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娟|感谢遇见——写在汪曾祺诞辰105周年之际
2025-02-13 09:5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段春娟  
1
听新闻

  很荣幸、也很开心,在汪曾祺先生105周年诞辰之际,来到他的故乡高邮。

  这是我第三次来高邮。第一次是在2006年的冬天,为编书查资料而来,受到南京陆建华和高邮陈其昌两位先生的热情帮助。第二次是在2007年5月16日,汪曾祺先生去世十周年座谈会,我和张秋红主任一起编的书《你好,汪曾祺》在这个座谈会上举行首发式,也来到高邮。第二次去高邮,留下一本有趣的签名本,上面有邵燕祥、张守仁、潘凯雄、王干、苏北等很多人的题签,最有意思的是有人在右下角画了一个圆圈,这个圈到底是谁画的?至今仍然是个谜,后来我写过一篇小文《珍贵而有趣的签名本》,刊发在《光明日报》上。然后就是这一次。这中间隔了18年!时间过得好快啊!

  每一次来,我都感受到高邮的热情,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高邮出了个汪曾祺,高邮也出了个汪迷部落,是赵德清主席在市人防办任职时创建的,他以此为平台,推广宣传汪曾祺,一次次推动汪迷热潮。在我看来,这真是有趣的文化现象。天底下还有“张迷”“红迷”等,但可能都还没形成这样一个遍布大江南北的“部落”。

  我也时常感叹,天下汪迷真多!也喜欢私下把汪迷分类,用两分法,比如:见过汪老的,没见过汪老的;高邮籍、非高邮籍;学院派、民间派,等等。我呢,在资料搜求、理论观点上没啥创获,也没大的课题立项等等,所以充其量只能算是民间派,属业余爱好。

  我只是读,然后随感性的记一记。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12卷本《汪曾祺全集》,我曾暗下决心,把它从头至尾认真读一遍,然后再来高邮,好好走走,看看。但是很遗憾,至今没能全读完。这也是18年来,高邮虽建起了高大上的汪曾祺纪念馆,通了高铁,从济南到高邮也很方便,但我一直没来的原因。但是通过汪迷部落,我一直在关注高邮,关注这里相关的文事活动……若把高邮说成精神故乡,也并不过分。

  汪曾祺热很有意思,值得探究一番。

  肯定有人为因素,比如地方政府的助力加持,比如以赵主席为首的汪迷部落的持续不断的加油推动。

  也有时代因素,时代的审美趣味已发生改变,那些真正的、具有永恒性、永不过时的美为人们所崇尚。汪文就具备这种特质。

  第三,文学自身因素,这也是主因。汪曾祺笔下那一幅幅动人的风情画,是渐行渐远的美好,是人类再也回不去的童年,这既让人惆怅美的流逝,又不断唤起人们对美的渴望和无限向往。汪先生的文字有股神奇的魔力,总会惹起田园般的“美的乡愁”,吸引人不断去阅读,去走进,来一番心灵的抚慰。美是有疗愈作用的。

  第四,汪曾祺的博雅气质为我们当下所稀缺。正因为稀缺,所以更加令人向往,更加去迷恋他、追随他。即所谓缺什么想什么。汪先生映照出当下人们在精神层面、传统文化根底等方面的营养不良和苍白。

  汪曾祺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他是家庭、时代、个人遭际的杂糅发酵而酿成的一坛老酒,历久弥香。文学史上有他在,是我们后人的福分。

  对于汪文,我从不抱着研究的态度,只是去读,去欣赏,重在感受,无形间也受到他的影响。汪先生在谈到文学的功能时,曾说:“……好像一场小小的春雨似的,我说我的作品对人的灵魂起一点滋润的作用。”我就被他滋润到了。汪先生留下的文字密码、情感密码,我读得懂,也能接上茬,喜欢并且热爱。

  我也读出了他老人家的古道热肠和苦口婆心(他的老师沈从文也苦口婆心,这一点师徒二人有异曲同工之处)。真的是苦口婆心——不知道在座的诸位有没有同感,这里就不具体展开了。这也是我的一个强烈感受,容以后慢慢再去充实例子。

  这么多年来,汪先生的文字已成为我的人生修养书和美学课,他提升了我的审美意识,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甚至也给我指出了努力的方向。有这样的引路人,是多么幸运!感谢汪曾祺先生!感谢所有的遇见。

标签:汪迷;部落;先生
责编: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