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江南 品味古镇|锦溪:“金波玉浪”中的一颗明珠
2023-11-28 20:5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永祎  
1
听新闻

锦溪:“金波玉浪”中的一颗明珠

□ 张永祎

  锦溪,镇以溪名。据志载:“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故名‘锦溪’。”水是锦溪清澈的灵魂,锦溪是水做的天堂。境内水网密布,河湖纵横,有大小湖荡16个,河道238条,一眼望不到边的辽阔水域引人入胜。东临淀山湖,西依澄湖,南靠五保湖,北有矾清湖、白莲湖,还有长白荡、明卿荡、汪洋荡,满目波光,到处绿水相映,碧水荡漾,这里是梦里水乡,这里是浪涌时光,“东迎薛淀金波远,西接陈湖玉浪平”,故锦溪历来都有“金波玉浪”之称。

  我们来到古镇古香古色的门楼前,看到牌匾上写着“锦溪”两个大字。据说这是从米芾《蜀素帖》中集字而来,字体纤细,笔势挺拔,灵秀婉约,潇洒自如,展现了米芾“不偶于俗”的艺术特质。我们以为这是水乡的入口,但却看不到小桥流水,只有到了“水乡佛国”的牌坊前,这才豁然开朗。放眼望去,一池湖光波影簇拥着亭台楼阁,黄墙朱檐,雕梁画栋,文昌阁翘首远眺,古莲桥长廊卧波,十眼长桥水天一色,风帆点点,初秋的锦溪几乎都是漂浮在河水之上。

  芳华似锦,汇流成溪。这里的一点一画,都是诗情画意;这里的一点一滴,都有心跳感觉。锦溪的水之长、桥之多、街之奇、巷之幽、园之静,不临其境,难言其妙,“每一片砖瓦,都是耐读的书卷,每一幢廊檐,都是入画的意境”,不仅见证着岁月沧桑的风情画卷,也见证着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

  早在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或者说早在55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锦溪就有先民存在,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吴越春秋,当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在苏州筑古城时,这里已成集镇,地属会稽郡。汉代渐趋繁荣,东汉名将马援训马练兵之地为马援庄村。三国、唐代时地属吴郡,五代属苏州,辅吴大臣张昭死后墓葬之地为张家厍村。现如今的锦溪又沿着古镇的历史足迹,不断开辟出新境界,风来听风,花开赏花,云飞看云,雨飘沐雨,舟来行舟,桥来看桥……

  锦溪就像一颗晶莹剔透的明珠,在这古今交汇的波涌浪叠中,越发闪耀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昆山市锦溪古镇景区,许多游客选择在早晚游览锦溪古镇,避暑乐享清凉。

 王须中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枕水人家的亲水画卷

  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枕河而居,与水为邻,亲密无间。正是“春风拂拂柳依依,无数莺声燕语时。红杏碧桃花烂漫,长堤曲港水流漓。浮梁滩下维鱼艇,野店门前飏酒旗。此景欲描描未尽,一溪烟雨当迷离”。是的,对于初来乍到的人来说,也许并不能够马上领悟高启《锦溪渔唱》的绝妙境界,而一旦置身于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之中,面对如此惊心动魄的美丽画卷,仿佛就是人生中碰到的一次艳遇,可能并非是由来已久的水到渠成,却因瞬间灵感爆发反而激荡起生命的全部激情。人们在审美溢价的真切感受中,一定会推崇备至、赞不绝口!

  古老的溪流驮着一座古镇,泽浸环市,历经千秋。锦溪以河道为骨骼,依河而建,因水成街,因水成市。街道依水而筑,房屋临水而建,桥梁越水而过。南北中心市河贯通全镇,长达6公里,形成“一河两街,水陆并行”的整体格局和“丰”字形的交叉分布。市河西侧为上塘街,东侧为下塘街。两街横贯南北,组成古镇街巷的主梁骨。市河两侧支流又形成若干街道,上塘街包括三图街、南大街、菉荇街、锦溪街等,下塘街包括长埭廊、天水街、三贤街等。每条街又有若干巷弄,巷弄之间多为里和堂,曲径通幽,绵绵不绝。

  水巷荡桨,悠然入梦,听着摇橹的水乡船娘们唱着江南紫竹调,摇曳在古镇的水溪中,这才感到水的柔美温情和款款有致,它们静默地流过镇上人家的窗前,船在水中走,景在岸边过。古镇两岸,民居临水而筑,飞檐翘角的粉墙黛瓦掠入水面,辉映出一幅蛟龙卧于水底的美丽画卷。此处的房屋多为一两层的砖木结构,白墙黑瓦,高低错落,非常具有江南典型小桥流水的风格。只见两边的绿树,在风中轻摆枝柳,映衬着座座灰白民居,加上远近的石驳、河埠、青瓦、红柱、“美人靠”,就像进入画境一般。摇橹船里装满了熙熙攘攘,运送着兴高采烈,当两船相会擦肩而过,有时因轻微的碰撞也能迸发欢快的笑声。弯弯曲曲的水巷让我们渐入佳境,流连忘返,好像一不留神,我们就在水巷中待久了。水巷逗人,水巷弄人,水巷留人,水巷娱人,到处都充满着生机,展现着魅力。

  我们下了船,沿着曲折的小巷,在独木桥和天水桥的附近看到了柿园。柿园是近代著名画家、围棋国手陆曙轮故居,陆曙轮故自号“柿园老人”。柿园因园内有两株柿树而得名,每当柿子长满枝头,代表着“事事如意”的美好象征。园门门楣上的“柿园”两字,为现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所题;柿园主体建筑“片石山房”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缘于主人藏有石涛“片石山房”古印一枚,又觅得古湖石一片,遂作书斋名。柿园现已成为陆曙轮和他的次子陆家衡的书画艺术陈列馆。

  陆曙轮是一位隐居在小镇上的高人逸士。著名书法家翁闿运对其评价颇高:“诗、书、画三绝,居茅茨,有隐士风。”他的画之精妙、诗之缠绵、书之婉约、印之静雅、棋之娴熟,珠联璧合于一炉。他的画作《秋山萧寺图》在上世纪30年代,曾与徐悲鸿、张大千、黄宾虹、李可染等书画大家同台竞技,难分轩轾。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十分讶异于江南小镇竟有如此高手,其作品堪称一流,可与当世任何名家相媲美。诚哉斯言,陆曙轮的许多画作确实让人阅之动心,味之无极,但我对他的《风泉度丝管,苔藓铺茵席》这幅画却情有独钟,因为画面的主体就是一条小溪穿越而过,水岸人家的感觉十分强烈,这里有山对水的亲近、岸对水的亲近、树对水的亲近和人对水的亲近。水生白像,佳境天成,淡而实腴,外虚内盈,画家极尽自然之妙,氤氲造化之气,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画面上的潺潺流水之韵,也好像声犹在耳。

  陆家衡自幼接受父训,聪颖好学,书法初学时以董其昌、赵子昂为主,后效法颜鲁公、吴昌硕及著名碑帖考据大家翁闿运,通过勤学苦练,悟得书画之笔法,继而又问道于吴门宋季丁,始致力于两汉六朝碑版研习,潜心于隶书创作。其笔墨健美遒劲,章法顾盼多情,春意含润,行笔飞扬,气魄宏大,刚健有力,质地沉郁浑厚,风骨峻利飞动,气度坚韧似铁,形象流畅蕴藉,不仅有行云流水之妙,更有一泻千里之势,应该说水乡的情怀早已磅礴于胸,融入到骨子里,融化在笔墨中,浓淡之间、快慢之际、轻重之举以及起收转折,皆潇洒自如,用笔豪放,来势突兀,俏丽灵动,让风樯阵马的动感与雍容沉稳的静谧相映成趣,形成了风行水上、跌宕起伏的独特风格。

  张省美术馆位于锦溪镇上塘街普庆桥畔,创办于2002年10月。我们早就被门外长条形黑板上写着的“张省美术馆”几个金黄大字所吸引,这是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大师启功为其题写的馆名。张省,锦溪本地人,1955年生,是已故绘画大师刘海粟的关门弟子,系刘海粟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华名人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研究会特邀画师。馆内展示的书画主要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以及收藏的诸多书画大师的精品佳作,总计有209件。其中江南主题肯定是他念念不忘和源源不断的灵感。1994年创作的水墨画长卷《烟雨江南图》广受好评。

  千古爱情在水一方

  “锦溪”,据清《陈墓镇志》记载,这是在南宋以前的称呼,南宋以后就被改为“陈墓”。我们非常疑惑,为什么要改成这个名字?年轻的导游姑娘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锦溪的一段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这个爱情故事有两种版本:一是公元1127年“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政权的覆灭,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情急之下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建立南宋。因为金兵不断追击,宋室被迫南渡,太子赵眘即后来的宋孝宗途经锦溪小憩,因山河破碎和旅途劳顿,陪伴左右的妻子陈氏身心俱疲,孱弱不已,到了锦溪又感风寒,更是不堪一击,不久便香消玉殒。因陈氏深爱此间风土人情,赵眘便命人在五保湖中修筑水冢,埋藏其间。二是南宋绍兴年间金兵入侵,太子赵眘妻子陈氏主动请缨随夫出征,由杭州赴苏州,抗击金兵,途经锦溪。在一场激战中,陈氏为保护赵眘,舍身挡箭,身负重伤,不久病殁,因战事紧张,不及带走,更兼陈氏特别喜欢此地,伤心欲绝的赵眘便将其水葬于锦溪五保湖口。究竟哪个版本是正确的?确实难有定论,但我们还是认为,后者似乎更加可靠。换句话说,我们更喜欢第二个版本,因为它更富家国情怀,也更能直抵人心。

  据说在赵眘登基做了孝宗皇帝后,为了纪念当年安葬在锦溪水中的陈妃,下旨在湖畔建造一座莲池禅院,设寺僧诵经念佛,看护陈妃墓。我查了一下,这种说法来自乾隆年间《陈墓镇志》:“宋孝宗南巡葬陈妃于此,构是院,命僧守之。”后又命众僧在池院旁筑了条长堤,建有莲花桥,并在湖里种了许多莲花,所以该寺院后来被称为“莲池禅院”。历宋、元、明三代,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扩建鼎新,寺内殿堂廊庑、宝阁岑楼和琴堂画舫一应俱全,遂成江南负有盛名的佛门胜地之一。

  帝王之爱,也是人间之情。褪去高不可攀的炫目光环,还原人性的原有本色,千年的缱绻柔情因而具有了不凡的生命力,通过口耳相颂,代代传承,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以致许多细微末节,也变得越来越丰满。我们试图拨开层层迷雾,在历史的真相中找到自以为是的答案。

  一是陈妃究竟是谁的妃子。对此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明代《姑苏志》云陈妃为宋光宗之妃,《昆县志》云陈妃为宋孝宗之妃,而乾隆年间《陈墓镇志》则认为:“合观两志,陈墓有道院,宋南渡时驻跸焉,御书亲题三字曰‘通神庵’。则孝宗实临幸斯地,为孝宗之妃无疑。”也就是说陈妃是宋孝宗的妃子,这在历史上是肯定无疑的。

  二是宋孝宗究竟何许人。他是宋高宗的养子,因为赵构没有生育后代,就在太祖赵匡胤这一脉里,找到了太祖第七世孙赵眘,将其册立为皇太子,接着又让他受禅即位,成了南宋的第二代皇帝。如果要说得再明白点,他就是那位给岳飞平反的皇帝,他不仅给岳飞恢复了名誉,冤案昭雪,还下旨在杭州西湖边修建了岳飞坟、岳飞庙。顺便说下,据乾隆年间《陈墓镇志》记载,西湖岳飞墓原无奸佞秦桧夫妇像,也是锦溪人陆允中所为,当时他作为杭州知府,为了明辨是非,弘扬正义,彰显法令,整顿府衙,亲自嘱人铸之,为千古之鉴。

  三是为什么要把陈妃葬于湖中。据说古镇区市河南北走向,弯曲如龙形,镇南为龙口,镇北为龙尾,龙身蜿蜒,龙体四足。从当年的风水先生角度来看,既然锦溪如龙,五保湖正好在龙怀之中,陈妃葬在湖中,依然守候在君王之侧,享受浩荡隆恩的庇护,不仅能遂了陈妃之意,可能也符合宋孝宗的本意。但我们认为,把陈妃的墓葬修成水冢,主要还是从防偷防盗角度考虑的,事实上这种做法不仅防患于未然,也确实行之有效。这么多年来,陈妃墓深藏水中,一直都没被偷盗过。

  四是莲池禅院为什么是坐南朝北。中国寺庙一向坐北朝南,莲池禅院是坐南朝北,陈妃水冢正好在莲池禅院的南面,让佛祖和陈妃都位于同一个方向,这样僧人们的诵经祈祷,刚好都面朝南而坐,不仅体现出佛祖至高无上的地位,也表达了对陈妃非同小可的尊重。

  五是为什么要在周边湖里遍种荷花。莲花的“莲”与“怜”同音,而“怜”又有“爱”的意思,可见宋孝宗对陈妃的爱之深和情之切。同时,莲花中有一类并蒂莲,一根花枝上同时开放两朵花,就像是形影不离的爱人。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却不会沾染污渍,花色依然纯净,给人一种忠贞不二、矢情不渝的感觉。另外,荷花历来被佛教尊为圣洁之花,特别崇尚且极力倡导修炼有如荷花般洁白无瑕的灵魂。也正是因为此等种种,这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方显得“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是陈妃水冢为什么从未被淹过。陈妃水冢静卧湖中,东西宽约11米,南北长约20米,略呈长方形小岛,陆地面积约300平方米。1996年,对陈妃水冢进行修葺,增添了石牌坊、陈妃石像和一处古井。陈妃水冢始终隐匿水下,800余年来随波漂浮,水低则低,水高则高,不管风吹雨打还是巨浪滔天,哪怕水漫湖岸,陈妃水冢还是能够照样浮出湖面,从未被淹没,人们对此都格外惊奇,但个中原因至今无法说明。我们只能说,因为千古爱情的感天动地,让陈妃水冢变成了永不消失的爱情象征。

  千古爱情至今留存,林林总总之间,“再多的感慨都化成了无言”,宋孝宗为陈妃做的这一切,情感逻辑丝丝入扣,都在反复不停地告诉我们三个字“忘不了”。人生须臾,沧海一粟,灼灼韶华,风荷尽起,帝王之爱,山高水长,时光飞逝,余霞满天。无尽的缠绵,就是长情告白的无处不在;无尽的挚爱,就是永久思念的无时不有。明文徵明有诗:“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闭佳人。君王情爱随流尽,赢得寒溪尚姓陈。”这也就难怪,宋孝宗为了纪念自己的这位爱妃,居然把锦溪改为“陈墓”,而且一用就是800余年。直到1992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这才把陈墓镇恢复为锦溪镇。

  “睡梦中的少女”

  据说,沈从文曾把锦溪比喻为“睡梦中的少女”,但我翻阅了许多资料,没能在他的文章中找到出处,倒是在一些回忆性和介绍性的文章中,提到他曾有过这样的说法。看来有人所说出自他的“笔下”是不准确的,来自他的“口中”倒是事实。

  1976年8月,由于受唐山大地震的影响,北京城内也采取了相应的防御措施,到处都搭起了防震棚。沈从文住的防震棚非常矮小,连搭张床铺都不行。晚上,沈从文只能靠在藤椅上睡觉。炎热的夏天,长此以往肯定不行。夫人张兆和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便与沈从文商量,一起到苏州娘家兄弟处暂住一时,后来因为怕扰人过久,他们又转移地方,双双乘船来到锦溪的亲家处,在这儿小住了几日。

  虽然他们以前没有来过锦溪,但对这里却一点也不陌生。儿媳张之佩就是锦溪人,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逢年过节,她常回乡探望父母,也总会把锦溪的自然风光、故事传说以及特色小吃带回北京。沈从文和张兆和每每对此都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无形中也激发起了他们对这个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的深情向往。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他们也就顺道来看看,原来这里竟是“夜睡闻水声,开门就见河”,梦里水乡因此变成了现实水乡。

  他们的亲家住在天水桥北堍,现奇石馆的旁边。我们非常好奇,特意请当地人带去作一探访,发现这里也属于古镇的中心地带,一出门就能看见垂柳纷披的小桥流水,一抬脚就能听到犹如天籁的咿呀橹声。当年的沈从文和张兆和经常沿着河岸在石板路上漫步,感受着这里波澜不惊的日子和悠然散淡的风情:有正在对弈的老人,有摇着蒲扇聊天的大妈,有嬉戏玩闹的孩子,还有竹竿上挂的腥鲜的鱼干,水缸中泡着腌渍的阿婆菜,猫猫狗狗在打哈欠等等。对此他们耳濡目染、尽收心底,既心领神会,也心醉神怡,不仅读懂了这些古镇民俗背后的岁月沉淀,也充分享受着这种世外桃源的美好时光。每当晚霞烧红湖面时,他们会站在十眼桥上,凭栏远眺,在落霞孤鹜齐飞中流连忘返,常常也会若有所思。据说,沈从文曾问夫人张兆和:“锦溪既无山,何来溪?”而身为“吴中才女”的张兆和巧妙地答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锦溪虽无山,却承淀山湖一脉,有溪自清;虽无龙,却沾帝气,神而形之。锦溪既‘灵’又‘秀’。”沈从文会心地笑了,也好像说出了他自己内心“欲把他乡作故乡”的真切感觉。

  我们知道,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古城人,那里“溪水清个透亮,活活地流”,生于斯长于斯爱于斯写于斯的沈从文,对水有着与生俱来的特殊感情,他曾说:“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他以湘西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和散文《边城》《长河》《三三》《湘行散记》《湘西》等,无不贯穿着水的精魂,那种极具原始神秘感的湘西沅水在他的笔下变成了不停流淌的生命之歌,而这里的水乡景色何其相似乃尔!尽管锦溪的河水与湘西的沅水风格迥异,但水的灵性灵秀灵动,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恍惚醉意中,还有些旧梦”,锦溪古镇淳朴的水乡风貌,青砖黛瓦和古巷纵横,弥漫着历史遗留的袅袅韵味,好像在不经意中触动了他内心的涟漪,他也因此发现了如同自己家乡般美丽的水乡世界,既独特又丰富,既唯美又融洽,既纯粹又活跃,愈发变得轻盈婀娜,娇娆倩丽,风情万种。这样,他既然能够把沅水比作一个赤膊拉纤的纤夫,也就可以直言不讳地把锦溪比作“睡梦中的少女”。这不仅是对锦溪发自肺腑的赞叹,更是因邂逅久违的乡情诗意而获得的惊喜与慰藉!

  “睡梦中的少女”,简单而明了,超尘而脱俗,在我们的审美想象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我们觉得应该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恰到好处的“美”。“少女”是最纯情、最美的,也是最富青春魅力的,沈从文以此作比,更多的是源自幼年时期在湘西生活中接触的美好女性人物,就像翠翠、三三等一样,反映出湘西文化的熟悉记忆。一条溪水就像躺着的少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受世俗的污染,质朴纯真,优美自然,这是一种天然之美,更是一种人性之美。二是恰合时宜的“静”。过分的喧闹也许不太符合江南水乡自古以来的传统氛围,只有那种睡梦中的感觉才会与宁静致远的意境不谋而合。沈从文特别钟情于古镇中弥漫着的那种慢悠悠的人文气息,可以让人避开都市的繁华,洗净浮躁的烦恼,抛开一切的尘俗,专心致志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不断地领略水乡胜境。三是恰如其分的“幻”。锦溪是他的眼中之景,也是他的心中之景,他在现实与记忆中不停切换,在人性与自然中不停组合,睡梦中的少女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可望而不可即”,诸如酣然入梦、魂牵梦萦、梦想成真等,这些都能引发人们无边的想象,联类无穷,玩味不尽。

  “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

  从溪水中走来的锦溪,守护着历史,又书写着历史,传承着文化,又创造着文明。近年来,锦溪古镇坚持走“旅游兴镇”之路,定位“文化旅游”,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充分利用深厚的自然人文资源,广泛引入民间力量,开设各类展馆,珍藏历史记忆,打造出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

  我们徜徉在这些博物馆之间,用脚步丈量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细细品味着各不相同的独特享受。中国古砖瓦博物馆,藏品2300余件,涉及瓦当、滴水、屋脊构件、建筑砖、铭文砖、祭祀砖等14大类,年代跨越5000年,囊括了新石器时期“半穴式”房屋墙上的“红烧土”,秦始皇行宫“望夷宫”的砖饰物,汉代城砖,三国“铜雀瓦”,西晋纪年砖,六朝板瓦,唐宋凿榫井砖,明清、太平天国、民国时期的青砖,乃至以五星为标志的红砖等稀有砖瓦,可谓古今珍奇一应俱全,堪称一部砖瓦史。作为“华东第一馆”的古董博物馆,系苏州古玩收藏者薛仁生的藏品陈列馆。馆内集聚着历代水盂、瓷器、玉器、石佛、铁瓶等19大类3000余件藏品,分别在三个楼层展出。第一层为漆器、木雕、明清家具,收藏有6000年树龄的老树桩、宋代马车、明景泰三年《火烧赤壁》图、大型银杏木雕、明代黄花梨鹿角椅、金丝楠木镂花木雕等珍品。第二层为瓷器、书画、玉器,有宋代五大名窑瓷、明代钧红瓷、雍正年间瓷、乾隆郎红瓷、广彩瓷等百余件瓷器。第三层主要是水盂陈列室,有先秦至今3000年间的历代水盂、笔筒、笔洗、笔架800余件。中国陶都紫砂博物馆是由原宜兴紫砂博物馆和近现代民间壶具馆合并而成,收藏了百余位大师的上千件作品。“双线竹鼓”紫砂壶是已故“壶艺泰斗”顾景舟的代表作之一,做工精巧,独具匠心。此外,还有中国收藏艺术展览馆、中国历代古钱币博物馆、中国锦溪宣卷艺术馆、明清家具馆、马若特泥禅坊、华夏奇石馆、华夏天文馆、金石人家篆刻艺术馆等,一馆一特色,馆馆有精品。走进这些琳琅满目的收藏博物馆,就像打开了一本本厚重的古线装书,通过一页一页的仔细翻阅,可以在字里行间一步千年,切身感受到滚滚红尘的悠然往事和光阴故事的传奇精彩。

  锦溪镇杰出人物馆位于下塘街中段,由锦溪镇人民政府于2004年4月创办。崇文重教是锦溪有史以来的社会风尚,也造就了这里俊杰丛生、人才辈出、文运鼎盛的历史。据说,明清两朝就从这里走出过陈景琇、盛符升等5名进士,11名举人,5名贡生。锦溪也是文人骚客的眷恋之地。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唐代文学家陆贵梦等先后隐居于此。生活在甫里(甪直)的唐代诗人陆龟蒙,平日稍有闲暇,便带着书籍、茶壶、文具、钓具等往来于锦溪澄湖、矾清湖、明卿荡、五保湖等地。宋代诗人吴文英,状元卫泾,元人马致远,以及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沈周等辈相继在此运思酬唱,为后人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讲解员还不无自豪地向我们介绍,陈逸飞曾以里和桥为原型,创作了一幅名为《晨》的油画,被联合国选作1985年联合国首日封的图案。

  锦溪镇杰出人物馆内主要展示的是近现代锦溪镇115位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有早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前辈,有参加党的武装起义的将士,有长征时期参加革命的巾帼英雄,有长期与共产党合作的爱国民主人士,以及在文化、科技、教育诸方面作出贡献的锦溪籍教授等,还有一大批负笈海外、学成后归国的优秀人才。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有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等的先进模范人物,也有先后获得过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以及锦溪籍的将军和院士等等。

  “陈三才烈士纪念馆”是锦溪镇杰出人物馆的馆中之馆。陈三才,1902年8月4日出生于陈墓镇。自幼聪明好学,品学兼优,1916年江苏省立第二中学毕业后,被直接保送清华大学,1921年赴美国留学。1926年学成回国后,担任上海北极公司总经理。“七七事变”后,日寇横行霸道,到处烧杀抢掠,激发他强烈的爱国热忱,他到处奔走,积极组织许多有识之士,筹集款项,提供物资,全力以赴地支持抗日前线。当他得知汪精卫卖国求荣,策划刺杀未果,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百般折磨,陈三才始终威武不屈,1940年10月2日在南京雨花台走上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9岁。就义前夕,他用英文给自己的夫人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写道:“我相信,将来唯一的幸福是建立在为他人服务的生活上。”这是他的信仰之念,也是他的精神之火。陈三才虽然牺牲了,但那石破天惊的革命行动,在肃穆凛冽的寒风中,为我们划出了一道刺破黑暗的光亮,如此可敬,如此英豪,那种为他人谋幸福的大无畏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锦溪,灿如锦带,溪水千年,徜徉其中,内心怡然。如约而至的看见确实让我们兴奋,但不期而遇的发现更让我们感动。特别是那种缘水而起的至真至美和因水而生的至情至性,生动而不张扬,宁静而不沉寂,都是满满的文化底蕴,也是原汁原味的锦溪。由此可知,锦溪这颗在“金波玉浪”中的明珠,之所以能够如此晶莹透亮,就是因为这里的所有光源,都是来自古镇人的那种生生不息的灵魂和意气风发的身影!

标签:少女;睡梦;睡梦中的少女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