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英明天地存
2025-09-19 09:5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振羽  
1
听新闻

  编者按:9月18日,江苏省红色文化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代表,多位烈士后人、烈士家乡以及烈士牺牲地的村镇负责人等相聚句容茅山,共同观看省红色文化研究会与新华日报社携手摄制的《嵌入大地的英名——江苏地名里的抗战故事》系列纪录片展播。会上,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振羽发表观后感言如下。

  今天恰逢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在此时间节点,来到句容茅山,感受红色文化,重温红色记忆,意义特别。

  刚才,看了这五个微短剧纪录片,时间虽短而紧凑,内容精炼而集中,回望历史,缅怀先烈,打捞记忆,再现当年,感人肺腑。淮上刘老庄连的壮烈、句容白兔巫恒通的义烈、半城彭雪枫的壮烈、建湖白果烈士的英烈、耙齿凌英雄群体的伟烈,斑斑可考,气壮山河,让人深受震撼,让人感慨万千。

  15天前,我们观看了九三阅兵实况直播,庄严隆重,大气磅礴;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虽然简短却字字千钧的重要讲话,心潮澎湃,振奋人心,激励奋进。总书记说到了中国抗战的艰苦卓绝、巨大牺牲、铮铮铁骨、血肉长城,说到了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是近代以来抵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说到了要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今天这五个短片,就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具体阐释与注脚,就是对抗战精神的再次重温与弘扬。

  抗战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一次重要讲话中总结、概括和提炼出来的,他在11年前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四条概括,准确精当,恰如其分,高屋建瓴,响鼓重锤。诚如斯言,它犹如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唤醒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激励亿万中华儿女勇赴国难、浴血奋战,汇聚起气壮山河、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成为中国人民夺取十四载抗战胜利的精神密码动力之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热,心怀苍生。众所周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源于江苏昆山顾炎武,顾炎武作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之一,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日知录》等,他奔走呼号,上下求索,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不同,是重大贡献,是精当提炼,深入人心,光昭山河。近代以来的中国灾难深重。鸦片战争终止在南京,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大门。94年前的今日,蓄谋灭亡中国的日本军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十四年抗战就此拉开帷幕。88年前,日本又挑起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华北之大已经无法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全民族抗战就此开启。面对民族生死国家存亡,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挺身而出,协力合作,共赴国难。“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誓言响彻华夏大地。著名爱国将领吉鸿昌临刑前曾写下如此五言绝句:“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白山黑水的赵一曼坚贞不屈,临刑前嘱告儿子“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的遗书信札,令人动容。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民族气节,大义凛然。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崇尚气节,义不苟且,自古依然,史不绝书。苏武牧羊北海而矢志不移,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颜真卿笑对凶顽而慨然赴死,彪炳千秋。抗战期间,面对日寇屠刀,华夏儿女奋起抗争,以民族气节张扬中华民族的血性,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杨靖宇以“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铿锵言行,为抗击日寇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巫恒通宁死不做亡国奴,陈三立深陷北平,拒绝与日本合作,几日不食,凛然而死。齐白石不事敌伪,慨然赋诗“寿高不死羞为贼,不丑长安作饿饕”。平型关、台儿庄、万家岭、常德孤城,中华儿女视死如归、宁死不屈,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的刚强品格,在至暗时刻砥柱中流,傲视苍穹,激励无数中国人顽强抗争,前赴后继。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英雄气概,天地肃穆。毛泽东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面对强敌,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抱着“争着死,抢着死”的坚定意志,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还有江南茅山,苏北大地,百团大战,车桥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奏响了一曲曲英雄壮歌。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抗日将领的英名和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东北抗联冷云等八位女战士及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我以我血荐轩辕,血沃中华,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民族英雄。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伤亡达3500万人以上,约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1/3。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必胜信念,坚如磐石。中华民族之所以屡经挫折而不败,屡受磨难而不衰,就是因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始终如一。抗日战争是一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双方国力对比极为悬殊,然而中国人民并未屈服胆怯于敌人,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中国大地之时起,中国人民就奋起抗击,踏冰卧雪,亮剑较量。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条件之艰苦、战争之残酷、牺牲之巨大,亘古未有,堪称空前,但中国人民从未动摇游移光复河山的坚定决心。重庆的大轰炸,敌后的大扫荡,从未摧毁中华民族的必胜信念。苍茫华北平原一农家曾有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联是:“抗战到底”。抗战初期,曾有“亡国论”和“速胜论”等论调杂音。面对议论纷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于1938年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科学预见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大阶段,并得出“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的正确结论。十四载坚持不懈,十四载不屈不挠,十四载坚韧不拔,十四载信念坚定。信念如磐,百折不回,正是这种坚定的必胜信念,使中国人民在十四年中坚持抗战,决不妥协、决不投降,义无反顾,最终惨胜。

  我们说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我们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说视死如归宁死不屈,我们说不畏强暴血战到底,我们说百折不挠坚韧不拔。这些并不繁复而质朴的方块汉字,字字如铁,山川海岳,嵌入大地,英名长存,凝结着一东方民族的精神高标,闪烁着一东方大国的灵魂根脉。

标签:抗战;中国;民族气节
责编:张雅倩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