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风物秦淮水,三月春情谷雨茶。3月30日下午,阅美南京举办第五期“一啜先春”雨花茶专题分享活动。活动特别邀请江苏省非遗“雨花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盛峰讲述雨花茶的前世今生,并邀请来自文学艺术界的十余位嘉宾现场诵读与春天相关的文学经典,与现场观众一道徜徉文学之都的美好春色。
不尝一口雨花茶,怎知金陵春滋味。“在春如四季的南京,春天珍贵犹如雨花茶,温润如玉、清香醇和令人回味悠长。古人常常以茶相会,今天我们汇聚一处‘一啜先春’,诵读着春天的经典,走进雨花茶的前世今生,共同传诵世界文学之都春天的美好。”青年学者、“阅美南京”主理人周学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旨。
江苏省非遗“雨花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盛峰从“南京城的千年茶文化”“雨花茶的故事”“如何炒制雨花茶”等多维度,全面、立体的讲述“雨花茶的前世今生”。
中国是茶的故乡,西湖龙井、黄山毛峰、苏州碧螺春等名茶众多,而南京则以雨花茶闻名全国。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茶文化历史悠久,兴起于三国时期,古人以茶代酒、待客、示俭、示廉、为祭、为赐,形成了众多文化典故。能够代表“文学之都”南京的春滋味,足见雨花茶的珍贵。
作为中国“针形茶”代表,雨花茶“形如松针,翠绿挺拔”,其背后蕴含身后的红色文化底蕴。雨花茶的创制,最初是为了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1958年,在时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冲的批准下,明确提出“创制名特茶,纪念革命先烈,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目标。
当时的“江苏省名特茶创制委员会”核心人员制茶名家、高级工程师的俞庸器拜访了当时的茶界泰斗陆溁。陆溁建议在查伍寿、林双贵等老茶工所生产的直条形的云雾茶基础上,进行工艺改进,使直条形更加紧细圆浑,犹如紫金山上的雪松,这样既做到了区别于当时国内茶叶外形的品质特征,又富有象征意义。在陆溁的启发下,俞庸器等人经过六十余次的反复试验与总结,终成云雾茶紧细圆直形状,1959年被江苏省委省政府更名为“雨花茶”。意喻革命烈士忠贞不屈、万古长青。
1959年,定名的“南京雨花茶”,让人感到相对于其他茶品略显年轻,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清代《虫鸣漫录》曾记载的一种云雾茶,就是雨花茶的前身,足见雨花茶源远流长。正因为此,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京雨花茶制作技艺就名列其中。
陈盛峰的精彩分享,让现场观众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了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特别是“雨花茶的前世今生”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厚红色文化底蕴。活动现场陈盛峰接受了南京市社科联颁发的“南京社会科学普及公益导师”证书。
书法家朱德玲,文艺评论家罗拉拉,画家熊岱平,雕塑家陈建华,主持人文岚、邓煌、张慧鑫,策展人周睿、洪燕,媒体人黎欣昕等南京市文学艺术界的十余位嘉宾分别从文学、书法、雕塑、绘画等不同维度分享了对于经典文学里的春天和雨花茶的理解与感受。
来自南京艺术学院的舒雨同学现场诵读《致橡树》,她表示,此次活动以茶赏春,却没有繁缛的茶艺表演,而以经典文学诵读,诸位名家艺术门类不同,却都发自内心的传诵文学经典,有一种效仿前贤的茶会感受,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创新与融合。特别是聆听了陈盛峰老师的讲解,深入了解了雨花茶的前世今生及其背后蕴含的红色文化底蕴,受教颇多,也感受到“阅美南京”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讲座活动,多元而立体,自己下次还会参加。
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南京市社科院院长曹劲松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这为我们赓续中华文明指明了方向,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阅美南京”正是为了践行这一理念,充分利用社科领域的优质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形式创新的高质量社会科学普及活动,扎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面发挥社会科学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助力和推动作用。
“阅美南京”由江苏省社科联作为指导单位,南京市文明办、南京市社科联、南京市教育局、共青团南京市委、南京市新闻出版局、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市全民阅读促进会等单位共同主办,南京市“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南京文学之都促进会、江苏省语言艺术学会、南京市朗诵协会、江南时报等单位承办。活动通过“领读”环节知识普及讲座和“诵读”环节语言艺术活动的有机结合,提升全社会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关注度和参与感,充分感知文都南京深厚的文学积淀,赓续千年文都的阅读传统。
据悉,自2022年启动以来,“阅美南京”系列活动已成功举办“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感悟苏东坡”、“在时间的河流上造园”、“《红楼梦》与南京”等活动,嘉宾有叶兆言、程章灿、胡阿祥、高峰、郝光、潘知常、徐涛、李晓旭等人文、社科、文艺名家参与其中。未来将依托文都南京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学资源,浓郁的人文氛围,通过线上与线下交互,以文会友、诗书相悦的方式,走进校园、敬老院、公园、景区、企事业单位等处,不断拓展阅读空间,培育阅读品牌,提高阅读品质,为建设“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贡献力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实际行动学习、实践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全面发挥社科普及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助力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