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是王维为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题写的组诗之一。共五首,统一名为“皇甫岳云溪杂题”。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鸟鸣涧》侧重于表现春山夜间的静谧幽美和诗人内心的宁静闲适。
“人闲桂花落”是说因为内心的宁静而察觉到“桂花落”的情形。诗人本意不在表现“桂花落”这一事实,而是借用诗人发现了“桂花落”这一事实,表现诗人那时独有的“清闲”与“宁静”。人只有在没有任何身外杂事的影响,内心又一片祥和宁静的情形下,才会注意到身边那些细微的存在,并能够感受到其美好。
这个“落”是指花开,而不是飘落、凋落的意思。比如杜甫的“落花时节又逢君”,就是在百花盛开的春天,又遇到了好友李龟年。“落”的这个语义是从其“开始”义引申出来的。《诗经•周颂•访落》“访予落止,率时昭考”当中的“落”,《毛传》注说:“落,始也。”就诗歌所展示的情境看,在“月出惊山鸟”之前,诗人所以能够察觉到“桂花”的存在,一定是因为桂花随风散发出来的香气,从而判断出“桂花开始发花”了。而绝对不可能是因为桂花凋落的声响,更不可能是因为桂花飘落的样态。那时的春山里,除了一片寂静就是一片黑暗,除了嗅觉而外,凭听觉或视觉无法感知到桂花的存在。
“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这几乎成了所有赏析这首诗的成文统一的说辞。显然是不知“落”可训作“始”而带来的误解。
“夜静春山空”并非因为“夜静”春山才“空”,而是“人闲”加“夜静”才领略到春山空寂虚无的无声天籁。宁静的夜晚,空寂的春山,与诗人宁静的内心世界,共同构建了一个物我和谐共振的无尚妙境。清人黄叔灿评此两句说:“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唐诗笺注》)
“月出”是让山鸟受惊的客观原因。月亮未曾出来之前,整个春山一片黑暗,群鸟栖息,皆已安眠。当月亮越过东山,升上天空,把银辉洒向大地的时候,幽深黑暗的山林一下明亮了起来,让鸟儿误以为天光大亮,于是有了相应的反应——或鸣或飞……
诗人借用“月出惊山鸟”这个意象,不仅营造了春山夜晚的静谧氛围,还暗示了那一段时间春山的光线由黑暗到朦胧,由朦胧到明亮的变化过程,这正是古诗常有的“在有形的呈现中暗示字面上未曾呈现之情景”的手法……这除了展示了春山夜晚景色变化的层次性之外,还暗示我们诗人在这美好静谧的春山里逗留的时间之长,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山夜晚之美景的喜爱之情。
“时鸣春涧中”则是山鸟被惊动的反应或表现。山鸟只是对月亮升上东山之后的一时误认,这样的鸟儿只是偶尔发出几声鸣叫,很快就会又深睡过去,整个春山也就会又归于沉寂。而不会像天光放亮之后,次第醒来而渐趋繁喧的晨鸟,叽叽喳喳,没完没了。山深夜静,惊鸟时鸣,春涧会不会犹如一个大的共鸣器,因为惊鸟的鸣叫而生回响呢?月出惊鸟,鸟鸣涧应,清风徐来,桂香四溢,月色如水,春山蓊郁,人在其中,优游从容。这种境界用清人徐增的话说“纯是化工,非人为可及也”(《而庵说唐诗》)。
尽管诗人这里选用了一个“惊”字,状写山鸟对月亮升高之时的反应,但这里的“山鸟”绝对不是曹操笔下那种“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鸟,而应该是类似于辛弃疾笔下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鸟。
如果说“月出惊山鸟”引带了春山由暗而明的光线变化,那“时鸣春涧中”则引带了春山由宁静到有声响,继而又归于宁静的声响变化。
这首诗与其说是诗人对春山夜景的描绘,不如说是诗人对自己春山夜景感受的书写。作为一个真正“闲”且“静”的诗人,他全身心地沉浸在这清爽明净的夜色里春山中,他什么也不用想,也什么都不会想,只是充分地享受着这份红尘俗世中难得的宁静和空寂。
这首诗欣赏到此,本也就该结束了,不过假如我们联系诗题“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而联想到这是王维为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题写诗时,你会不会感到这首诗,也隐含有几分对友人居处环境的羡慕或恭维的意思呢?假如有,那这恭维又该是何等的高妙呀!说有又无,说无又有,了不经意,全无痕迹,自然而然。因此我们说往浅处看,这首诗是写春山之静美;往深处看,是写诗人自己的闲情。若往更深处求,说这首诗也含有对友人居所的恭维,以及对友人之人品的赞美,恐怕也不算很牵强。
至于诗人所营造出来的春山夜晚的美妙境界,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感受,所谓“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明人胡应麟《诗薮》),则又是另外一层美好“意趣”的存在。正因为此,才会让如此简单的短诗,一代代感染者不同的读者,让人们深爱不已。
从整首诗的结构来看,这首的前两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是主体,后两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辅句。也就是说后两句是对“夜静春山空”的申足。而在前两句中,“人闲”又是主体,唯有“人闲”,才能充分领略桂花飘香、夜色沈静、春山空寂所带来的特有美感与奇妙意趣。佛家说“相由心生”,从理趣这个角度看,这首诗所展示出来的一切纯净美妙的境界,与其说是大自然所固有的,不如说是诗人宁静如水的心镜映射出来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慢慢走啊,欣赏!王维则以身示法,告诉我们:闲下来啊,感受!
(2025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