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抗日根据地中共组织的重建工作是在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东南局的先后领导下进行的。1937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在武汉成立,项英、曾山、陈毅、方方、涂振农等人为委员,项英任书记。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把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并决定将东南分局改为东南局,仍由项英任书记。此时,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已进入苏南敌后地区抗日,党组织的重建工作便随着根据地的开辟而开展起来。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1938年7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派吴仲超等人带领一批干部,以新四军第一支队战地服务团名义到丹阳延陵地区发动群众,建立党组织。不久,中共苏南区工委成立,吴仲超为书记,9月中旬,苏南区工委改为中共苏南特委。与此同时,新四军第一支队政治部派一批干部到茅山各地开展建党工作,先后建立了镇江特别区委、句北区工委、句容县委、丹南县委、镇丹县委,发展了许多党员。1938年七八月间,新四军第二支队在苏皖边境的小丹阳、大官圩地区发展党组织。10月成立了中共当芜县委。与此同时,第一、第二支队各团也相继派干部到溧水、高淳、广德、郎溪等县发动群众,建立了溧水工委、溧高县委和广德县工委。1939年7月,中共苏皖特委成立,谭启龙任书记,统一领导新四军第二支队活动地区的党组织,新四军第一支队政治部在丹北的挺进纵队建立党组织之后,又派人到江北的江都、泰兴等沿江地区从事建党工作,1939年5月成立中共苏北工委。不久,中共中央东南局派韦一平到苏北工作,10月成立中共苏北特委,韦一平任书记。
在上述3个特委之外,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还分别建立了溧阳、江当溧、江溧句等地区的党组织。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苏南抗日根据地已建立了3个特委、14个县(工)委。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东南局决定成立中共苏皖区委员会。1939年12月,中共苏皖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金坛县建昌圩召开。会议选举吴仲超、谭启龙、韦一平、章蕴、陈洪、刘烈人等为区党委委员,王丰庆、任迈为候补委员,吴仲超、谭启龙分别为正、副书记。中共苏皖区委要求各级党组织坚决执行中央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纠正忽视群众工作的错误倾向,注意改善群众生活。在新四军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党必须努力实现有利于群众,有利于抗战的纲领;在友党友军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党应经过统一战线,团结抗战进步分子,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推动政府已经颁布了的进步措施的实行。要巩固与发展苏南的党组织,大力发展苏北的党组织。在基本区每保要建立党的组织,在铁路、公路两侧应普遍建立党的联络点,在敌人据点及城镇建立党的关系。
在中共苏皖区委的领导下,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党组织发展很快。1940年初,区党委派民运工作队进入茅山东南方向的金丹武地区,建立中共金丹武工委,宣传发动群众,团结争取地方士绅,开展减租减息,组织抗日群众团体和小型武装,在斗争中发展了200多名党员,建立了20多个党支部。尔后,金丹武地区党组织相机向更南部的长荡湖、滆湖地区发展。在这一带活动的进步人士李复、诸葛慎等组织的几支游击队先后接受新四军的领导。苏皖区党委派人到该地区成立了中共长滆工委。1940年初,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派人到太湖和滆湖之间地区,争取了地方实力派程维新。随后,苏皖区党委派陈立平等一批民运干部争取了该地区另一个实力派盛计然,成立了统战性质的太湖行动委员会。不久,中共太滆工委成立,陈立平任书记。在新四军主力部队的配合下,太滆工委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在武进南部、宜兴北部分别组建了抗日武装。这样,苏南抗日根据地已扩展到了太湖西北岸,根据地的党员人数已达4000余人。
日本侵略者一面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活动,一面扶植汪精卫卖国集团在南京粉墨登场。为此,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克服投降危险,力争时局好转》《关于目前时局与党的任务的决定》等指示,指出全党全军的基本任务“就在于强固抗日进步势力,抵抗投降倒退势力,力争时局好转”。为了传达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和决定,1940年4月中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和苏皖区党委召开了县、团以上干部参加的联席会议。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代表东南局到会传达中央指示精神。会议确定今后的斗争任务是:扩大反汪宣传运动,普遍发动与组织群众,发展抗日统一战线,壮大人民力量;积极扩大抗日根据地,扩大新四军,发展地方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机构,成立各级财经委员会;进一步发展党,巩固党,大胆培养提拔地方干部,改善党的领导和工作方法,在国民党控制区采取精干隐蔽政策等。会议通过了《为坚持江南敌后抗战之政治纲领》。
联席会议以后,苏南各地党组织遵照东南局的指示,开始了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工作。基本做法是将各地原先建立的自卫委员会、抗敌动员委员会等群众抗日团体,充实改造为代行县政府职能的领导机关。各级政权建立后,运用行政方式,开征田赋,筹措抗日经费,开展扩军工作,从而促进了根据地财经工作和武装建设的迅速发展。
在苏南东路根据地,东路军政委员会将中共江南特委改为中共江苏省京沪线东路特委。东路特委贯彻中共中央决定和东南局、新四军分会联席会议精神,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抓武装斗争和创建抗日根据地上来。特委派出的干部及民运工作队到苏常太和澄锡虞地区从事恢复和发展党组织的工作,并积极实行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增加雇工、教员、店员和工人的工资,培养了大批抗日积极分子。在原来工作基础较好的地方,则通过开展“红五月”运动,宣传教育群众,建立农民、青年、妇女、职工等抗日团体。在此基础上,常熟、苏州、无锡等县分别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选举产生了县人民抗日自卫会,使其成为统战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10月,中共淞沪中心县委成立。中心县委在淀山湖和浦南发展抗日群众团体,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开展各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逐步扩大了活动区域。1941年初,中共苏常太中心县委成立。这样,东路抗日根据地已建立了12个县(工)委。
来源:《江苏省志·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纪略》《中共江苏地方史·第一卷(1921—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