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儒|说凤阳 道凤阳
2024-05-09 07:5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李尚儒  
1
听新闻

  凤阳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是八仙之一的蓝采和的成仙之地,是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之地,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这里有举世闻名的明中都皇城和明皇陵,更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多年来,我一直渴望能到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历史名城——凤阳走一走,看一看。三月下旬,终于有幸随“知名作家下基层,行走江淮分水岭”采风团,来到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凤阳观光游览。

  凤阳虽小,却有一座曾经的皇家寺庙——龙兴寺。1328年,一个叫朱重八的穷苦人家孩子呱呱坠地,那时凤阳还叫“濠州”。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境内连发大灾大疫,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朱家也未能幸免。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父亲朱五四、大哥朱重五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15岁的朱重八和二哥朱重六安葬了父母,为了活命,不得不分头离家逃难。走投无路的朱重八,到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这是间破得连门都没有的小庙,没过多久庙里的粮食就吃完了,住持只得打发大家外出化缘。若非皇寺的收容,也许朱重八早已饿死。中国和尚历来讲究自力更生,极少化缘,所谓的“化缘”其实就是变相乞讨。朱重八随着逃荒的队伍,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直到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才又回到皇觉寺。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皇觉寺最终毁于兵火。朱重八弃僧从戎以后,“继为王,终为帝”,摇身一变,成为了“朱元璋”——诛(朱)灭元朝之璋。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下令将其重建并赐名“大龙兴寺”,朱元璋亲撰《龙兴寺碑》文,设僧录官住持,颁赐龙兴寺印。以纪念他出家的那段日子。这间昔日残破不堪的小庙刹那间身价倍增,一跃成为皇家寺院,共有殿堂僧舍380多间,占地面积上千亩。经历600年风雨的龙兴寺,现有面积只有明初时的二十分之一,如今,龙兴寺已成为安徽乃至江淮一带重要的佛教寺庙。

  龙兴寺,是我们此行采风的第一站。进入南大门,但见四柱三间牌坊,牌坊红柱坊头以紫金为底色,正面书“龙兴古刹”,背面书“太祖遗风”。大门两边立着石狮。牌坊后至山门前有一段石板山道,山门无山门殿,山门前立着蟠龙华表,两侧黄色山墙,左墙面书“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右墙面书“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山门为砖筑圆形拱券,上覆盖小瓦,砖博脊,饰几何图案,三楼庑殿顶,砖出檐,五斗拱。正面阴文楷书“龙兴古刹”,两侧有联利乐有情、庄严国土。

  进入寺内,从山门到天王殿要走很长一段路,两侧种满了银杏,料想秋天风景应该不错。我们边走边看,龙兴寺里香火旺盛,听到了龙兴寺里木鱼经声,嗅到了檀香飘逸的香味,还伴随着那浅浅的烟雾,忽然眼前一亮,龙兴寺居然是深藏不露,那么深奥,里面城府太深。在佛寺内天王殿里的四大天王都是站像,而龙兴寺里的四大天王则是坐像的。随行的作协主席宫开理向我们介绍一个民间的传说:朱元璋入皇觉寺当了和尚,他从最低等的勤杂工做起,每天挑水、打柴、扫佛堂,在扫天王殿时,由于四大天王顶天立地站着,腿像柱子,扫地不方便,他就一边扫一边喊,脚抬起来,由于是金口玉言,四大天王居然把脚跷了起来,说着坐下,便又坐了下来。而后,天下建寺院便纷纷效仿,天王殿里的四大天王也由站而坐了。

  钟亭在院落的中央,六角飞檐,黑灰的砖墙,青灰的瓦顶。亭内悬挂的铜钟,重约四吨,铸于洪武十六年,钟身斑驳的绿如同褪不去的老年斑,透着迟暮。铜钟撞击声可传数里,是凤阳八景之一,名曰龙兴晚钟。亭前岑寂,仿佛能听到大明朝的钟声、古诗文里的钟声。

  财神殿再向右为地藏殿,正中供奉地藏王菩萨,两侧有十殿阎王,另有牛头马面守门。地藏殿外正对七层宝塔,名七佛宝塔,因每层都有观景平台,可登高远望。太祖殿外立着一通石碑,上书“第一山”,写的是龙兴寺后的日精峰。笔法虽显稚拙,倒也气势流畅,原碑是朱元璋御笔,明末毁于战火,现存的是清人仿作。

  与别的寺庙不同,龙兴寺里专门有一座明太祖殿,供奉朱元璋神像,殿内的塑像就是按照画像制作的,朱元璋背后有徐达和汤和站立。我站在台阶上抬头仰视,台阶尽头为一二层建筑,一楼匾题玉佛殿,二楼题藏经阁,玉佛殿内供奉白瓷玉佛一尊,后有楼梯通向二楼藏经阁。进入玉佛殿后,五百罗汉堂,千手观音,滴水观音,个个栩栩如生,金光闪闪、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各式金身罗汉坐满堂内四面,或为严谨,每尊罗汉上还贴有纸条标以顺序,此情此景只能说实在是太耀眼夺目了。正所谓:五百罗汉降吉祥,万千众生保平安。

  明中都皇城,位于凤阳县城西北凤凰山之南。这里三山相连,向阳高亢,淮水萦回。面积超过了北京紫禁城,它是北京故宫的范本与源头,甚至可以说是“祖父辈”一般的存在。洪武二年八月,天下初定,朱元璋召集诸老臣,议论建都之地,备选地有长安、洛阳、汴梁、北平等显赫名城。最终他一言拍板:“临濠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为中都,何如?”朝臣多是淮西人,都愿衣锦还乡,“皆称善。”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诏以临濠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又因中都宫阙建在凤凰山之阳,故改作“凤阳”。朱元璋帝业已成后,决定在故乡建立都城,这宏伟之城应该说是平地而起,是听信了风水大师的建议还是究竟草根出身,没有从骨子里摆脱“农民意识”?这是个永远值得研究的历史课题吧。

  明中都城遗址,是我们此行采风的第二站。次日上午大巴停于明中都城遗址停车场,走进明中都城遗址展示大厅,墙上四周图文形式陈列着明中都以及明朝历史等内容,厅内一个大玻璃柜子中陈列着明中都的复原模型展示图,让游客熟悉了解明中都,讲解员一一讲解这段明朝历史:明中都始建于洪武二年,由明朝开国第一文臣李善长主持全部工程的营建工作,当时为营建中都,调动了全国物资,所用木材不仅向全国征调,还大量从附属国进口。建筑墙体先用汉白玉须弥座或条石作基础,上面再垒砌大城砖。而砌筑时则以石灰、桐油加糯米汁作浆,关键部位甚至用生铁熔灌。建设期间,曾征调工匠、民夫、罪囚、移民、军队共150余万人,凤阳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然而如此兴师动众的工程竟然在洪武八年(1375年)中都城快要完工,朱元璋却在第二次亲临中都返回南京的当天,突然下诏停止役作。官方理由是“至是以劳费罢之”,通俗地说,就是花费太大不造了。这显然是一件挺打脸的事,史家自不便秉笔直书,于是就留下了一段千古之谜,如今无论怎么分析,说得再有理有据,终也只能流于推测,无法得到朱元璋本人的肯定。不过朱元璋虽最终没能实现定都家乡的宏愿,但由于中都留守司与凤阳府的存在,这里仍成此后数百年的区域政治中心,亦可以说是历史中最高光的时刻。至明末,农民起义军攻陷中都凤阳,中都城内外大量建筑被焚毁,还有清前期的缩建、“破四旧”的洗礼,明中都如今仅剩下了残垣断壁。

  走出中都城遗址展示大厅,我们随导游行走在中都城遗址公园的一条景观大道上,宽敞水泥道路两边种植着风景树,出人意料的是,路的一侧有个园中园,现在种植了大片的玫瑰、牡丹、月季、芍药、马鞭草、荷花,还有像樱花、海棠等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在暖阳微风中摇曳,整个园区都是一片花海,非常漂亮。想不到园区管理部门能把明中都遗址园中园建设和管理的这么好。走过这片花园,迎面是三孔悬空式卷顶拱门,城砖青黑,苍苔累累。站在高大的门洞内,轻轻说一句话,就有一阵阵回音,好像在提示着皇城正门曾经的威严,600多年风雨沧桑,皇家宫殿当年的气势似乎还在顽强地喘息。

  沿着当年的马道,走上旧城墙,眼前顿时开阔起来。视线从西北掠向东南,凤凰山、万岁山、日精峰、月华山一脉相连,虽然当年的万间城阙都成了土,但仍可想见“枕山筑城”“席山见殿”的皇城气势。在城墙上漫步,可以俯瞰整座城市的风貌,欣赏古建筑群的美丽,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历史氛围中。墙内大片土地上,旷野无人,当年名为“金水”的皇家禁河里,芦苇摇曳,昔日的皇家禁地变成了农田或农家菜畦。据导游介绍,几年前,城墙内还都是居民,猪圈、草垛、农舍就建在宫城地基之上。近年来,当地政府花了很大气力,搬迁了近万户居民,改建成明中都遗址公园,不久将会清晰地展示在游人面前,但时空的错落不在,怀古的诗意也将一去不返。进而,我又想到历代王朝从兴盛到衰败,一如万物的生死规律,凤阳也逃脱不了这样起落。

  当我们随导游来到皇城西华门城墙之下时,立刻被眼前高大巍峨的城墙所震撼。明中都古城遗址上的皇城午门、西华门,还有西墙和南墙西段近1100米长坚固的城墙,依然能够感受到昔日的宏伟气势。据导游介绍,建造皇城所用的城砖,质地细密,规格整齐,烧造考究。一般宽20厘米,长40厘米,厚11厘米左右,重约20千克。砖上刻有供砖单位名称、提调官员和工匠的姓名、烧制的时间及各种字号等。其中有地方各府县、军队各卫所和少量刑狱砖。砖文有隶、篆、行、楷等各类书体,以刻划、模印、墨书等方法标于砖上。凤阳城砖和南京城砖的刻字,都源于明初造城的一个制度:通过刻字可以知道城砖来源,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可以找到责任人予以追究。看来皇权下的专制管理还是很有方法的。国人不缺智慧,就看你把智慧用在什么地方?国人也不缺人才,就看你想用的是什么人才!有些奴才还是当的挺高级的。历史上有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看你想借鉴什么。一座古城城郭,一座荒凉的空城。历经600多年漫漫风雨,历经数不清的战乱,透过明中都遗址,抚摸着几百年前砌筑大城砖,让人遥想盛世沧桑,如进入时光隧道,仿佛身边有车马人影重重,仿佛前方有宫殿巍峨。

  1982年国务院把明中都皇故城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0月,国家文物局公布明中都皇城城墙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12月,明中都皇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立项获国家文物局批准;2017年12月2日成功获得国家局正式授牌,成为安徽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大遗址公园。凤阳故宫长城在2008年度被列为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名录,受到世人的瞩目。2015年以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山东大学等单位对明中都遗址开展全面考古发掘。随着遗址公园建设、考古工作的开展,这座曾被遗忘的城址正在重新焕发生机。我们在明中都故城遗址参观了许久后,深深的为皇权的至高无上所震撼,以及对夭折的中都故城而惋惜。我们就在这复杂的情绪下离开了中都城,前往凤阳明皇陵参观。

  明皇陵是我们此行采风的第三站。大巴在停车场停下,走下大巴车。抬头可见很有气魄东西走向的一段古城墙横立在我的眼前,灰褐色的墙砖上面镌刻着“明皇陵”三个金黄的楷体大字,在阳光映射下熠熠生辉。所谓“皇陵”,其实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寝。城门楼有三个拱形城门,分别为景区的入口、中门和出口。我喜欢旅游,特别喜欢到一些古迹游览,可以借机了解中国古老的文化历史。今天,站在明皇陵城门前,我的心情异常激动,不知不觉的被皇家陵园的气势所震撼,这将带给我一次不寻常的旅行。

  我们随导游进了皇陵区域,眼前是笔直的神道,两边是石人、石兽等石像生。神道周边苍柏林立,郁郁葱葱,古木参天,环境幽雅,肃穆庄严。导游边走边介绍:这里的石刻不仅数量居历代帝王陵墓之冠,而且雕刻技艺上也有独到之处。它们是宋元石刻艺术发展的最早产物,对明清的石刻造型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石像生是皇家陵园内雕刻的动物和人物造型,以显示皇权的气势和威仪。皇家身世显赫,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一些重要庆典,除了身边文官武将及仪仗队分列身边外,还将一些猛兽用笼子陈列其中,以壮声威。暖阳洒在神道上,这些石像瞬间似乎有了灵气,表情生动,我的情绪也立刻被代入到600多年前那个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年代。我们缓缓地行走在长长的神道上,认真聆听导游逐一对肃立两旁32对高大雄壮的石狮、石羊、石马、文臣、武将等对称站立的“石像生”(注:明皇陵后,中国所有明清皇陵的石像生数量都没有超过32对的石像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所有帝王陵之冠,并列入吉尼斯之最)进行的讲解。由于这些石像生都是石刻的动物或人像,其造型生动,雕刻工艺也是一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皇权的至高无上。不过正因为皇权的至高无上,这石刻的工艺品才得以流传至今。

  穿过长长的神道便是金水桥,一条金水河横穿路面,过了金水桥有两座碑亭,一座是皇陵碑,一座是无字碑。皇陵神道南端西侧就是有名的明皇陵碑。导游介绍,该碑建于洪武十一年七月,由碑首、云盘、碑身、驼峰和鳌坐五部分组成,通高6.87米。历经600余年,仍屹立原处,完好无损。皇陵碑陈列在阁楼里。碑文由朱元璋亲自撰写,所以又叫“御制皇陵碑”,全文共1105字,主要记叙朱元璋卑微的身世,僧侣生活,戎马生涯以及夺取大明江山的全过程,阐明兴运昌国的道理,作为子孙后代的训典。历代皇帝书碑、立碑者不乏其人。朱元璋实写碑文,以改变过去碑文歌功颂德阿谀不实的文风。一个皇帝如此坦诚地披露自己卑微身世,痛述从乞丐到皇帝的人生历史还是第一回,我想是教育后代知道创业来之不易吧。

  在金水桥边,有一个水井叫龙泉井,因为年代久远,井口处几道勒痕既深又光滑。这口井是历代护陵人饮用。龙泉井位于金水河边,而井水的水位比金水河高,有井水不犯河水之感。井旁立有一碑,上面载有朱元璋家谱。

  漫长的神道竟似看不到尽头,视觉上比之明孝陵更显恢弘气派。我们继续前行来到朱元璋的祖陵,这里是一个巨大的土陵,成椭圆形覆斗式大平顶,高出周围地面5米,封土堆底边东西长50米,南北宽35米,上面绿树丛生。墓前有供奉的牌位,后人在这里祭拜。皇陵陵丘距正殿南240米,明嘉靖十年命名为“翌圣山”。此地风水奇佳,曾国藩同治年间曾经来访,有赞曰:“天光极为圆聚,信异地也。” 我们绕土陵转了一圈,以示凭吊。眼前积土成岗的高大坟茔,还是全国最长神道两旁依次排列的石像生,以及今日被农田包围的荒冢疏林,仿佛让我们又看到了那个传奇王朝渐行渐远的历史背影……

  总之,它给我们充分的感受了皇家陵寝的豪华与气派。这陵寝虽然和皇帝的陵寝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足以让人产生震撼了。从这里就能看出封建社会的皇权是何等的至高无上。带着这种心情我们离开了皇陵。

  凤阳虽小,却有一座中国现存最大的鼓楼,号称华夏第一谯楼。明中都鼓楼(凤阳鼓楼)又称中都谯楼,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府城镇鼓楼广场,是中都城重要附属建筑。据凤阳熟知明史的文友介绍,该楼始建于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当时朱元璋计划迁都故乡凤阳,鼓楼是用来给全城报时的一个建筑,与“钟楼”相配合,白天用钟声报时,夜间用鼓声报时,因此有“晨钟暮鼓”一说。鼓楼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25米,高15.8米,是中国最大的鼓楼台基。楼阁高两层,面阔9间,进深5间,以它巍峨壮观而著称于世。台基正中间开三个门洞,中门略大,中上方有朱元璋亲书的“万世根本”四个御笔大字,在数百米之外也能历历在目。鼓楼内现在是朱元璋纪念馆,一楼四周图文形式陈列明朝历史等信息,三三两两玻璃柜子中陈列"凤阳花鼓"等说不出的展品,以及介绍这位出生于凤阳的明朝开国皇帝的一生事迹,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历史的韵味。二楼是图文描述历史和一些明中都的复原模型展示等以及介绍朱元璋在凤阳做过的事和明朝洪武时期修建明朝中都之事的始末。如今,只有它还保持着600年前的姿态站在凤阳城中。仿佛诉说着历史的厚重,诉说着悠悠的过往云烟,诉说着皇家才有的磅礴的气度。

  康熙帝评价朱元璋“治隆唐宋”,这个评价我觉得并不过分。作为一名政治家,先说改革,废丞相、设三司这种完全改变管理体制的大变革有几人能做到。再说吏治,设六部,又设六科加以监督,杀了这么多贪官,做官的人个个如履薄冰,吏治一定是清明的。再说亲民,午门外设立登闻鼓,老百姓有冤屈可以直接进京告状,古来有几位皇帝能做到。历史可以照进现实,现实也可折射历史。所有这些证据,都可以证明在朱元璋执政时期,他一定是一位万民爱戴的好皇帝。

  华灯初上,大巴载着我们返回下榻的酒店,慢慢回味一天中所见所闻,感悟良多。凤阳虽属滁州市管辖,却紧靠蚌埠市,交通方便。我从南京乘坐高铁到蚌埠南站后,换乘区间公交大巴(一小时一班)到凤阳这座古城,两天游走凤阳,寻觅着古韵风情,感受着凤阳的文化魅力,深深地被这座城市所吸引。这是一座历史文化血脉的传承之地,也是一座现代化城市的缩影。于是,我又与几位文友从宾馆外出看一看凤阳夜景,行走在花铺廊街,再穿行小巷的烽火街,沿路欣赏到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再次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韵味。当走到鼓楼附近繁华的云霁街,市声喧嚣,人流涌动。鼓楼广场上,小城居民跳起广场舞,抖空竹,有各式样的人物,于是有各式样的热闹,鼓楼却在夜幕下愈发肃穆。广场上这一刻的祥和,让我心中有一种暖暖的感觉,也许,真正的“万世根本”就是把人民装在心里吧。

标签:凤阳;朱元璋;皇陵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