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泾:氤氲在水墨丹青里的江南古镇
□ 张永祎
上海市金山区的枫泾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早在南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已有村落雏形。因这里形似荷叶,遍植荷花,故称“荷叶地”“芙蓉镇”。后因地处白牛荡,改称“白牛村”。北宋时,村中有进士陈舜俞为官清正,乡民敬其清风亮节为乡梓增辉,遂将“白牛村”更名为“清风泾”;口耳相传间,又渐次简化为“风泾”。至明末,“风泾”因谐音演变为“枫泾”,沿用至今。
水墨人家,白墙黛瓦,枕河而居,林木荫翳,清流如带。“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巷”,蜿蜒水巷似条条翡翠珠链,轻垂于古镇历史颈项,串联起座座如钩似月的石板小桥。清风桥、竹行桥、北丰桥,犹如一枚枚坚实的印章,在岁月深处留下印记,早已与水乡人家浑然一体。它们以水为街、以岸为市,恰应了“周庄双桥美名远播,枫泾三桥丽景无双”之说。漫步沿岸长廊,触目皆景,移步换景,宛如徐徐展开的皇皇巨著,渐行渐近,愈近愈丰,渐入古镇浩瀚深邃的文化长卷。
吴越风情的交融点
历史上枫泾地跨吴越两界,素有“吴根越角”之称。自明宣德五年(1430年)建立嘉善县起,以枫泾玉虚观北侧的东西市河为界,古镇一分为二,行政上采取南北分治,南属浙江,北属江苏。至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华亭县西南境建立娄县,枫泾仍以界河为南北分界,北镇属于松江府的娄县,南镇不变。
枫泾正处吴越两国的分界线上,一条蜿蜒的界河,已然成为“一镇分南北”的历史见证。界河上横跨着一座明代石拱桥,桥连两岸,一端是南镇,另一端是北镇。无论是界河还是界河桥,都曾在历史的烟尘中黯淡了身影与光泽。随着枫泾古镇旅游的发展,当地政府重新疏浚了淤塞的河道,在原址上复建了界河桥。如今我们立于界河桥上,既能重温枫泾独特的历史记忆,又能体验“一脚踏吴地,一脚踩越境”的奇妙感受。
受吴越文化浸染,界河两岸政治、文化、经贸、交通、风俗乃至民居风格皆泾渭分明:南镇民居以越地荷叶墙为韵,北镇则彰显吴地马头墙风骨;南镇人精于纺纱,北镇人长于织布;南镇偏爱轻巧脚划船,北镇多见沉稳有篷船;南镇巷陌萦绕越剧清音,北镇茶肆飘荡评弹雅韵。当地人提及,因历史分治,此地长期并存两个行政中心——元代南设白牛务,北置巡检司;清代南立主簿署,北设巡检署。尤为有趣者,枫泾铁路亦自成风景:以车站为界,路轨分属江浙两省商办铁路公司。昔日无论浙江省抑或江苏省列车,驶抵枫泾站皆需调头折返。1911年初辛亥革命前夜,孙中山先生乘专列自杭赴沪,行至枫泾站亦不得不暂停,待机车调转方向方能续行。直至1914年4月沪杭线收归国有,列车方可呼啸直通。
庙会是庆贺庙宇神诞的传统节庆。因为分属两地,这里每年规模较大的庙会也分别举行两次:南镇以农历四月初四为庙会日,北镇以农历八月初二为庙会日。镇区内建有两座城隍庙,一座坐落于镇南杏花坊,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一座坐落于镇北高阳坊,亦建于明代。
浙江天目水脉自西奔泻而来,上海浦江潮汐自东激越而至,共同滋养着枫泾这方钟灵毓秀的沃土。纵使南北两镇分属两省,两岸人家始终和睦共处、亲如一家。
枫泾南北镇民众通婚现象颇为普遍,彼此之间毫无阻隔。有的家庭,父亲是北镇人,母亲是南镇人,反之亦然。通婚的最大益处在于将邻里情谊转化为血脉亲情,两家人真正成为一家人。
吴越地区最大也最鲜明的文化交融点,首推崇尚耕读、注重教育的传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故而此地自古文风鼎盛,书声盈耳,弦歌不绝,科举及第者众,绵延不断,人才辈出。自唐迄清,枫泾历代名士逾600人,其中,状元3人,宰相3人,进士56人,举人122人。
我们看到古镇中矗立着状元、进士、举人三座石牌坊,分别刻写着历代状元、进士、举人的名字。三位状元分别是唐代的陆扆、宋代的许克昌与清代的蔡以台。尤其乾隆年间的蔡以台,不仅在殿试中高中状元,而且在会试中夺得会元,唯乡试未获解元,否则便是“连中三元”的“三元及第”。即便如此,能够于万千士子中脱颖而出,其顶流成就亦令人难以望其项背。中国科举肇始于隋代,彼时仅有进士榜,尚无“状元”之称;至唐朝完善科举制度,方设状元榜。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首位状元孙伏伽,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末科状元刘春霖,1283年间开考745榜,状元累计不过800人,如此弹丸之地竟出三位状元,更显罕见。
地以人而名,人以地而杰,这里还产生了许多政治家、文艺家和科学家等。在唐代,枫泾走出了中国古代十大名相之一的陆贽,正是因为他作为殿试主考,韩愈、柳宗元这类奇崛人才方能进士榜上有名。北宋有被苏轼誉为“学术才能兼百人之器”的名士陈舜俞,他才华横溢、文章彪炳,与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都是欧阳修创办的庐陵学派中的佼佼者。在婚姻十分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陈舜俞还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攀了亲家。这样算来,枫泾的这两位先贤与“唐宋八大家”等名人之间的关系非师即友即亲,想当初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定然潇洒自如,风光无限。现当代又出了许多人才,可谓英才辈出。放眼枫泾英彦,群贤毕至,他们为枫泾留下的诗文著作汗牛充栋,名人名作争领风骚。他们来自不同的家族,济世兴邦,为族人争气,为枫泾争光。
1951年3月19日,枫泾南镇正式并入北镇,绵延数百年的分治历史就此终结,全镇统归松江县管辖。1966年10月,枫泾镇划归金山县(今上海金山区)管辖。如今,吴越文化已深深融入江南文化的血脉,浸润着枫泾风土的民间佳肴——吴越豆腐,以肉糜为馅的独特制法,将历史长河中的吴越疆界凝于方寸之间。豆腐细腻嫩滑,肉糜肥而不腻,舌尖仿佛掠过界河的清波,唇齿间似乎抚过吴国的稻香与越国的渔火,滋味绵长。
旧貌新颜的交辉点
古镇为文脉所系,原貌完整,古韵盎然;保护与开发并举,依托深厚历史底蕴,人文旅游蓬勃兴盛。新镇建设继往开来,步履铿锵,承古而创新。枫泾的新颜旧貌,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北大街完整保留了历史商业街区的原始风貌。穿过石砌牌坊,脚下是齐整的青石板路,两侧矗立着鳞次栉比的二层小楼。我们被一户人家邀请登楼,推开原木雕花格窗,看到附近的建筑高低参差,在人声鼎沸的街道之间此起彼伏。转至屋后,则见枕河民居姿态万千:重檐层叠者,骑楼高耸者,亭阁勾栏者,更有半悬水面的楼台探出石阶通向河埠。朱红阁楼倚岸而立,玲珑轩窗临波照影,共同勾勒出绚丽的水乡民居画卷。
沿街店铺作坊林立,早在宋代便汇聚铁器、木作、竹编、农具及日用品的各类手工作坊。枫泾黄酒与百年畅销的丁蹄、状元糕、天香豆腐干并称“枫泾四宝”。为复原古代手工业场景,当地人特按古法备置器械,向游人展示织布、打铁、制药及竹木器具制作等传统技艺。游人既可选购朴拙的手工艺成品,亦可亲自动手体验制作过程。
枫泾古戏台矗立于城隍庙广场,应该说是当年的文化中心。每逢演戏,水陆皆可观赏,实为一座两相兼顾的独特戏台。当地人喜爱观戏的传统是刻进骨子里的基因,源远而流长。唐朝中期,中国戏剧初具雏形,至宋、金两代,这一艺术形式正式形成。彼时,戏剧演出场所统称“戏场”,唐诗中亦有“乐棚”“歌台”“舞台”“露台”的记载;宋代演变为“勾阑”“邀棚”,勾阑之台已具固定顶盖。元代,中国戏曲臻于鼎盛,“戏台”之名亦正式出现。最初人们是在乡村的晒场或村边开阔地搭建戏台,结构比较简易,故称“草台”,那些经常走乡串村的艺人班子也因此得名“草台班子”。及至清朝,枫泾南北城隍庙始兴庙会,人们也就把戏台直接建于寺观前的广场上,彼时的京剧班、马戏团等,如走马灯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人们因此趋之若鹜。《续修枫泾小志》载:“至期士女倾室往观,百里内闻风而来者,舟楫云集,河塞不通。”其盛况可见一斑。现今古戏台为重建,面宽进深,空间开阔,歇山式顶,飞檐翘角,尽显古韵。
古戏台往西,就可以看到大清邮局的旧址。这是一座灰墙黑瓦、结构坚实的建筑,两边的门框都是石头柱子,高高的门洞上方,“邮电局”三个大字赫然在目。“天命堂”是一座基督教教堂,由当地人吴静人、徐志光等募资购置旧宅院改建而成。施王庙里供奉的是施全。施全是宋高宗时的殿前司军校,民间唱本称他是抗金英雄岳飞手下的护国大将军。岳飞遇害风波亭后,施全曾乔装打扮潜入相府,行刺秦桧未成,离京回乡后被朝廷册封为“定海侯”,掌管金山沿海一带,为金山及相邻浙江一带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和善事,所以人们在此建庙以纪念这位英雄。
坐落于得泉亭畔的江南水乡婚俗馆,静倚枫泾青枫街致和桥边,于2013年9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馆内藏品皆由民间收藏家缪时方倾情收集。这里珍藏着横跨清朝、民国至新中国的各式结婚证书,以及婚照、嫁妆等300余件江南民间婚俗器具。馆中还特别展出了“吴根越角”枫泾水乡婚典的许多精彩照片。
还值得一看的,就是南大街46号的张慈中书籍装帧设计艺术馆。展馆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介绍张慈中人物生平,二层展示其诸多艺术作品。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书籍装帧艺术家,张慈中曾担纲过多部重要文献与经典著作的装帧设计,如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列宁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毛泽东选集》,以及《红旗》杂志创刊号封面等皆出自其手。馆内还增设了互动体验区,将整套书籍化作艺术装置,并运用3D技术生动呈现张慈中的设计创作场景。
“三画一棋”的交汇点
金山农民画、丁聪的漫画、程十发的国画和顾水如的围棋,便是蜚声中外的枫泾“三画一棋”。“三画一棋”荟萃于一镇,堪称奇迹,亦是国内罕见的地域奇观。
上世纪70年代,枫泾中洪村的部分农民在扎根乡村的上海知名画家与金山县文化馆美术教师指导下,将古老民间艺术巧妙融入绘画创作。他们以江南水乡斑斓的生活习俗与劳动场景为素材,运用质朴技法,创作出浸润泥土芬芳、水乡气息浓郁且艺术风格独树一帜的中国当代民间艺术瑰宝——金山农民画,没想到,一下子就火出了圈。1988年,该地被文化部授予“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称号。2006年4月28日,金山农民画村在枫泾中洪村正式落成开放。2007年起,来自全国东西南北中著名画乡的农民画家相继入驻。2008年,画村升级为中国农民画村。至此,人们能在枫泾尽览全国各地农民画派的艺术魅力,枫泾由此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农民画艺术高地。
金山农民画源起枫泾古镇,当地人认为主要有四个因素:一是有深厚历史传统。枫泾绘画之风,源远流长。唐代陆贽善画,宋代有著名画家李甲。元、明、清三代更是名家迭出,张观、陈以诚、程之舜等皆以“画山水”“工画梅”“精绘事”闻名。当地盛行的刺绣、剪纸、蓝印花布、灶头画、雕塑、漆绘等民间艺术,亦与绘画血脉相连。世代累积的艺术禀赋,为当地人铺就了通往丹青世界的快速路。二是有鲜活生活源泉。创作者饱含对生活的热爱与艺术的追求,紧扣生活脉搏,融汇人生智慧,激发本真创造,凝聚画面生气,将农事劳作、日常点滴化作创作源泉,创作出饱含地方风韵与乡土气息的农民画。三是有专业艺术指导。上世纪70年代,程十发、郑家声、汪观清、刘旦宅等著名画家来到枫泾后,被当地刺绣、剪纸、蓝印花布、灶头画的艺术特色与乡土气息所吸引,更被农村青年对绘画的执着所感动,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绘画人才。通过系统的辅导和专业的培训,一大批掌握艺术规律的农民画家脱颖而出。四是有独特艺术风格。创作者善于“以拙胜巧,以生胜熟”,作画时重神韵而舍技巧,笔随心走,彩由情生。他们不拘泥于形象的写实,不刻意追求物象的逼真,敢于大胆运用艺术夸张与强烈的色彩对比,撷取美的元素,描绘美的感觉,创造美的意境。
丁聪,枫泾人,1916年生于上海,是我国当代最负盛名的漫画家之一。其父丁悚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离开枫泾赴上海谋生,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漫画家。在父亲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丁聪与漫画结下不解之缘。他自幼酷爱绘画,以画笔为伴,贯穿一生。他曾感慨:“来世上走一遭,最欣慰的莫过于一件事——画了一辈子漫画。”自十几岁开始发表漫画,至90余岁因病搁笔,他以勤奋与智慧创作了大量作品,出版了许多家喻户晓的漫画集,受到读者的追捧和喜爱。
丁聪漫画陈列馆位于古镇北大街421号,这是一幢民国初年的五开间二层楼房,实为其家族祖居。展馆由前言厅与7个展室构成,前言厅陈列丁聪半身铜像及生平简介,7个展室共展出其百余幅代表作。在人物肖像展室,沈从文、秦怡、巴金、冰心、老舍、鲁迅、茅盾等文化文艺界名流以漫画形象跃然眼前,神形兼备。1980年6月,茅盾与丁聪久别重逢,欣然挥毫:“不见小丁久,相逢倍相亲。童颜犹如昔,奋笔斗猛人。”字里行间流淌着深厚情谊,亦是对丁聪艺术品格的高度礼赞。在名著插图展室,陈列着他为鲁迅、老舍、叶圣陶、沈从文、许地山等著作绘制的精美插图。实物陈列展室则展示其创作与生活旧物,丁聪亲切地称之为“小丁实物”。
“小丁”这个笔名始用于上世纪30年代发表讽刺漫画时期。丁聪自述其内涵有二:一则父为老丁在前,己为小丁,更暗含永远追随父亲艺术足迹的谦卑;二则“丁”字别解为“人”,小丁即“小人物”,他甘居平凡,心系草根,始终以平民视角洞察世事冷暖,其笔端流淌的真挚民本情怀,正是作品广受人民喜爱的根源。
程十发(1921—2007),原名潼,小名美孙。1939年,其绘画教师李健(李仲乾)取“一程十发”之意,为他取字“十发”。其祖居位于枫泾镇和平街151号,建于清代,坐北朝南,面街而立,砖木构造,呈两进院落格局,前为平房,后为二层楼房,共五间。程十发8岁丧父,童年便在此度过。受祖父程子美熏陶及乡人张定九启蒙,他很早就沉醉于绘画。1938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接受了系统绘画教育与训练;1949年,入职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担任美术创作员;1952年,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员;1956年参与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工作后,便长期担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自上世纪50年代起,他主要以连环画、插图蜚声画坛。1950年,创作首部连环画《野猪林》;1952年,完成《葡萄熟了的时候》等作品;1957年,其国画《歌唱祖国的春天》斩获全国第一届青年美展一等奖。1957年春,程十发赴云南写生,创作灵感喷涌而出。首幅作品《小河淌水》描绘傣族少女头戴斗笠,肩挑罐子,轻提裙裾悠然涉水的场景。此后,《泼水节》《瑞丽江边》《傣族赶摆》以及连环画《菠萝飘香的季节》等佳作迭出,其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由此赢得“云南少数民族画家”美誉。同期,其书法艺术日臻化境,取法秦汉木简与怀素狂草,融草、篆、隶于一炉,笔法墨趣生动,墨色灵动鲜活,设色明艳脱俗,构图别致新颖,充盈着独特的艺术格调与生命韵味。
顾水如(1892—1971年),名思浩,小名继龙,枫泾人,中国近代围棋大师。枫泾友好街下塘73号的这座民宅,就是顾水如的诞生之所和成长之地。这里虽经岁月洗礼,尽显古朴沧桑,但“庭院深深深几许”,依旧氤氲着书香门第的厚重底蕴。
顾水如的父亲爱好围棋,其母和四位兄长也都与此“有染”,在如此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他9岁开始弈棋,到十二三岁时,镇上已无敌手。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他来到上海,结识了许多名家,博采众长,棋艺大进,不久就能与棋界前辈分庭抗礼。1914年,顾水如北上,准备与京城高手过招,没想到路过武汉,遭遇当地棋手拦截,他没有退缩,举棋出神入化,落子神出鬼没,没几个回合,武汉围棋第一高手就败下阵来,顾水如也因此名声大噪。到了北京,他更是一路过关斩将,杀得对手个个落荒而逃,棋界大惊失色,惊呼“神人”现世。
此时的全国第一围棋高手汪云峰也坐不住了,当即纵马登场,与顾水如展开巅峰对决。汪云峰素以棋风凌厉著称,落子如怒狮扑食、猛虎下山,气势逼人;而顾水如则布局缜密,步步为营,暗藏奇兵。中盘过后,向来落子如飞的汪云峰攻势不减,奇招频出,招招精妙;顾水如左挡右拆,从容应对,守得滴水不漏。不料汪云峰突生误算,快棋反露破绽,待惊觉时已回天乏术。顾水如抓住战机乘势追击,奇兵突出如利刃破竹,汪云峰顿时左支右绌,仅剩招架之力。待防线尽溃,顾水如胜局已定。四周观战者霎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直冲云霄。
1919年10月,顾水如又迎战访华的日本棋界领袖本因坊秀哉九段。此时顾水如棋艺已臻化境,刚柔并济间杀招迭出,纵横驰骋时神鬼莫测,终以一招精妙制胜,一举击碎本因坊秀哉“天下无敌”的神话,举世皆惊。
功成名就之后,顾水如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围棋人才的培养上,并为此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也因此有了“围棋界伯乐”的称誉。
古迹名胜的交织点
古镇枫泾,历史人文景观丰富。《续修枫泾小志》中记载的“宜楼十景”“海慧寺八景”“梵香林十景”“环碧书庄十景”等胜迹,虽多已湮灭于历史长河,但更多故事早已深深沉入青砖的肌理,蜷卧在每道砖缝里。从各具特色的院落文化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底蕴深厚的独特韵味。
枫泾古镇的金圃宅第,白墙黛瓦,飞檐翘角,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它是清代二品官员谢墉在家乡枫泾南镇的内宅。因谢墉号金圃,故名。这座枫泾最气派的房子,建于清乾隆后期,样式为三埭三天井,加上东西厢房、马厩、河埠,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大宅院,被当地人称为“天官府”。宅第门前一对石狮威严屹立,朱漆大门虽经岁月磨洗,但仍透出昔日的庄重气派。踏入宅内,精致的砖雕门楼上缠绕着栩栩如生的吉祥图案,寓意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堂之上的梁柱、窗棂无不精雕细琢,龙凤呈祥、花鸟鱼虫等传统纹样随处可见。内室之中,旧式家具陈列有序,古色古香,好像空气中还残留着一丝书卷气息与茶香。漫步其间,仿佛时光倒流,让人不禁想象当年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品茗论道的风雅场景。金圃宅第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一卷凝固的历史,默默守护着枫泾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千年古韵。
陈舜俞老宅坐落于枫泾镇和平街49号,由一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与一处颇具江南韵致的后花园组成。陈舜俞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高中制科第一,初任光禄丞,后擢升为秘书省著作郎等职。对朝廷命官而言,营建私宅本非难事,然其两袖清风,建罢一进便已捉襟见肘。直至熙宁三年(1070年)升任屯田员外郎(相当于今农业部副部长),方重启工程,终成二进。时值宰相王安石推行“青苗法”,陈舜俞上书力陈异议,终遭贬谪为南康军盐酒税监,自此心灰意冷,无心仕途,索性归隐枫泾故里。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罢相,朝廷正值用人之秋,皇帝急召陈舜俞还朝,闻其无力续建第三进,当即下旨命地方官府出资营造,更特谕为其修筑精巧雅致的后花园。后花园名为“泽园”,占地1200平方米,东西南北方位分植四季花木:春植桃花、柳树、铁杆海棠,夏育白玉兰、杨梅,秋赏枫叶、芭蕉,冬见松柏、蜡梅。踏入园中,恍若步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曲径通幽,小桥流水,花木扶疏。穿梭其间,驻足“留春亭”,魂醒“醉眠亭”,置身“一枕堂”,凝望“聚散石”,恍惚间似与主人相遇,只见他身着青衫,手持书卷,缓步而来,与我们笑谈桑麻。
2003年8月至2004年1月,枫泾古镇旅游公司斥资690万元,将这座大宅院改造修复为“三百园”。第一进为百灯馆,陈列着从古至今各式各样、不同材质的灯具,涵盖青铜灯、陶瓷灯、宫灯、吉祥灯、煤油灯、号志灯、汽油灯等系列。第二进为百篮馆,展出生产与生活中形态各异的篮子,既有摇篮、读书篮、赶考功名的文房篮与状元篮,也有婚丧嫁娶用的媒婆篮、姑娘篮、娶亲篮、礼篮、糖篮、花篮,以及上坟祭祖的香篮、贺寿的做寿篮,更有日常生活中千姿百态的饭篮、菜篮、果篮、烘篮、草篮、针线篮等。第三进为百行馆,详实记录了民间盛传的三百六十行渊源。何以在此举办百灯、百篮、百行展?究其根源还是与陈舜俞相关。相传他为人乐善好施,家中常备三百只竹篮和三百盏灯笼,或借给邻里操办红白喜事,或供夜归之人照明;且其熟知三百六十行技艺,热心济困扶危。因此,“三百园”不仅是陈舜俞家训家风的传承体现,也是枫泾人善良品格与互助精神的生动象征。
人民公社旧址坐落于枫泾镇和平街85号核心位置。旧址内至今完整保存着当年的办公场景原貌,室内陈设依然定格于匆匆那年。
古今故事的交叉点
星光璀璨,枫泾如画。古镇乃故事萌发之处,故事撰写之所,更是故事传播之地。其不仅培育了风靡全国的经典之作,还催生了众多富有枫泾本土特色的故事佳作。2011年9月,枫泾镇荣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故事委员会授予的“中国故事基地”宝座。枫泾盛名之故事,非指单一名篇巨制,而是由围绕本地历史、人物、风光及日常生活的海量传说、轶事、笑话共同编织的缤纷民间文学宝库。这些故事是枫泾文化精髓的根基,彰显了当地居民的智慧、幽默、纯真与对生活的热忱。
当地人告诉我们,海瑞罢官就是肇始于枫泾。明隆庆年间,江南水灾严重,穆宗派海瑞巡视灾情。海瑞刚抵松江府衙,原内阁首辅徐阶家家丁就击鼓鸣冤,称村民张风水煽动毁坏徐家防洪堤,致良田受灾。海瑞当即承诺严惩不贷。次日,海瑞亲赴枫泾查勘,见洪水滔天,确认毁堤属实,下令抓捕张风水。审问时,张风水辩称徐家堤坝阻碍泄洪,致白牛荡水灾淹没上千顷田,故毁堤开道。海瑞得知实情后,带张风水进京面圣。海瑞在皇帝和徐阶面前奏请开河泄洪,需毁徐家三百亩田。皇帝与徐阶均同意弃小保大。海瑞回枫泾开河,解除了水患。事后,徐阶寻机诬告海瑞,致其罢官去职。枫泾百姓将海瑞恩德铭刻于心,建祠纪念。
当然,这里还有许多枫泾人充满智慧与才学的故事。相传枫泾人蔡以台赴京殿试时,乾隆皇帝出上联“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相试。此联暗藏拆字之妙,兼有同字之巧,融山水地名于一体,诸多机关如盐入水不露痕迹,极为精妙,也极难应对。没想到蔡以台从容不迫,不假思索,当即对出下联“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此联同样巧用拆字与同字,更将意境由微观瞬间升华至宏大叙事,不仅以精妙对仗严谨呼应上联,而且恰到好处地颂扬了吾国吾疆与吾皇吾帝。
当地人引以为豪的朱学范,是新中国首任邮电部部长。关于朱学范的故事也不胜枚举:早年领导上海邮务工会时,曾组织抗议与罢工,迫使欺打工人的外国巡捕道歉赔偿,深得工友信赖;1946年11月,因反对蒋介石内战政策,在香港遭遇国民党特务策划的“车祸”导致手臂骨折;1948年2月,金蝉脱壳般秘密登上苏联货轮,最终安全抵达哈尔滨解放区,投身新政协筹备工作……1949年10月被任命为首任邮电部部长后,朱学范深感责任重大而自身技术知识尚有不足,坦诚向技术专家表明自己是“门外汉”“要拜你们为师”,并虚心求教,争分夺秒,刻苦学习,迅速成长为精通业务的内行领导。他目光敏锐,善抓机遇,坚持原则,忠于理想。1949年10月8日主持发行《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邮票,这是新中国诞生后的首枚邮票;1949年11月1日,又组织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邮票,开创我国国庆纪念邮票先河;1950年7月1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邮票,其天安门阅兵式图案恢弘壮阔,尽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磅礴气势。
枫泾坐拥吴根越角之灵韵,浸润海派文化之精髓,依江南潺潺绿水,溯历史绵长烟波,那种灵秀摇曳的风情,芬芳弥漫的柔意,连同深邃的人文积淀与悠远的生活脉搏,处处流淌着唐诗宋词元曲的韵律。古镇浑然天成不见斧凿,质朴无华尽显本真,清雅灵动而不浮夸,绯色轻笼而不妖冶,总有一抹闲适的安然与悠长的静谧萦绕心间,久久不散,如诗篇低吟,更似画卷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