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的最北端,与安徽天长接壤之处,有一片充满故事的土地——六合东王乡东王老街。它宛如一颗隐匿在时光长河中的明珠,静静地散发着独属于自己的光芒。这里,古老的街巷、斑驳的遗迹、动人的传说、英勇的战斗故事以及淳朴的生活习俗相互交织,共同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漫步在老街上,脚下是历经岁月打磨的青砖小路,已铺上一层沥青;蜿蜒曲折的街巷,仿佛在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街的两旁,是一幢幢饱经沧桑却依旧清雅的民居。这些民居大多建于清末,小青瓦、木门、木墙、木梁,雕花窗,虽已上了年岁,但它们依然坚挺,默默见证着老街的兴衰变迁。其中,位于街北头的东王老街97号吴氏民居,格外引人注目。这幢建于清末的民居,原有三进,虽因岁月的侵蚀而略显斑驳,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它当年的繁盛。据民居的主人吴齐祥回忆,祖上从事布匹、杂货、西药、碾坊等多种生意,家境殷实,故而建造了这座房子。门口挂着的“金牛山桂子山战斗总指挥部旧址”的牌子,让这座普通的民宅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意义。1939年,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坐镇吴宅指挥金牛山战斗,以一个连的兵力击溃日军一个中队;1943年,罗司令又在此部署桂子山战斗,打得日伪军狼狈逃窜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座民宅成为了新四军的重要指挥中心,见证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抗争。离吴宅向南不远处街西有两间砖瓦房,从外表看与周边其他房屋迥然不同,这就是有名的“少奇楼”,据说抗战时期,刘少奇同志曾在此住过,领导过当地的抗日斗争。
除了吴氏民居,老街上还有许多革命遗迹,每一处都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江苏省委地下交通站,曾经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转送过刘少奇等多位高级领导人,在隐蔽战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歌“好一朵茉莉花”采集者何仿先生参军处;淮南行署利华商行旧址,六合县、天长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记录了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抗日斗争的光辉历程;姚爱兰烈士被捕处旧址,让人不禁缅怀这位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年轻烈士。这些革命遗迹,如同繁星般点缀在老街上,串联起了东王老街的红色记忆,成为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精神坐标。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新的街道在不远处兴起,超市、快递点、新式餐馆一应俱全,年轻人渐渐搬到六合城区或街道新住宅区,老街却并未沉寂。晨起时,仍有提着菜篮的老人在巷口打招呼;午后,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在墙根下投下晃动的光斑,我目睹几位老者坐在小桌旁,就着一壶浓茶聊着天,信口讲讲聊斋等古书里的故事,或聊聊儿时打日本鬼子的旧事。我从一户门大开着的人家门前经过,一中年男子一边做着活计,一边口中哼着扬剧曲调,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继续前行,我来到老街的北边,看到一座不起眼的石板古桥——西汇桥。这座桥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横跨在河流之上,是连接老街与外界的重要通道。岁月的流逝让桥身布满了青苔和斑驳的痕迹,但它依然稳稳地屹立在那里,见证着时光的流转和世事的变迁。
西汇桥不仅是一座交通设施,更是东王乡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目睹了老街的繁华与衰落,也见证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变迁。在过去,这里是人们往来的必经之路,桥面上留下了无数行人、车马的足迹。如今,虽然交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西汇桥依然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家乡的情感。
东王乡不仅是“红色老区”,还是苏北名剧种“扬剧”的始发地,扬剧前身为六合北山区的“洪山戏”,“洪山戏”的前身是东旺地区的“香火戏”,“香火戏”源于东王庙佛事“咏经”,如今扬剧仍是当地人十分喜爱的剧种。更为神奇的是,东王庙周围的人们多长寿,老街上曾经居住着多位百岁老人,因而被称作“长寿街”。这里是原生态的仙境,植被繁茂,山水俊秀,水土养人,空气清新,人们心态平和,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这里的长寿现象。
离开东王时,夕阳正为老街镀上一层暖金。回望这条不算长的巷子,青石板依旧,老房子依旧,连空气里都带着一种安稳的味道。它或许没有新街的繁华,却像一位沉默的老者,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所谓前世今生,大抵就是如此吧——前世的喧嚣化作今生的淡然,而那些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故事,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温柔地撞进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