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柏华|《登鹳雀楼》与《夜宿山寺》对比阅读
2025-04-09 16:5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陈柏华  
1
听新闻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夜宿山寺

  李 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王之涣《登鹳雀楼》人们耳熟能详,其核心在以夸饰的笔法写鹳雀楼之“高”,然全诗无一字直言“鹳雀楼”之高。起首采用西眺东望的叙事视角,描写登上鹳雀楼的所见,读者一下子就被“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阔大境界和动静相生、色彩相衬的描写所吸引。西至山隅,东达海滨,所见“远”,登必“高”。至此也就辞穷,而难以复加。然诗人避实就虚,别开生面。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议论,承接上文,收束全篇。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尤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既起了点题作用,也暗示了这是一首登楼诗。

  同时还让读者感觉到诗人前两句所见,尚不是身在鹳雀楼的最高层,鹳雀楼还有可以继续上行的空间——至于“鹳雀楼”究竟有几层,有多高,则无关紧要——如此不言鹳雀楼之高,而其高自见。

  构思高妙,措辞精当,寥寥数语,不仅状写出了鹳雀楼楼势之高,更创造出一个咏鹳雀楼却又不限于鹳雀楼的艺术境界。令人心胸大开的艺术形象,与发人深省的哲理意味,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以致于让很多读者诵读这首诗的时候,常常会忘却诗人所咏的对象——“鹳雀楼”——这一主体,而把注意力不知不觉地都投放在对实写境界的感受和对其虚写之哲理的感悟上。这首诗不仅给人“登高才能望远”的启发,还蕴含了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意味,因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常常被后人移用于作为对自己或对他人的勉励之辞。

  就命题立意看,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言浅意深,余味无尽。“不明说‘高’字,已自极高。”(明人李攀龙《唐诗选》),可以说是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一古诗创作理念的最佳实践。

  另外就其艺术形式看,这首诗前后两联,均用对仗。前两句为“正对”,后两句为“流水对”,句式极为工整,却又显得非常自然,丝毫没有呆板滞涩之感。“两对工整,却又流动,五言绝,允推此为第一首。”(清人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此或妙手偶得,或得神赞鬼佑。明人袁宏道在其《唐诗训解》中称其“结语天成,非可意撰”。让这首吟咏“鹳雀楼”的短诗,得以独步千古,经久不衰。

  再看《夜宿山寺》。据说这首诗是李白在湖北省黄梅县,夜宿黄梅县蔡山峰顶山的江心寺时所作。毋庸置疑,诗人采用颇富夸张意味的想象,极力突出山巅寺庙楼观之“高”。开篇即以一个“危楼”二字凸显此楼的主要特点,继以“高百尺”补足。这一句直接状其“高”的实写完成之后,诗人便转入虚写,以“手可摘星辰”的想象从侧面彰显其楼之“高”。接着借助夜色,进一步展开其想象,天庭有神人,诗人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打搅了天庭神人的休息。在实写无法为继的时候,则以虚写补足,想象不可谓不大胆,夸张夜不可谓不巧妙。但不管诗人如何身在人间,心思天庭,读者的思绪却并没有真的能够随着诗人的思路而进入玄妙奇幻的天界,而只是也且只能始终围绕着人间实体的“这一座”楼观在转。

  李白的《夜宿山寺》“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不能说写得不好。但倘若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比较着阅读,就明显可以感到王诗不仅构思精巧大气,境界阔大,且余味无穷。李诗虽然也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避免了通篇直言其“高”的平铺直叙,但所能展现出来的境界与寄意,还是不如王诗之深远。不仅如此,细细品来,李白这首诗似乎还带有几分稚气。因此就有人认:“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李白诗歌《夜宿山寺》的内容,应为李白少年诗作《上楼诗》的内容。”(百度百科),笔者虽没有任何考据的实证,但就这首诗的内容推测,觉得这一说法不无道理。

  说李白这首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尚可以接受。而说其“表达了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百度百科),则不免有过度解读之嫌。至于称其“句律峥嵘,超越千古”(宋代刘宰《书明秀轩米元晖诗后》),则纯粹是虚美过誉之辞,李白这首诗还真的承当不起。

  (2025年4月5日于宽居堂)

标签:鹳雀楼;李白;诗人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