桥介绍,十竹斋历经四百年文脉传承,版画是其根与魂,本次展览正是这一理念的延续。抗战时期版画以其鲜明的视觉力量、便捷的传播特性,成为唤醒民众、鼓舞士气的“文艺武器”,在民族救亡图存的征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此次展览整理了抗战时期和革命建设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版画作品,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是先辈们的家国情怀与抗争精神。
“这是一个非常有分量、有意义、有高度、有强度的展览。”徐开利在致辞中对展览表示充分肯定。他表示,展览中大量抗战时期的版画作品把我们带到了那段烽火岁月中,让观众感受到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精神;同时,版画对中国美术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展厅中有一部分作品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创作版画的第一代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场展览既是我们重温岁月、缅怀先烈的方式,也对当代人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希望主办方可以将展览不断延伸,让更多城市能够共同体会版画的力量。”徐开利说。
一张木板,一把刻刀,一卷宣纸,是数十年前艺术家投身救亡图存运动的战斗武器。展厅中版画家戎戈的作品《苦难的人民》吸引着众人的目光,这张长70厘米宽37厘米的木刻版画作品,细腻地刻画出战争年代的人民形象,不大的画面里特写了约三十个百姓的形象,每一张愁眉不展的面容里,都反映出当时的生活困苦。这张作品曾于1946年入选“抗战八年木刻展”,本次是相隔七十多年同主题的再度展示。
据了解,此展览作品大多来源于民间收藏。江苏润天医药公司董事长、南京如皋商会会长钟雪峰是展览作品的主要提供者,他在致辞中表示:“从一个版画‘小白’走到现在,越收藏越激发出我对版画的热爱。在我看来,版画与中国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它所表现的很多社会场景、家国回忆、社会建设等,一幕幕都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现在看自己所收藏的各个时代的版画作品,这一切似乎是一个穿越时空的责任传递,展示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希望我能承担起这份责任,继续守住这份初心,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认可。”
“这些镌刻历史记忆的版画,成为了连接过去和当下的精神桥梁。80年前,先烈以身躯铺就民族独立之路,80年后的今天我们以版画为桥,回望峥嵘岁月,十竹斋始终坚信,传承可以让历史的记忆‘活’起来。希望大家在这场展览的刀痕与墨色之间读懂先辈们的家国情怀,赤城汲取向前的奋进力量。也期待这场展览能够让更多人关注版画艺术,守护这份精神遗产。”李晓龙说。
“版画,是最具‘人民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刘云说。他表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版画以其制作便捷、传播迅速的特点,成为唤醒民众、鼓舞斗志的‘武器’。它既能刻下侵略者的暴行,也能画出战士的冲锋、百姓的文援,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能读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重量。今天展出的这些作品,无论是对历史场景的还原,还是对精神传承的诠释,都延续了版画艺术‘为时代立传、为人民画像’的初心。它们不是冰冷的复刻,而是艺术家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珍视,用刀痕与色彩讲述的‘活的故事’。希望每一位观众都能在这些作品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汲取前进的力量。”
活动现场,沈国新、陈海涛、刘云、蒋艾佳、周海歌、江浩共同为展览揭幕。
本次展览为南京艺术基金资助的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四百年前十竹斋的创始人胡正言先生在南京鸡笼山下,创造性的运用饾彩拱花技艺印制了《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被视为彩色套印版画的开端;四百年后,十竹斋画院始终以“传承传统工艺、活化历史记忆”为己任。本次展览的版画作品,除了刻画抗日战争烽火岁月的热血画面,也收录了不少反映革命建设时期的生动场景。前者定格了军民浴血奋战的瞬间,后者记录了建设新中国的奋斗身影,两类作品共同勾勒出革命征程的完整脉络,让每一位观者都能深切触摸到胜利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开幕式结束后,徐开利、吴坚勇、王平、徐建明、曹洋、晏明等人共同参与关于此次展览的学术研讨。(江南时报记者 徐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