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有个于都,红军长征始发地;四川有个成都,刘备建功立业的一方天地;重庆有个丰都,塑造了独特的阴曹地府;浙江有个仙都,是个山水相依、钟灵毓秀的地方。
(本文作者在仙都石梁桥上留影)
这里山唱主角,要不是给好溪留下一条水路,给一个村子腾让出建房造屋的宅居地,那峰峦起伏、连绵不断的山体,必将会把这儿的大地全覆盖。
浙江缙云仙都风景区就坐落这爿山青水秀风水宝地上。2025年7月上中旬,携程南京南湖店组织的一支数十人的康养旅行团,来到步虚山下的鼎湖村,拉开了今夏凉都康养生活体验的序幕。
(世界单体最高石柱——鼎湖峰)
鼎湖村是浙江省农家乐特色村、特色旅游村,位于“天下第一峰”鼎湖峰斜对面。高耸入云的鼎湖峰,是鼎湖村最为引人注目的风景,它东接步虚山,西临练溪水,底部面积2468平米,顶部面积710平米,高170.8米。其顶部是底部黄金分割线2倍的数值,加之迎面的山体,如刀削斧砍,壁立千仞,橙黄如金,在西斜的太阳照射下,呈现璀璨辉煌的色彩。远远望去,像一根直插云霄的巨大石笋,有刺破蓝天的力量,如同巍峨矗立的哨兵,驻守着缙云大地的安宁,令人不禁生出几分敬畏之情。
山间林木郁郁葱葱,茂密而繁盛,像给鼎湖峰披上了一件深绿色的外衣,宛如在一块翡翠中镶嵌了一颗璀璨的钻石,给人以威严而神圣的感觉。
(清澈如镜的好溪)
我们数十人的康养旅行团,住在刘氏人家一栋名为“必胜楼”的寓所里。一楼是长方形的餐厅,约300平米,可供百人同时就餐,餐厅的北侧是宽敞的厨房,2~4楼为宾客的卧室,设施齐全,类似于酒店的标准房。康养业主一日三餐的招待,满满的家的温馨与味道,尤其是每日午晚两顿正餐的膳食,五荤七素、大盘大碟12道菜肴,外加大盆的荤素汤各一道,皆为地道的农家的食材、农家的味。如若光吃饭不喝酒的话,这么多汤菜的数量无法实现光盘行动,得起码浪费三分之一的量。
吃住满意,宾客康养休闲、游山逛水、观景览胜、乐在其中,深感我们生活在新时代多么幸福、多么美丽!
康养村优美的环境
初来乍到的我们,感觉很新奇,吃了主人招待的第一顿晚餐,一个不落地到外面溜达一圈,笔者和家人亦不例外。
缙云的夏日傍晚时分,山里的风春意迷蒙,轻盈的吹拂在脸庞,使人有惬意的凉爽感。避暑山村特色鲜明,是42度高温的杭州,38度高温的南京,所不能比拟和不可同日而语的吧?逃离高温的煎熬,乃明智之举。
我们漫步徜徉在康养村一条宽敞的柏油马路上,除了能近距离地目睹鼎湖峰巍峨的雄姿,还能闻到山上的绣球花、四照花,和不远处荷塘里的莲花,合并传递的馥郁芬芳,为缙云的鼎湖村增添了几分灵气,渲染了康养的美好氛围。
鼎湖峰的脚下,碧波荡漾的小溪静静地流淌着,清晰地倒影着两岸葱茏的植被。伴随着溪水的缓缓流动,形态各异的鹅卵石,在夕阳里闪烁着微光;几尾小鱼在清澈的水中嬉戏,时而跳出水面,激起一圈圈的眼纹般的涟漪;临近傍晚的河滩边,可见一老翁静坐垂钓,享受生活的乐趣和情调。正是这溪水的清澈与山间的宁静,勾勒出了缙云仙都鼎湖村动人的山水画卷。
(倪翁洞)
这里特殊的避暑环境,不仅是大自然对这爿土地的偏爱,而且也是鼎湖峰的造化,水的钟灵毓秀的养育,民风淳朴的沉淀,共同优化的结果。
康养村的晚霭,悄然在我们视线里降临,灯光映照下的鼎湖峰、鼎湖村、好溪、蓊郁的林木,隐约能够分辨出朦胧的美影,尤其是鼎湖峰的拔地参天、凸现阳刚之气的伟影,依旧是这儿夜色里,鹤立鸡群、扛鼎壮观与独树一帜风景!
山不在高 有仙则灵
几乎所有的康养村,无不建在冬暖夏凉的风水宝地上,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而且大多距风景名胜地近在咫尺,有的甚至与之毗邻地紧挨着。我们携程南湖店康养旅行团,此次来到的鼎湖村,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近的就像笔者家住秦淮区剪子巷一样,距离国家5A级景区老门东仅一路之隔。我们住在鼎湖村民宿里,都能听到马路对过的缙云仙都地质公园里,游人笑语喧哗的声音,天赐的优渥条件,鼎湖村想不成为游人避暑康养去处都不行。
络绎不绝前来鼎湖村的游客人满为患,村子里所有的民宿房被订购一空。包吃包住,前客让后客,不能长期占据卧室,因为业主不断接到康养旅行团前来入住的信息,其中包括网上订购的自驾游散客。
鼎湖村依凭步虚山凉爽的地域环境而得其益,亦因鼎湖峰“天下第一峰”闻名遐迩而得其美,真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为春。
入住康养村的第二天上午,我们携程康养旅行团队数十人,游览了缙云仙都地质公园(与住地一路之隔),并乘坐缆车登上了步虚山的巅峰,好溪、鼎湖峰、林立的石笋、优美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并且欣赏到近旁仙都山蓊蓊郁郁的风姿,与步虚山的峰峦叠嶂,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意境,有着互为衬托美不胜收的景致与大气磅礴的深邃观感。
步虚山在浙江省众多的崇山峻岭中,它的海拔高度只有364米,正应验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古谚。据元代的《仙都志》记载:步虚山在仙都山前,正与玉虚宫相对,叠嶂倚空,群峰掩映,古老云黄帝尝炼丹之所。
这段文字的记述,告诉了我们后人,步虚山的山仙不是个普通的人,而是中华民族的先祖轩辕黄帝,这里留下了他从中原南下而来的足迹。他不像我们今天的人到步虚山为避暑纳凉而来,他是带着使命而来。相传黄帝在此炼丹,使用了千斤重鼎一般的洪荒之力,压塌了步虚山的峰顶,使之形成了一个深渊般的凹槽,雨水在此积聚成湖,所以,后人将此湖命名为鼎湖,意即千斤重鼎压出来的步虚山峰顶上的湖。
传说轩辕黄帝在此升天得道,他虽然没有能在步虚山炼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但却留下了“君欲脱凡尘,抬脚可登天”的著名典故,这是个多么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啊!
从某种意义上说,尽管缙云仙都地处内地,却藏有不同寻常的山水秘境,最富代表性的当数鼎湖峰。这座伫立于好溪水边的山峰,如春笋般挺立,与其周边的山水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仅凭此景,足以构成了华东地区、乃至中国及世界的天然地标。漫步其间,绿野仙踪之感油然而生,那凉爽清新的气候,怎能不叫人心旷神怡。
更甭说缙云仙都以仙领衔,文化底蕴深厚;以清幽宁静取胜,超越了寻常山水的格局;步虚山上又以奇石嶙峋、孤峰突起、重叠交错的气宇,展现了不同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独家风貌,使我们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真真切切地感受了别具一格的山水之美。
鼎湖峰的峰顶到底长啥样?
一座孤峰在好溪河畔巍峨地矗立着,像被从连绵起伏的步虚山分离出来似的,成为缙云仙都独善其身、引人注目的绝佳风景。
笔者和家人那天上午在游览缙云仙都地质公园的时候,看见两个约莫70后的木匠,正在维修一座亭子破损处的屋檐,于是就凑上前去跟他们搭讪起来:“师傅,你俩是当地人吗?如果说是的话,这座此刻就在我们眼前的鼎湖峰,你俩攀爬上去过没有啊?”
其中身材魁梧一点的木匠,似乎对笔者的提问很感兴趣,面带着微笑侃侃而言:“老师你问对人了,我俩都是鼎湖村村民,同年出生,同年高中毕业,同年高考落榜,后来一起拜师学艺做了木匠。鼎湖峰是我们鼎湖村眼底下天天见到的神物,我和我的这位发小,小时候都很调皮,常爬到峰顶上去玩耍,上面真好看,玩的我们不想下来。”
笔者忙不迭地问道:“这鼎湖峰如刀砍斧劈,崖壁陡峭,你们是怎么爬上去的呢?”
“小时候我们是村子里的孩子王,做啥事都不言怕。记得十三四岁那年(1986年)我俩将一段段的麻绳打结加长,超过了鼎湖峰171米的高度时,就把绳子栓在背面能够生扣的树木的枝桠上,使劲地拽着绳索往上爬,很快就登上了峰顶,并兴奋地高呼我们胜利了!
村子里所有的人都听到了。”木匠越说越觉得有成就感:“我们村子里多数人家姓刘,有个长辈当年表扬我俩是了不起的少年英雄,他说历朝历代鼎湖村人,没有一个人登临过鼎湖峰,你俩创造了奇迹。”
木匠动情地叙述着,笔者饶有兴趣地问道:“传说峰顶上面有个湖泊,你俩既然登顶了,到底看到了没有呢、又是个什么形状的湖泊呢?”
根据这两位木匠对所经历过的往事的口述,笔者作了如下的文字整理:
鼎湖峰并不存在传说中的湖泊,峰顶面积约莫数百平米大小,上面长满了狗尾草、车前草、猪耳草、青苔和蕨菜等,长势一般,没有地面上的同类植物那么茂盛。
鼎湖峰的表面凹凸不平,裸露的石块呈淡白色和青灰色或深褐色,石表有斑驳的点点和纹条,隐约可见龙虎牛羊的图案,仔细地观看,能够把人想象发挥到极致。
木匠说,如果鼎湖峰顶部有湖泊的说,那可能就是位于西侧的凹陷处,有口约20多平米的水塘,深度2米左右,清澈见底,里面长着稀疏的水草。他俩前后上过3次鼎湖峰,每次都在玩的很开心。
他俩登临鼎湖峰的消息传开后,村子里不少小伙伴,纷纷向他俩请教攀爬的方法,也都先后登临过鼎湖峰的峰顶,就像这两位木匠一样,每每讲述起来,兴奋不已,如数家珍,无不为登临家乡茕茕伶俜的神奇孤峰,而深感骄傲和自豪。
缙云仙都 见证文明
缙云仙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国家5A级风景区,名胜遍地,人文荟萃,美不胜收:九曲练溪,十里画廊,峰岩奇崛,山水神秀,其独家的风景特质给人的整体观感是,有广西桂林之秀,安徽黄山之奇,陕西华山之险的综合风貌及美誉度展示。
仙都拥有全球最高的单体石柱鼎湖峰;有全球罕见的火山喷发通道遗址凌虚洞;有中国南方黄帝祭祀中心“天下第一祠”——黄帝祠宇;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缙云轩辕祭奠;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都摩崖题记等,堪称浙江省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方、全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的地方之一。
鼎湖峰、倪翁洞、朱潭山、岩宕书屋、仙居观、小赤壁、板堰矴步桥等一个又一个经典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地坐落在仙都5.23平方千米的袖珍之地上,其密度和历史文化积淀的程度,是一般的风景区所不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
就说我们携程南湖康养旅行团队参观过的倪翁洞吧,历史文化的根脉链接到了春秋时范蠡的老师计倪(也有史家说倪氏隐士),他曾在缙云仙都隐居,后来明代的刑部尚书李志、御史樊献科也都曾在此隐居过。
倪翁洞有大小三个洞穴组成,总体的位置成东西向排列,十分具有风水学的见识,每日清晨的阳光可同时穿越三洞,形成一缕阳光穿三洞的奇特的光影现象,当地人形象地称其为“初旸谷晨晖”。
唐代书法家、诗仙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刻题的“倪翁洞”3个字留在洞口,历经了千年的历史岁月,仍字体清晰,熠熠生辉。
洞内及其周边分布着唐宋及明清的摩崖石刻数十处,我们在参观时欣赏到了琳琅满目、精美的石刻书法作品,法度严谨,工整俊逸,涵盖了篆隶楷行诸体,尽显祖先们的书艺才华,素称“书香门第的后花园”。
倪翁洞的背景也是很独特的,前有好溪环绕,背靠初阳山,与其近旁不远处的鼎湖峰、月镜岩、仙女峰等火山流纹岩地貌,相应生辉,形成了仙女照镜子的奇特景观。
见证文明,因为文明如花朵,绚丽多姿,烘托了我们由此而生的情感品质;见证文明,因为文明如阳光,照亮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前行方向!
75孔石坝桥横亘好溪河上
一走进仙都朱潭山风景区,游人的脚步声就听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哗啦啦的流水声不绝于耳,那是从75孔石坝桥那边传过来的动静,虽然没有黄果树大瀑布那般的喧嚣与轰鸣,但也算得是一种划破宁静的存在了。
这座石坝桥是文物古迹,名子叫“板堰矴步桥”,始建于清道光12年(1828年),位于仙都板堰村西,呈东西走向,连接了好溪南北,从清朝起就方便了两岸百姓平日的出行,是其时有作为的地方官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至今仍在发挥着水上交通作用。
板堰矴步桥为75孔低水位单梁凝灰岩石板桥,全长115米,宽0.6米,高0.8米,桥面铺设了若干块长条石,平均长度大约1.5米左右,厚度约0.14米。倒梯子形长条石直立为柱,每柱用双向倒燕尾榫卯结构排列,上铺石板,柱子下部的基础用条石斜撑,拦溪作矮坝,且用块石砌筑,名副其实的石桥。
桥梁专家们对此桥的评语是:板堰矴步桥,构造合理,巧妙地利用了拱形力学原理和燕尾卯榫构造,将其凝聚成坚固的整体,具有抗风、抗震、抗水流冲击的功能,是自然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在我国现存的石桥中,为不可多得的典型范例,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
1997年此石桥经过局部修缮和加固,既保持了它原有的结构,又提高了承载重力的强度。经当地政府的安排,每逢周日的早晨,有个黄牛走石桥精彩的节目表演:一老翁头戴草帽、身穿蓑衣,肩扛犁耙,牵着黄牛缓慢地踏上百米石桥,后面跟着身穿大红衣裳、手提竹篮的农妇。好溪两岸人流如织,随着烟幕弹啪啪啪地炸响,于烟雾弥漫之中,听见牛蹄轻踏石板的声音,看见晨光中的身影,与之同框组合,构成了一幅质朴的田园画卷。
黄牛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桥体轻颤微抖,仿佛在平衡着自然与岁月的力量,展示了水乡石桥独特的韵味,农耕时代的生活气息是那么浓郁,引发了前来仙都游览者的极大兴趣,观看者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我们携程南湖店康养旅游团队,来到仙都的二天是周日,我们中少数几个曾来过仙都的人,知道有黄牛走石桥的表演,他们早晨起来悄悄前往朱潭山风景区,观看到了水牛走石桥,我们多数人与此景失之交臂,留下了此行的些许遗憾。
笔者虽然没有看到水牛过石桥的表演,但听了看到表演的人绘声绘色的介绍、照片及视频回放,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并由此描写出黄牛过石桥的情景表述。
石桥架设的地方,是好溪河床高低落差约2~3米阶梯式的坡道,上游源源不断的流水,从75孔石桥流过时,沿百米长坝倾泻而下,像螺旋桨卷起的洁白的浪花,发出低微的轰鸣声,可当小微瀑布欣赏,划破了好溪两岸的宁静,朝着西侧不远处的鼎湖峰奔流而去,润泽了它的孤寂矗立,倒映了它的巍峨壮观。
笔者在石桥上走了一个来回,体验到了缙云仙都板堰矴步桥古色古香的韵味,感觉到它横跨好溪200个春秋,仿佛是一座连接现实与童话的桥梁,听到了它的历史回声,带给了我们到此一游、难忘而又美好的记忆时光!
可与黄冈赤壁媲美的小赤壁
缙云仙都小赤壁与湖北黄冈赤壁,同属于丹霞地貌奇观,成像均为赤红及赭白色的岩石,像二道涂彩的陡峭石墙,砌筑在好溪的东岸与长江北岸的水面上。
(小赤壁)
好溪小赤壁的风景秀于黄冈赤壁,然黄冈赤壁磅礴的气势胜过仙都小赤壁,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言在先:“故垒西边,有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何等的壮观啊!
仙都小赤壁,古称白岩,隔好溪一面绝壁高耸,从西到东约650米,高约60米(黄冈赤壁高50~100米),崖壁赭白相间,远观像被大火燃烧过一般留下的痕迹,酷似黄冈赤壁,由于规模小,故称小赤壁。
小赤壁在阳光照射下,呈现暗红到橙红渐变的色调,我们看见峭壁的表面布满了嶙峋的石纹,记录了这里地质变化留下的过往。
当地的村民告诉笔者,每到傍晚时分,他们家门口的小赤壁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候:夕阳将整个的丹崖染成了金黄色,那光影的效果极具视角冲击力,看的人目迷五彩,惊艳不已。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们的长枪短炮,咔嚓咔嚓的声响回荡在小赤壁的山谷里,拍下了夕阳熔金自然景观的美照,打破了小赤壁往日的孤寂与宁静。
仙都小赤壁不同于黄冈赤壁的地方,那就是它曾是道家修炼的场所,与铁拐李等神通广大的人物相关联。在那斑驳的崖壁上,镌刻着神秘莫测的印记,平添了缙云仙都扑朔迷离的地域文化的色彩。
就现场游览情景而言,笔者以为仙都小赤壁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互为交融的范例。景区内星罗棋布地分布着龙耕路、小蓬莱、会仙亭、云关、大肚岩、独峰书院等景点,加之丹霞小赤壁主景,被与之毗邻的秀丽的田园风光所点缀与美化,格外地引人入胜。还有近旁好溪湍急的流水,使得动与静的结合,在这宁静的崖壁间,让游人聆听到了风声与鸟鸣交织的旋律。
小赤壁主要景点之一的云关,当地人称为“合掌洞”,位于好溪东岸会仙亭旁,好似一爿巨岩滑塌后与峭壁相倚,石壁平如刀削,上合下分,状如两掌合十。目测规模约60平米左右,相当于大户型居室客厅的面积,清风拂面,冬暖夏凉。在盛夏的季节里,我们进入合掌洞,穿长体恤衫感觉有明显的凉意,温度在20度左右,比洞外30来度要低很多的度数。附近的村民常来洞内纳凉、打牌或下棋,游人在此小憩,都能享受到大自然赐予的清凉世界。
在小赤壁南侧的峭壁上,可见明代官员、书法家印海(龚庭宾)题写的“云关”和“小赤壁”两处摩崖石刻,行笔工整,平正秀实;崖壁的北侧,有现代书法家王金山题写的“赤壁云关”摩崖石刻,结体融颜柳书风,又有苏轼的丰腴健硕,赵孟頫的圆润流畅。
相传华夏始祖黄帝在此修炼升天时,洞南阳光灿烂若霞,而洞北则云雾缭绕,故而后人称之为“云关”
仙都小赤壁可与黄冈赤壁媲美,这是它独特的地质现象所决定的:这里多少万年前的山体,出现了东北走向的断裂,又长期受到溪水侵蚀和风化作用,使周边的岩石崩塌为断面,呈现大片裸露状,使之成就了我们今天的人到此游览时,所看到的仙都小赤壁的绝壁奇观!
建在岩宕废墟上的书房
浙江人不仅仅只是聪明,而且脑袋瓜子绝对的够用,因地制宜地盘活用活自然景观资源,辅以人文景观的融入与加盟,从而在当下硝烟弥漫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体现了他们非凡的运作智慧与才能。
他们的这种才能,在缙云仙都表现的尤为突出:建于道光年间的板堰矴步桥,一代又一代的仙都人走了200年,因近年来增加了农夫牧牛表演项目,使平常的石桥一跃成为当地的财富桥、摇钱树。从某种程度上讲,此项目的增加,不仅展示了传统的农耕生活场景,而且使之成为仙都景区重要的文化符号。表演既丰富了古石桥的内涵,又提升了村民的经济收入,还连带地促进了周边旅游业的繁荣与兴旺。
从农夫牧牛过石桥成功尝试中得到启发的仙都人,遂把目光投向了另外一个景观资源的策划和改造上,获得了举一反三的收效。
仙都具有千年采石史。缙云凝灰岩的开采始于唐宋,唐代的太阳、宋代的月亮、明清的烟雨,齐聚在这片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的大地上,使其采石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告停。
千年凝灰岩的开采,在缙云仙都崇山峻岭间留下了3000余处采石遗址,如此稠密的矿坑及矿洞的分布,现存规模居全国之首,亦为世界最多之一,可谓罕见的遗存资源。
地质学家们认为,缙云仙都岩宕由火山凝灰岩经过了人工开采,逐年叠加,自然风化、侵蚀形成,内部崖壁垂直陡峭,其凿痕斑驳陆离,色泽丰富,尤其是在局部蓄水成湖的遗址上,碧绿如宝石镶嵌,具有天然壁画的欣赏价值。
编码为8、9、10号岩宕遗址,无需大兴土木,被仙都人巧妙地利用起来,因地制宜地筹划建起了岩宕书房、岩宕音乐厅、岩宕剧场。
我们参观的是岩宕书房,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图书馆。这里四周都是空旷的岩壁,最长的足有数十米那么高耸,成片的矗立着,仰面能看到蓝天白云,看见展翅的小鸟飞过的身影,听见洞口上方流风呼啸的声响。若是下雨了,从顶部洞口潲进来的雨水,淋湿了岩壁和书房的地面,需要撑起雨伞方能参观,否则,像在室外冒雨行走,无需坚持多长时间,湿漉漉的衣衫就能挤出水来。
岩宕书房,隐匿于尘世之外的仙境一隅,仿佛是大自然与人文智慧巧妙结合的艺术品,抑或说是结晶。岩宕为壁,翠竹为屏,清泉绕舍,云雾淡淡轻拂,每一处都透露出古朴与现代文明互映的机理。
好似时光流转,使古代的魅力与现代的活力,在岩宕书房里融合,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古老与现代,展示了文化的渗透与传承。
笔者以为,岩宕书房巧妙之处,在于纯粹的大自然的书房,远离了土木工程的豪华与千篇一律,嵌于山腹,凿石为房,石壁嶙峋,清白相间,日光从顶部洞口倾泻而下,将书房内的每个角落照得明亮无余。在这个特殊的自然空间里,电灯派不上用场。
(岩宕书房)
由于书房凿石而成,石壁的表面粗糙不平,近年来随着“岩宕书房”成为网红打卡景点,被成千上万的游人的手摩挲的光滑细腻。案面上散放着多册线装的老旧图书,纸色泛黄,边角微微卷起,有了追忆的年头。有的书页间夹着当地名树“秋枫”的枯页,像似山风闯入时带进来的,充满了情调与韵味。
两层书房悬在空中,用石阶和登高的梯子相连,此情此景,令笔者的想象遂生:我们在图书馆看书,有需要爬梯子的吗?而在这里看书爬梯子是必须要付出的体力劳动。就是这么一个与众不同,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至理名言,从抽象和具象两个方面,诠释的生动而又形象。
这或许就是我们参观仙都岩宕书房的意义所在吧?正是它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建在采石矿坑里图书馆,通过阶梯的设计,实现了阅读与观光的无缝对接,变废为宝,赋予了旧物变新颜的第二次生命,亦为我们到此一游人的心情焕然一新。
美景里藏着山水秘境,底蕴中演绎着文明对话。仙都的山水间流淌着千年的文脉和诗意,每一块青石间镌刻着道家的清幽和文人的风骨,云雾缭绕中,仿佛能听见唐宋诗人醉吟的残句。
仙都相传曾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升天得道的地方,而今丹鼎的炉火早已熄灭,但却留下“人间仙境”一方烙印,使文明的对话长长久久的在此赓续,就连那好溪水里流觞的都是《山海经》里上古的神话故事。
近朱者赤,近仙者神。我们携程南湖店康养旅行团一行数十人,在缙云仙都康养的日子里,人在画中游,仙在心中现,个个恍如当了一回快乐无比的活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