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四家吕凤子、陈之佛、刘海粟、傅抱石艺术风格特征刍议
2024-06-28 15:3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赵启斌  
1
听新闻

  吕凤子、陈之佛、刘海粟、傅抱石是中国二十世纪中国画的一代宗师,是在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全方位的交融、冲突过程中,在绘画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文化巨子。他们在取法创作的过程中,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风貌,反映在艺术渊源、艺术风格、绘画思想及其理论体系上,在中国现代绘画史有着突出的成就和历史地位。

  吕凤子、陈之佛、刘海粟、傅抱石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西方文化艺术,采取肯定的态度。在深入传统的基础上整和中西文化,吸收对中国画有益的因素,有着共通的艺术渊源。他们十分注意西方的素描造型能力的接受,将西方坚实的造型能力运用到中国画的创作上来,为他们的自如创作提供了利器,以写实的基础进行中国画的写意性构建,为中国画的发展开出新局面。刘海粟、傅抱石二人,一个对西方的油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一个对于水彩画有所留恋。刘海粟将西方印象派、后印象派以及现代派的绘画观念引入到中国画面中来,同时加入石涛的艺术风神,大匠运笔,确乎非同凡响。傅抱石对石涛的绘画更是有着无限的崇敬,并吸收日本画的某些因素和西洋绘画的水彩画表现方法,创造性地使用到中国画创作上来。中西兼重,四者有一致的取法方向,这是他们艺术发生发展的整体文化渊源。但他们由于各自的出身经历、性格和学术气质的不尽相同,却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渊源和各自鲜明的风格特点。

  一、吕凤子的艺术渊源及其风格特点

  吕凤子在四家中出生最早,十五岁便中了秀才,二十二岁(一九零七年)又考入南京两江师范学堂。爱好诗、词、书、画、拳术,具备非常全面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西学修养。吕凤子虽然没有远赴海外留学,但由于学监李瑞清倡导科学、国学、美术,重视美术课的设置,开图画手工科,教授山水、花卉、平面图学、立体几何画、透视画、图法几何等,并聘用日本学者教授素描、水彩、油画,这就使吕凤子在国内仍然受到了良好的系统的西学教育,中西兼顾,获得了全面的、深厚的绘画学养。李瑞清本人是一位著名的金石学家,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吕凤子在书法上显然受到乃师的影响。他终生喜欢石门颂、张迁碑,上追秦篆汉隶,在钟鼎汉隶上下了极大的工夫,并与行、草书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凤体书”,以草篆称名于世。书法上的深厚学养为他的“笔力主情说”打下了雄厚的根基。在南京学习期间,他又对佛学理论产生了兴趣,同时广泛阅读西方哲学、心理学、美学名著,为他的中国画创作作了坚实的铺垫。

  吕凤子的中国画题材多样,但基本上是以线描写意人物为主,作品寓意深刻,含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和文化内涵。其中最有名的为罗汉画和仕女画。他的罗汉画风格高古神奇,气象雍容浑穆、庄严高旷,用笔遒劲流畅,凝练生动、新颖奇崛,笔力雄健;仕女画则温韵闲雅,清空飘逸,画格清丽俊秀。吕凤子一九一八年后便专攻中国画,以后由于受到石恪、梁楷、张二水和汉代画像石的影响,画风发生进一步的变化,画中高简的勾划和水墨流漾的线条,与明清以来的人物画面貌有了很大的不同。由于他的画风变化太过于剧烈,并不为当时人所接受,但当他以高古游丝描所作的《割席图》在一九三二年发表以后,其用线之高古,使人叹服他线描上的深厚工夫,因而其独特的绘画面貌才逐渐被人们所理解。草篆体的融入,豪肆与精工婉约的结合,写意写实的会通,使吕凤子的作品既凝重酣肆而又苍劲朴茂,流畅飘逸中有着古雅清丽的风神。人物画衣褶线多为剑脊线,山石则以汉隶的笔法为之,古拙飘逸,二者兼而有之。笔法明显受有秦篆、汉隶和黄庭坚、赵孟頫的影响。寓巧于拙,于涩中求秀,拙中求逸,拙而不板,秀而不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他利用笔墨的刚柔、粗细、蘩简、燥湿、浓淡、明暗变化,在表情达意的基础上追求形式结构的趣味美感,线条外柔内劲,既朴实厚重、沉着蕴藉,又笔致飘逸,风姿妩媚。确实达到相当的水平。

  此次展出吕凤子的作品,颇具代表性,基本囊括了他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如《庐山云》、《匡庐女儿城》、《千古意》、《志感辟山》、《春归何处》、《一枝折得》、《如此人间》、《众罗汉像》、《清奇古怪》、《华山松》等,都是吕凤子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一九三一年吕凤子的《庐山云》在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荣获中国画一等奖,这一事件对于当时中国画的影响非常强烈,标志着现代中国画开始走向世界舞台,吕凤子也开始广为世人所知。虽然吕凤子在山水花鸟画上有着深厚的造诣,而突出的成就则是他的人物画。《志感辟山》、《春归何处》、《一枝折得》、《众罗汉像》等都是他感时而作的作品。在仕女画中,如《春归何处》、《一枝折得》,均是借助古代诗词的意境来表达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其中《春归何处》是写辛弃疾的《祝英台近·晚春》词意,表达作者对时政的看法和感受,辛词全文如下: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将春愁带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以此词意境作画,作者画了不少的作品,如《断肠点点飞红》、《春归何处》等等,或用线流畅优美,或用线艰涩凝重,根据当时作者的心境不同,表达心意。此画用线郁结艰涩,对于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愁苦,作了深刻的揭露。他的仕女画既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又有独特的创造精神,因而极得人们的喜爱。至于成名的罗汉画,则更为人们所熟知了。

  二、刘海粟的艺术渊源及其风格特点

  刘海粟出生于常州,少年时期便受到恽寿平画风的熏染。十七岁来到到上海,又得遇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傅雷、徐志摩等人,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学养。在考察西欧日本的美术状况后,更是视野大开。他的书法学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黄庭坚、米芾、黄道周等人。由于康有为的影响,深入秦汉碑版,得力毛公鼎、散氏盘之功尤巨,书法气势雄朴,书法上的学养同样使他的中国画获得极深的助益。刘海粟主张中西融合,他对中国古代绘画名家下了相当大的工夫,张僧繇、董源、赵干、米芾、米友仁、黄公望、沈周、唐寅、董其昌、石涛的绘画风格,他都加以深入研习,并将心得融化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早期的作品点画工稳,表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底:

  汉魏绘事迭兴,有唐始盛,迨南唐董北苑乃集大成。而巨师、南宫、房山、子久、叔明、云林、仲圭、石田、瓣香、南宗,格法大备……唯石涛、石溪、八大以雄绝之姿,历眼延时艰,沈郁莫偶,托迹缁流。放情山水,以天地为寄旅,浑古今为一途,万化生身,宙宇在手,每一挥笔,奔赴腕下,此其所以神也。 (一九七九年自题一九三八年访石涛山水)

  方方壶写云山飘渺,有天趣,此景略似之。 (自题山水)

  对于方方壶、石涛、八大等创造性极强的画家,心仪不已,这一点同傅抱石、张大千有着共同的价值趋向:

  山水小景。意在八大石涛之间。

  石涛之创造精神,非他人所能及……笔锋锐利,随感情所至……此等精神,此等气概,确能冲决一切罗网,而戛戛独造焉。

  (《石涛与后期印象派》)

  参到野狐禅透出,忽然笔法胜清湘。(一九七七年题重彩荷花)

  同时对西方绘画大幅度地深入接触,塞尚、高更、梵高、马蒂斯、毕加索以及米开朗琪罗、丢勒、提香、伦勃朗的绘画艺术,他都加以研究,研究他们的绘画特点,又将油画的技法运用到中国画中来,时时见笔力,增加了中国画浑厚博大的精神气象,并将石涛和西方后期印象派塞尚联系起来:

  “他俩(石涛和塞尚)各自创造各人的世界,各人放射各人的光芒,不仅是艺术界的先觉者,分明是人类思想界的巨人。

  (石涛的艺术及其艺术论)

  从而完成了对泼彩的成功探索:

  我的泼彩黄山是在泼墨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泼墨,也就无所谓泼彩。我大胆涂抹,不是故意的,而是不知不觉地在中国画中运用了后期印象派色块线条的表现方法。我们现在画中国画也要有新的发展,“洋为中用”。

  (《诗书画漫谈》)

  “大红大绿,亦绮亦庄。神与腕合,古翥今翔。挥毫端之郁勃,接烟树之微茫。僧繇笑道,杨昇心降,是之谓海粟心狂。”(《江山如此多娇》)

  正是由于中西的融合贯通,形成了他中国画的基本格调,造就了既涵浑汪茫、浩荡磊落、乔矫苍劲而又恢弘壮阔、苍茫雄浑、劲拔奔放的阳刚大美的精神气象。作品中呈现的豪放奇肆、苍茫劲健而又醇厚朴茂、泼辣凝重的绘画风格以及用色大胆、概括,除深厚的传统功力外,无疑受到印象派、后印象派乃至野兽派(马蒂斯)等西方现代绘画的强烈影响。于泼墨之外又创泼彩法,对情感物象的表达是相当成功的,是我国传统大写意画风的持续进展。他又善于将书法用笔糅合到国画的创作中去,更善于把情感倾注于线条的顿挫、转折、疾徐和旋绞之中,使造型既有强烈的形式感,又具有感性深度和骨法力度,加之天性豪纵,雍容博大的气度便跃然纸上,形成了堂堂正正的雄大宗风。

  此次展出刘海粟的作品,既有早期的作品,如《溪亭闲话》、《真龙》、《枯木竹石》等,也有晚年的得意之作,如《泼墨葡萄》、《泼墨望仙台》、《红梅》、《泼墨黄山》、《清凉顶》、《写天都莲花峰》等等。早期的作品,虽然个人风格尚没有最终形成,但已经显现出巨大的才华,雄大浑厚的气质已经显现出来。晚年的作品,则倾向于写意,用笔用墨,大气浑雄,气势奔放。倘若说吕凤子的作品以精微见长,刘海粟的作品则完全以气势夺人取胜,不注重具体细节的刻画,而是抓住物象的整体特点,大胆概括,取得笔墨淋漓、气势惊人的效果。我们从他展出作品上的几则题跋上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胸襟气度:

  八十七岭人未老,三千里外蕉犹青。

  行迹画笔同珍重,此是南行第八程。(《题三千里外蕉犹青》)

  一枝画笔舞东风,点染梅花彻底红。

  更有新诗记今日,神州都在影霞中。 (《题红梅》)

  三、陈之佛的艺术渊源及其风格特点

  陈之佛是一位具有清醒理智与挚热情感的绘画宗师,画风偏重于理智分析和形式感的探求,当然也不乏优美情感的表述。这也许同他早年选择理工类学校和个人偏重于内向、雅洁的性情有关。而远赴日本留学图案,更加重了这一倾向。他才最终选择了符合个人性情的工笔花鸟画作为终生的艺术追求:

  大概是二十五年前的事情。在一个古画展览会里,我被宋、元、明、清各时代花鸟画大家的作品吸引住了,特别是一些双钩的工笔花鸟画,时刻盘旋脑际,久久不能忘怀,于是下定决心学习它。……致废寝望食。

  (《研习花鸟的一些体会》)

  一九三四年他正式以“雪翁”题款的工笔花鸟画参加中国美术协会第一次美展,开始了工笔花鸟画的生涯。陈树人一九四七年题陈之佛《竹菊图》:

  谁知现代有黄筌,粉本双构分外妍。

  艺术元凭人格重,似君儒雅更堪尊。

  认为陈之佛的工笔花鸟有将五代徐熙和黄筌画风合为一体的倾向,同时兼有宋院体和文人画写意的风神,傅抱石则说:

  觉得他的画有丰富的感情和紧劲的笔墨,于是浓郁的彩色反足构成甚为难得的画面。 (《读雪翁花鸟画》)

  对他画中的笔墨以及呈现出来的情感成分均给以高度的认可。

  陈之佛建国前的作品唯美情调的成分居多,多为淡泊宁静、冷落寂寞和典雅清逸、深致静穆意境的抒写,有着浓郁的文人画的精神气质。用笔均匀工细、滋润厚实,在笔墨中透出浓郁的精神气味。建国后的作品,由于心境舒畅和时代精神氛围的变化,画风辄开始出现进一步的变化,清新活泼、安详喜悦和谐乐观的时代气息洋溢在画面上,风格趋向清淡典雅、平和明净和清秀空灵,用笔更加注意工整凝重、简练细密。意境清新优美,已经是非常典型的现代意义上的工笔花鸟画风貌了。

  陈之佛的作品典雅清新,这一特征几乎融贯在他一生的创作之中,虽然有着早、中、晚三各时期的不同变化,从此次展览也完全可以感受到这种风格气息。既有五代、宋代花鸟的风神基调的继承,也有明清写意花鸟画的融会,也吸收了埃及、波斯、日本等国家美术的营养,又有着不同于传统的文化情调。从此次展出的《梅梢三雀》傅抱石的一则题跋,可以看到作者创作时面临的困境,以及作者取材造境的不易:

  花鸟至今日,纷纷多蹊径。

  漫狂称八大,刻画许云溪。

  雪翁逞遐想,落笔世所稀。

  既擅后蜀意,复具南唐奇。

  展此杲华图,白赭两相施。

  疏斜含余均,方弗烟霞姿。

  能使笔头憨,又使笔头痴。

  雪个已矣瓯香死,三百季来或在兹。

  早在一九四一年,傅抱石对于陈之佛的作品就已经给以高度的评价,认为是继承了五代黄筌、徐熙等人的优良传统,是继八大山人、恽寿平以来最有创造性的花鸟画家。陈之佛确实是将宫廷院体工笔花鸟画的优秀传统与文人花鸟画的写意精神结合得相当完美的一位工笔花鸟画家,他的创作具有相当的文化启示意义。江苏二十世纪后期工笔花鸟画的发展,无疑受到了陈之佛的强烈影响。此次展览共展出院藏陈之佛的二十件作品,囊括了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梅花睡鸟》、《鹰视小鸟》、《蕉阴双鹅》、《月波雁影》、古梅白鹰》、《荷塘双鹭》、《双树栖鸟》、《樱花双栖》、《松龄鹤寿》、《花丛群鸽》、《梅鹤迎春》等,比较全面地展现出陈之佛花鸟画的整体风貌。

  四、傅抱石的艺术渊源及其风格特点

  傅抱石出生在江西,早年作品深受明清文人画的影响,风格奇峭,注重线条的穿插和笔墨意境,尚不具备自己的面目。对篆刻和美术史始终不变的浓厚兴趣,他本人赴日留学所学的是东方美术史,这都使他有深厚的史识定位和书法根基,加深了他的历史意识和对现实的灵敏感受,视野开阔,对中国画的现状也就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为今后艺术灵感的勃发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他将传统技法加以变革使用,在明清重笔法的基础上,将渲染之法的传统重新纳入画法中来,不惜多层次用墨渲染,气势淋漓,表达出了若云若雾、若阴若晴的大自然情态和纵恣苍莽的精神气象。他又极擅长用水,一幅之上,或泼、或染、或渲、或直接将水向上倾泻,然后小心收拾,得水之魂,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有意识渗入西洋画的水彩技法,吸收日本画风的某些表现方法,变革中国传统山水画。西洋水彩画的某些技法与中国画技法有些接近,且更为细腻、丰富,将水彩画法纳入中国画中来,拓宽了中国画表现的题材。傅抱石的变法,是大写意山水继大写意人物、大写意花鸟之后大写意画风的继续向前推进。

  他的作品,多以线、点、团、块表现大自然的物象,将笔墨幻化为大自然的山石云烟。以哲、史法眼,探索宇宙感,表现大自然的生命律动,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面貌的绘画风格。画面壮阔雄远,浑莽激越,气势磅礴,呈现出震撼人心的雄大力量。同时由于浓郁的文人气息,使他的作品于透明沉着中显现出潇洒灵秀的风神。幽邃清澈、恢宏灵秀,确乎是粗服乱头,不掩秀丽之色。

  傅抱石由于历史的原因,作品价格在拍卖市场上一直占据险要的位置,因而不时有一些赝作出现。我院从近四百件精品中选出二十件珍品参与此次展出,这对于观众直接体会作者的艺术境界,领略其动人的艺术激情,同时对于社会上流行的所谓傅抱石的作品鉴别,均提供了非常便利的观摩条件。如《仿石涛山水》、《巴山夜雨》、《万竿烟雨》、《潇潇暮雨》、《人人送酒不曾沽》、《山鬼》、《布拉格宫》、《龙盘虎踞今胜昔》、《观瀑图》、《天池瀑布》、《李太白像》等,都是傅抱石极具影响的代表性作品。它们或者是根据文学题材、历史人物题材所作的创作,或者是作者亲身的体验感受,或者是来自于灵感的爆发,无不具有深美的意境。尤其大多是巨轴大幅,更增添了作品逼人的气势,水墨淋漓,气势磅礴,给人深刻的美的享受。

  吕凤子以人物画著称于世,陈之佛以工笔花鸟擅长,刘海粟以泼墨泼彩辉耀今古,傅抱石以其用水用墨自创新意,在二十世纪的中国,都将各自的艺术发挥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将四家的艺术以专题的形式集中在一起进行展出,在江苏的历次大型绘画展览上如此展览四家的作品亦是第一次,这对于整体性认识足以代表江苏二十世纪艺术发展顶峰的四位艺术家作品的风格和艺术价值,比较各自的艺术特点,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二十世纪的中国画艺术,无疑具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标签:中国画;傅抱石;石涛与后期印象派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