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稻儿粑粑
□ 韦东宁
每年的农历四月,勤俭的家乡人会做一道美食——芽稻儿粑粑。此时,春燕啄新泥,石榴花开红,豌豆、蚕豆翠绿养眼,万物生长季节,一切欣欣向荣。“春雨园林布谷声,声声不住劝春耕”,广袤的田野上,春耕大幕拉开,芽稻儿粑粑伴着春耕而来。
芽稻儿粑粑,顾名思义,是用芽稻做的粑粑。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乡村四月闲人少,作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的到来,仿佛在提醒农家,“谷得雨而生也”,春耕生产进入关键时期,是春播春种的最佳时节。
“秧好稻好,秧好半年稻”,一句家乡农谚道出了“稻好”的关键一招,育秧是春耕的重头戏。以前,农家浸泡稻种、培育秧苗,总会剩下一些芽稻,大家舍不得抛弃,于是产生了芽稻粑粑。而在家乡的传说故事里,芽稻粑粑还与一名长工有关。相传,不知是哪朝哪代,有个财主雇用了一个名叫谢来福的长工。有一年春天,财主想栽早籼稻,叮嘱谢来福浸稻种。来福将稻种浸好,挖好土窖,等待稻种发芽。过了数日,在准备撒稻种育秧时,却发现土窖里大部分稻种的芽头烧坏了,可能是温度高了的原因。财主得知后气急败坏,把坏芽稻全部给来福抵了几个月的工钱。来福无奈,背着芽稻回家,心想自己辛辛苦苦培育的芽稻,总不能扔掉吧,还是填饱肚子要紧。他把芽稻晾晒磨成粉,做成了粑粑,没想到酥脆可口,连左邻右舍也纷纷点赞。后来,来福灵机一动,把芽稻粑粑拿出去卖,竟然生意红火。来福干脆不做长工,做起了小本生意,家乡的老街上从此多了一道特色时令小吃——芽稻粑粑。
稻种是水稻的命根子,也是农家的宝贝疙瘩。每年秋收,农家都会挑选穗粒饱满的稻谷留作种子,并精心保存,即使在缺衣少食的年代,也不会轻易打它的主意。但有的人家或为生活所迫,吃完稻谷吃稻种,真是“一饱不留稻种”,家乡的这句俗语就是笑话这种人,意为只顾眼前,不管后路,来年春耕只好四处讨要稻种了。争粮胜如争黄金,万物都在土中生。农家深知稻种的珍贵,家乡的山歌里也如此唱道:“杏花开来菜花黄,催动世上种田郎,谷雨种子下了水,一粒下土万担粮。”
如今,育秧机械化、智能化,精准把控播种的质与量,农田向种粮大户集中,曾经每家每户都有的芽稻消失了。但在布谷声中,老一辈人还会想起做芽稻粑粑,那是不曾忘却的美食记忆。把稻谷下水浸泡,两三天后取出,再静置两三天,稻子长出白色的根和芽,这就是芽稻,但要吃上芽稻粑粑,还需耐心。
俗话说“粑粑好吃磨难推”,有了芽稻,该石磨一显身手了。碾磨芽稻最少需要两人合作,一人推磨,一人往石磨眼里填料,慢工细活,急不得。流传在家乡的一首童谣:“千家磨,拉家磨,拉个粑粑钵头大,拉个把爷爷,拉个把奶奶,拉个把爹爹,拉个把母妈(母亲),一人吃一个,全家笑哈哈”,让乡土美味散发情趣,大人小孩都充满期待。
芽稻碾磨成粉后,用筛子筛掉粗壳,然后加水调匀,和成粉团,搓成一个个圆饼,接着包上馅料,上热锅烘焙,历经十多道工序,色泽金黄、绵甜酥香的芽稻粑粑就这样做成了。
物资匮乏年代,芽稻粑粑是农家勤俭节约过日子的体现,这岁月深处的美食,传承着亲情、乡情,这是长长久久的幸福滋味,温馨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