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孙晓云谈刘灿铭书法如何“借古开新”
2023-11-30 13:3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江南  
1
听新闻

  “刘灿铭今天的书法展体现出取新法、思新路、创新貌的特点,他在传统中有继承、有发展,对自我有延伸、有突破……”11月29日上午,“借古开新——刘灿铭书法作品展”在淮安市美术馆隆重开幕,中国书协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书协主席孙晓云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通过自己与刘灿铭近四十年的交往历程,从艺术和文化发展高度给予了梳理和点评,引起与会嘉宾的热烈反响。

  孙晓云对刘灿铭的艺术和工作经历如数家珍,评价其为“典型难得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据孙晓云介绍,刘灿铭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后留校,在南航图书馆工作了多年,因为喜欢书法,从小就在空余时间学习专研,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灿铭便在全国性展览上屡获佳绩,崭露头角,起步较早,是江苏成长起来的优秀书法家。他又创办了南航艺术学院,创建了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后来又在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做过常务副院长,在南京书画院做过院长,今天是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同时又是民盟江苏省副主委,江苏省政协常委。今年,刘灿铭获得了江苏省第四届“紫金文化奖章”,又被聘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学理科出身,做过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教过学,带过学生,组织策划了许多展览、活动以及人事管理的许多工作,勤勉踏实,不计得失,是一个典型难得的跨学科的复合型的人才。

  对于本次展览,孙晓云是这样评价的:此次展览是刘灿铭2022江苏省优秀美术家系列展中的作品,展览名“借古开新”是他多年来书法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也是他知行合一的体现,他是一位思考型书法家,无论是其青年时代对明清诸家的关注,还是其对敦煌文书前瞻性的学习与挖掘,又或是他对书法新资源的研究与探索,都展现了他根植传统、善于思考的为艺、为学精神。孙晓云评价刘灿铭书法有三个“新”:

  一、取新法。灿铭少年时代便临习经典,笔耕不辍,书法功底扎实,传统经典对他的滋养体现在其作品中。而他绕开一般学书者的通常之路,取法“敦煌文书”形成个人风貌,厚积薄发,突破故步自封的藩篱,对“敦煌文书”为代表的有关书法资源进行学习、整合、拓展,在当代书坛独具一格。通过此次展览,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传统经典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对书法新资源全面且深入的研习,对金石摩崖的关照与兼顾,取古中新法为己用。

  二、思新路。刘灿铭虽然于习古颇为用功,但并非泥古之人。无论从他的创作还是研究中,我们都能看到独到的思考与视角。他包容万象,融通综合,不受周围艺术流派、风格干扰,坚持自我,沉着谈定。不求与人同,也不求人同我,沿着最适合自己的、最舒适的书写道路自然前行。这是对他广泛学习经典的呼应,也是他“开新”的重要方式。融古为己思新路,宗旨就是这次书法展的题目——“借古开新”。

  三、创新貌。刘灿铭是当下十分可贵的、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书法家。从展览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融冶诸体势,载奇载正,一贯其性情,时而眼花缭乱、时而板正拙扑,浓淡枯湿,运用自如。令人感觉有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些综合发生在不同书体间、不同风格间,有相近风格的叠加,也有相左风格的协调。在书写内容方面也力求多样融通。他的创新在传统中有继承、有发展,对自我有延伸、有突破。是来源于灿铭长期孜孜不倦的追求。

  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趋势,孙晓云从历史的高度进行了分析。中国书法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是文字,又是艺术,承担着记言录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蕴含着丰厚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中国精神的象征。书法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包容性、创新性的表征。用时代精神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加强深入地对经典的感悟、时代的思考、创作的承续是摆在当代每一位书家面前的课题。

  最后,作为中国书协的掌门人,孙晓云坦诚地说:“作为书法工作者和文化传承者,能够以实际行动创作投身于这个时代,既是荣幸,也是责任。”她呼吁每一位书法家、每一位书法工作者都应当满怀信心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光大优秀传统,努力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新面貌。

  附刘灿铭部分展览作品:

标签:刘灿铭;孙晓云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