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读书会好评如潮 《论语》系列在同达书院成功开讲
2022-11-27 11:5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沈子润  
1
听新闻

  编者按:玫瑰读书会,是苏州同达书院举办的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品牌,由山长行其庭先生主持并讲解。行其庭先生认为:“玫瑰,玫瑰园所盛产者。书院读书会以之命名者为何?盖玫瑰者,蔷薇之属。“蔷”者啬也,老子云,夫唯啬,是谓早服。治人事天,莫若啬。“薇”者微也,老子云,搏之不得名曰微。微妙玄通者,古之善为士者也。读书明道,于外美其名曰“玫瑰”,于内实涵啬微之理也。日前,山长行其庭先生主讲的《论语》系列每周二、五晚七到八点开讲,反响良好,好评如潮。今分享余庆先生的读书感悟两篇。

  一、“书院如灯,便是光明”

  这次讲学是先生安徽竹山书院讲《诗经》后。旅途劳累,先生回到同达书院已是六点半过后,潦草吃了几口晚饭,七点准时开讲。学人们深为感动。

  先生在乎“书院”,如他所言《白鹿原》中的“一人书院”——“书院如灯,便是光明”。我不禁看了看墙壁上挂着的“涣有丘”三字。

  先生讲《论语》是用一个宏大的宇宙观来体贴生命的,很动人。又是用了“以经解经”方式,融汇贯通于“四书五经”,信手拈来。学人们听了总有尽兴爽利之感,其乐(趣)无穷。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四书章句集注》译为“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践矣。致恭而中其节,则能远耻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

  信誉,约定要合乎义,方可践行。像尾生这样的守信是“愚信”,白白搭进了一条命。这倒让我觉得中学生是很有必要明白何为真正的“信誉”,不能被一腔子热血牵走了,做出不合乎“义”的信来,酿出大错,悔之晚矣。

  此处的“恭”是形式,行为上的恭敬行为。过了便谄媚得让人不适,犹如太监之点头哈腰之态。恭的内在是合乎于“礼”,正如“正”要合乎于“中”;敬合乎于“诚”;信合乎于“义”;“礼”与“乐”合乎于“仁”。简言之,就是合乎于“道”。否则就是一种死板,僵化。如骑自行车,不会转弯;如“礼”与“乐”走向形式,僵化后成为一种压制生命力的礼教。

  任何学习都是在与自我的生命发生深刻链接的,而不是拿来形式捆绑压制自己活泼泼的生命力。

  否则就如六言六蔽所言——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若只好了前一个“好”而不去好后一个“好”。治学偏矣。

  终没有个单单纯纯的“道”,“道”蕴藏于万事万物之间,道器一体,素其位而行,保持觉知。处处皆可修行,可谓此意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于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倒不是君子非得饿其体肤,居无定所,而是志不在此。若条件可以,美衣华屋并不为过。如孟子所言: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论也。此中的道是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另外的醒觉,关注。

  君子求学,治学、求道而敏于事慎于言,是在事上呈现出来。我曾想训练自己的言,特创建一个读书群,语音分享读书感悟,而忘乎于“敏于事”,忘乎于“慎”。

  如此这般就亲近于“道”,可以正已,亦可印证于已。如王阳明饱读诗书,心怀大志,想做如孔子般的圣人。但心里到底还是迷茫的。娄谅与之言:圣人可学而至。豁然开朗,心中如注,了了分明。

  先生言“好学”两字在《论语》中份量极重。孔子弟子众多,他却言:唯有我与颜回称得上‘好学’之人。

  学罢归来,一车子的欢声笑语,皆言:所遇所学,幸哉。又盼先生下次讲学。

  二、铭记“孝弟”之道

  每周二、五课务繁重,下班归来,瘫倒在床,一觉醒来洗漱。自从听了行其庭先生讲学,欣喜决然前往玫瑰园听先生讲学。友人笑曰:“终还是顽童,骤热陡冷,飘忽不定。”我却隐约觉出自己的“定”来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我自觉心中缺“敬”,难免放肆。固执已见“孝”“弟”无非“孝顺”“友爱”,叫人形上去做罢了。有时却也是件为难的事,”孝“不起,”弟“不了。双方若有一方不成全的话。此话自觉有“怨”,更觉心性不够,倒也不疚。 先生却将“孝”“弟”生发广阔出去,竟突破了生有涯之时空限制。孝之父母,便可慎终追远至远古伏曦氏,下至子子孙孙无穷代。我瞬间被一条绵绵不绝的时间线所贯通,我从宇宙源头来,又去向茫茫之涯,了了分明,坦然笃定。对死亡如影随行之惧,淡然了些。生之,我是明朗的点;逝之,我是这时间线上沉稳的点。释然,释然。 而“弟”是由兄弟扩展出了无限的空间,链接所有的生命体。相亲相爱,一片陶然。 听罢,我信了之前一堂哲学课上的所言——世界争夺混乱,唯中国的传统文化能救之。“孝弟”之道,诚然。

  “泛爱众而亲仁”之“泛”是从“弟”中出发而来,即博爱。而这”弟“又从“仁者自爱”中生发,并非“无我之爱”之无根之爱。博爱了他人,至己,明心见性;至他——有德行的人,砥砺切磋,相互照见,而不至堕于独学无友而孤陋寡闻之境地。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生将这句解得石破天惊,醍醐灌顶于我。自以为“这‘文’是要等到有了多余的气力才要学的”,便也成了完美的借口,无余力而不学。今年我壮了胆,把青年教师的读书会办了起来,却怯怯然。全在教师们的“无余力”上,教师们陷入无名之“忙”。 先生将“行有余力”放在一个“松弛、周全、弹性”的状态里去了。全在一个“余”上。“余”对我而言,是锦上添花,无足轻重,满溢之过。富余,富就够了,偏偏有个贪心在,还不够,富里还要溢出来才好。我对“余”存有偏见。 先生解为:冬是夏之“余”,阴是阳之“余”,手背是手心的“余”……犹如老子“知其白,守其黑。”不是非黑即白,万事万物没有个绝对,也将不必陷入绝望而绝望,否极泰来,乐极也生悲。教人全面而观,不执一面而固。 “有”里是个主动,亦是功夫所在,是种“醒觉”状态。不被现世烦忙所蒙蔽心性,而是能在烦忙状态里都保持着醒觉,保护学习修为状态。学不在形上,不在时间处,而在心念上。“无事存养,有事省察”,万事万物皆为学,并无刻意为学之学。 学者,觉也。学而觉,见之未见,聚神养气,明心见性。 这“‘学’/‘觉’文”,原是有个前提的——行有余力,在心念上保持一定松弛感,不忙而茫,而亡。

标签:光明;书院;先生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