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古代“爱民如子”官员枚举
2021-11-28 14:0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中国古代为官者爱民如子现象充斥史籍,今天读来,仍有令人动容之处,同时也不乏现代榜样教育作用。本文将枚举几例,以证不妄。

  第一.“躬履俭素,爱人如子”的裴侠。

  据《北史》卷三十八《裴侠列传》记载,裴侠是北朝河东解人(今山西解县人),祖父裴思齐是秀才出生,官拜议郎;父亲裴欣官至西河郡太守,赠晋州刺史。裴侠小时候说话很迟,一直到七岁时,才在一个偶然的场合把话音发出来了。

  这天,洛阳城的天空上,忽然出现一大群飞鸟遮天蔽日从西边天空飞来,正在外边玩耍的小裴侠吓了一跳,举起小手,指向天空,呀呀地讲出了话,说“快看,快看这么多飞鸟!”家里人见小孩会说话了,从此一块石头落了地:这孩子不是哑吧。都说“贵人语迟”,这话倒是应验在了裴侠身上。

  裴侠小时候就“志识聪慧”,聪明的程度远远超过同龄儿童。关键是还很孝顺,十三岁时,父亲不幸去世,裴侠的哀伤程度比一般成年人还厉害,因为他太爱自己的父母了。他亲自选择父亲的墓地,正在左右为难时,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天空中突然传来声音,向裴侠喊话:“童子何悲,葬于桑东,封公侯。”这个声音让小裴侠吓了一大跳,赶忙跑回家告诉母亲。他母亲一听,觉得是个好兆头,就对他说:“孩子,这是神在向你说话。我听说鬼神是保佑善良的人有福报,你们裴家祖上未尝做过恶事坏事,所以神向你送来了吉祥的声音。”当时,裴侠家的住宅旁,确实有一片很大的桑树林,他就按照神的指点,将父亲安葬在桑树林的东边。后来,因为州里征招掌管文书的“主簿”,裴侠以秀才资格被选中。北魏正光年间(520-524年),由于聪明能干,工作出色,裴侠被任命为“奉朝请”,取得了参加朝廷朝会的资格,从此踏上仕途,不久就出任义阳郡太守。

  到了西魏大统三年(537年),裴侠曾带领乡兵参加了由西魏大将宇文泰(即后来的北周太祖周文帝)指挥的“沙苑”战斗,裴侠在战斗中冲锋陷阵,勇往直前,受到了宇文泰的高度夸奖,称其“仁者必勇”。裴侠原来的名字叫“裴协”,后经宇文泰建议,或者说是宇文泰的嘉奖,将“裴协”更名为“裴侠”。自此在江湖上,裴侠声名远播。裴侠不仅作战勇敢,而且也很有文采与辩才,曾被宇文泰夸赞为“虽鲁仲连,无以加也”。鲁仲连是战国末期齐国的高士,其“义不帝秦”的事迹载入《战国策》。宇文泰称裴侠比鲁仲连还厉害,足见其文武双全,没多久,裴侠就被朝廷任命为河北郡太守,当上了地方一号长官。

  裴侠为官,“躬履俭素,爱人如子”,是一个躬亲务实、为民办事、生活简朴、爱民如子的人。“爱人如子”这句话中的“人”应该是“民”,因为《北史》的编撰者李延寿是唐代人,要避皇帝李世民的讳,所以称“爱人如子”。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有“观人风者”语即为“观民风者”,指考察民情的人。

  裴侠平时饮食“唯菽麦盐菜而已”,十分简单,所以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没有一个不怀念他。

  按照河北郡的原先执行多年的干部待遇配备标准,郡太守享有30个渔夫、猎夫来专门负责他的饮食营养来源,以保证太守天天有鱼肉山珍野味吃。裴侠到任后,觉得不妥,太搞干部待遇特殊化了,就对身边的人说:“只因自己的口腹之需,就动用这么多人力,这是我坚决不做的。”下令将这30个人全部遣散回家。

  按照当地当时干部待遇规定,郡太守的安全要配有30个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青壮年家丁来昼夜护卫。裴侠也取消了这个特殊待遇,让这30个人去专门负责为政府衙门养马。一年下来,果然是骏马成群,既增加了政府的办事能力,又减少了政府的行政开支。

  裴侠离开河北郡太守一职时,什么也没有带走,两袖清风,所以当地老百姓通过歌声来表达对他的敬佩爱戴之情,人们唱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

  有一次,裴侠与其他郡太守一道去拜谒丞相宇文泰,实际上是宇文泰召见他们。当着众太守的面,宇文泰请裴侠单独出列,站立在离他最近的显著位置,对其他太守们说:“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对裴侠廉洁从政、执政为民的好行为表示褒奖。宇文泰接着又说:“你们当中如果还有人认为自己跟裴侠一样,可以出列,与裴侠站在一起。”众人被宇文泰训斥教育得大气不敢喘,没有一个胆敢应声的。宇文泰以大丞相的身份专制西魏朝政长达22年,为了对裴侠的“清慎奉公”行为进行表彰,他以朝廷的名义,号召其他官员向裴侠学习,同时“厚赐”裴侠。朝野上下,一片赞扬声,裴侠从此也被人们称之为“独立使君”而加以颂扬。

  裴侠后来不断被朝廷提拔重用,官至大将军,拓州刺史,征拜为雍州别驾。

  宇文泰病逝后,他的儿子宇文觉继承他的太师、大冢宰职位,护辅朝政,第二年即公元557年,取代西魏政权而建立北周政权,是为孝闵帝。裴侠继续得到新政权的重用,被任命为司邑下大夫,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公,又迁任户部中大夫。

  当时户部有一项职能就是对政府粮食仓储的管理。在裴侠未到任时,户部出现奸吏监守自盗和失窃现象,致使国家每年损失上千万斤粮食。裴侠到任后,“励精发擿”,整顿行风,征戒贪腐,几个月之后,“奸盗略尽”,官风民风全部好转,使国库避免了重大损失事件发生。

  由于廉政治安工作出色,朝廷又调任裴侠为工部中大夫,专门负责国家建设项目等职掌。有一个名叫李贵的大司空,专门掌管朝廷的钱和物,听说裴侠来主管他们的工作,吓得在家里悲泣不已。有人问他没事哭什么,李贵回答说:“我掌管的政府官方钱和物,有许多被我消费掉了。裴公是个清明而又严厉的上司,我害怕被他追责查办,所以在家想想后怕,就伤心哭了。”这件事很快传到了裴侠耳朵里,他觉得这个官员能够害怕,说明他还有一点做人的良心,还可以教育挽救,于是就让人去传话,允许他去自首,主动坦白交待,可以宽大处理。李贵感激万分,主动到吏部自首,承认自己贪污了五百两黄金,并主动退了出来。李贵得到了宽大处理,这是裴侠爱民如子、帮助犯了错误的官员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的典型反映。

  裴侠爱民如子还表现在对家人的严格要求方面。他曾经自己动手,撰写九世伯祖《贞侯潜传》一书。裴潜是裴侠的九世祖,在曹操平定荆州时,裴潜归附曹操并出任丞相府军参谋,历任三县县令,后入京任丞相府仓曹掾,代郡太守。继任沛国相、兖州刺史。曹丕篡汉建魏后,裴潜出任散骑侍郎、魏郡太守、颍川典农中郞将、荆州刺史,后又晋封为关内侯。魏明帝时,裴潜出任尚书、太尉军师、大司农、尚书令、光禄大夫。到了晋时,又封清阳亭侯。死后追封太常,谥号“贞侯”。裴侠通过对祖先裴潜的传记描写,宣传裴潜的“清公”为官品德,希望裴氏的后生们能够向前辈中好的人物学习,因为在这个传记中,除了重点介绍裴潜外,还将裴氏家族中的其他知名人物全部在书中得到记载反映。他的堂弟裴伯凤、裴世彥都在丞相府当差做府佐官,见裴侠将刻印装订好了的书送给他们,就笑着说:“人生仕进,须身名并裕,清苦若此,竟欲何为?”对裴侠的清贫为官表示不理解。

  裴侠耐心地对这两位堂弟说:“是啊,你们问这个问题很正常,但我要告诉你们的是: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我们是大户官宦人家,世代享受朝廷优渥俸禄,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我们保持了清白廉洁为官、爱民如子的好传统。所以,我们活着的时候,能够为历代朝廷所重用;我们死了,也能够在国家典策中留下好的名声。我是个平庸的人,但却得到朝廷的重用,享受许多我认为不该享受的生活待遇,但我仍然坚持要过那怕被人们认为是穷困的日子,这并不是为了自己要获得好名声,而是志在自修,害怕辱没祖先的名声。我把祖先好的为官为人的做法整理出来,装订成书送给你们,就是希望你们以祖先为榜样,没想到还被你们嗤笑?你们现在该知道我的用心了吧?还有什么可以说的?”裴伯凤、裴世彥二人被这位官职比他们高、年龄比他们大的堂兄一顿教训,连连称是,非常惭愧地离开了。

  裴侠后来生病,他的两个“司空”部下来看望他,发现他“所居第屋,不免霜露”,居室简陋,生活清苦,就把这事报告给了皇帝。皇帝“矜其贫苦”,下诏为他起新宅,并赐良田十顷,配备专人负责他的生活。裴侠后来在任职期内去世,朝廷赠其为太子少师、蒲州刺史,谥曰“贞”。

  第二.起草“六条诏书”的苏绰与被尊为“民父母”的薛慎。

  苏绰也是当时积极倡导“为国之道,当爱民如慈父、训民如严师”的人,同时也是一位得到宇文泰极度赏识的人。

  据《北史》卷六十三《苏绰列传》记载,苏绰是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人,其九世祖苏则是曹魏时的侍中,累世二千石,父亲苏协是武功郡守。苏绰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有王佐之才。开始为官,任宇文泰的行台郎中。一次,宇文泰与公卿们前往昆明池观看捕鱼,走到城西汉代仓库遗址,宇文泰回头问左右有关此地的故事,没有人能回答。有人说:“苏绰博识多知,可以问问他。”苏绰详细作答后,宇文泰十分高兴。两人谈得投机,宇文泰就又进一步询问苏绰善于天地造化之由来,历代兴亡的轨迹。苏绰满腹经纶,应答如流。宇文泰与苏绰并马缓行到昆明池,边走边谈,天色渐晚,最后竟取消了这一次的捕鱼活动,大家空手返回。

  宇文泰又把苏绰留下来,向苏绰询问治国之道,直到深夜。开始,宇文泰是躺着听他说;当苏绰陈述帝王之道,并讲解申不害、韩非的法家治国精要时,宇文泰立即起身,“整衣危坐”,不知不觉中,又把膝盖靠近了苏绰。苏绰滔滔不绝,慢声细语,一直说到天亮,宇文泰一点也不感到厌倦。次日,宇文泰任命苏绰为大行台左丞,参预决定国家机密大事,从此对苏绰的宠爱礼遇越来越优厚。

  苏绰创制“朱出墨入”文案程式,用红黑两色分别书写出、入公文,又制定计账、户籍之法,对治国理政作出了重要贡献。西魏大统十年(544年),苏绰被朝廷任命为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

  宇文泰要革易时政,强国富民,苏绰就积极出谋划策,减官员,置屯田以资军国。更为重要的是,苏绰把汉族统治阶级的统治经验总结为六条,上奏后作为诏书颁行,史称“六条诏书”。其主要内容,一是“先修心”,二是“敦教化”,三是“尽地利”,四是“擢贤良”,五是“恤狱讼”,六是“均赋役”。宇文泰很重视“六条诏书”,当作自己为官的“座右铭”。同时又令百官习诵照办,严明规定:各地郡守令长不通晓“六条诏书”者,“不得居官”。“六条诏书”成为西魏各级政府官员施政的纲领和准则。政府还开设学校,选拔中下级官吏学习其内容。当时西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措施都是依据“六条诏书”制定,对西魏政治的整饬及国力的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使原来弱于东魏的西魏迅速转弱为强,从而为承继西魏的北周统一北方,以及后来的隋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苏绰因积劳成疾病逝,年仅四十九。宇文泰极为哀痛惋惜,放声痛哭时,酒杯也从手里掉下来,其哀哭之声感动左右随从。安葬当天,宇文泰又派使者以牛、羊、猪三牲祭奠,并亲自撰写悼文。到了北周明帝二年(558年),苏绰配享周太祖(宇文泰)庙庭。开皇元年(581年),追赠邳国公。

  再说薛慎,他在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初年(561年)出任湖州刺史,也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据《周书》卷三十五《薛慎列传》记载:当时湖州界夹杂着许多蛮夷人种,专门做劫掠别人财物的勾当。薛慎到任后,把地方上的诸多豪帅都集中起来,宣传朝廷的旨意,同时命令这些首领们每月来汇报并参加一次会议;如果有要紧旱情须汇报,可以不限时节。薛慎每次与这些豪帅们见面时,能够做到殷勤劝诫,推心置腹,以理服人,同时还赏赐他们酒食。一年下来,当地风俗翕然从化,民风得到明显改变。诸蛮相互之间说到:“今日始知刺史,真民父母也。”大家无不欢欣喜悦。就这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抱着襁褓中的婴儿、扶老携幼者来到湖州落户的,竟达一千多户人家。

  当地蛮俗规定,年轻人婚娶之后,父母虽在,也要与父母分居。薛慎对当地太守县令们说:“牧守令长是教化民众的人,岂有其子娶妻便与父母离析分居的道理!这种情况不仅是民间习俗之失当不妥,当地的牧守领导也有罪过。”薛慎乃亲自诱导,示以孝慈,并派遣守令晓喻所部,广而告之,要改变这种不赡养父母老人的不良习俗。政策下达后,有许多人家虽然分家数年,还是回到了父母身边,侍养敬孝父母。

  薛慎对这些年轻蛮夷后生能够如此从善如流,感到很高兴,就将他们的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家喻户晓。同时对这些孝敬老人的人家,实行蠲免赋役政策,深得民心,社会风气大为改观,“风化大行,有同华俗”,与中原华夏地区倡导的“孝悌”习俗相一致了。

  第三.唐代韩愈及宋代吕夷简、李周、杨简的爱民如“赤子”情怀。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做地方官时,也有爱民为民的好名声。

  据《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六《韩愈列传》记载,韩愈在任武宁节度使张建树推官时,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后被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惹怒了皇帝唐德宗,被贬为阳山县令(今广东境内)。

  在任阳山县令期间,他关心民生,体恤百姓,爱民如子,史称“有爱在民”。当地老百姓在生了小孩子后,大多以韩愈的姓来作为小孩子的“字”,以此来表达对韩愈的感激与敬仰怀念之情。

  宋代的吕夷简在进士及第后,曾任綘州军事推官,后又任通州、濠州通判,再迁太常博士。据《宋史》卷三一一《吕夷简列传》记载,宋真宗时,当时河北发生洪涝灾害,吕夷简被朝廷调任知滨州,他向朝廷呈奏,其中有“农器有算,非所以劝力本也。”意思是说,政府在征收农民税收时,农民用于种田生产的家具是不能算作收入而来征税的,这不符合鼓励农民种田、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神宗皇帝根据吕夷简的建议,立即诏令“天下农器皆勿算”。

  吕夷简后来又被提拔为两浙刑狱提点,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当时,京师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来到南方砍伐木材,负责施工的政府官员期限卡得很紧,致使许多工徒过度劳累死亡。这些死亡的人不但得不到政府抚恤,反而被有司诬蔑为是逃亡了,又把这些人的妻子抓捕起来,以此掩盖有司残害人命的罪责。吕夷简作为两浙地区的刑狱提点,虽然官职不大,但他决心要出面制止。于是上疏朝廷,希望工期不要逼得太紧,让工徒们能够有生命保障。朝廷接纳了吕夷简的建议。

  吕夷简后来又上奏朝廷:“盛冬挽运艰苦,须河流渐通,以卒番送。”意思是说,要将南方的木材运到北方去,供京师建造所用,但冬天的水路许多已经结冰,天寒地冻,运输非常困难,希望等天暖和了,水路可以通航了再运送。朝廷也接纳了吕夷简的建议,宋真宗夸赞吕夷简:“观卿奏,有为国爱民之心矣。”提拔吕夷简为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吕夷简后来官至宰相。去世后,追尊太师、中书令,配享宋仁宗庙。

  宋代的李周在考取进士后,曾被朝廷任命为长安县尉。据《宋史》卷三四四《李周列传》记载,李周刚入仕途,就碰上了饥荒年,长安府决定“施粥”以救饥饿者。由于嗷嗷待哺的人太多,极易赞成相互踩踏伤人事件,县令就让李周来负责此项工作。李周指挥吏卒们,找来许多木条,在府衙前设置成“梐枑”栅栏通道,让男女老少有秩序地排队领取米粥,无一乱者,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李周后来调到洪洞县任县令,对于政府没收那些没有后代的老百姓财产一事进行纠正,把这些人的财产遗券全部还给生前所在的家族。当时有些官吏出来反对,李周对他们说:“利民,所以利国也。”李周后来被宋神宗下诏调到朝廷为官,到了宋哲宗时,官至太常少卿、秘书少监、工部侍郎等,年八十而卒。

  又据《宋史》卷四0七《杨简列传》记载,杨简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考中进士,后来在当温州知州时,十分廉洁自律,生活勤俭朴素,领的薪水也很少。他视老百姓如“赤子”即刚生的婴儿一般。他经常对身边的人说:“我岂敢以赤子的膏血来肥自己啊!”

  在他的精心治理和率先垂范下,当地社会治安稳定,社会风气纯正,邻里闾巷之间,关系雍睦和谐,无忿争之声。“民爱之如父母”,老百姓把他当父母一样爱戴,都在家中挂杨简的画像,“咸画像事之”。后来杨简被提拔到京城临安,到朝廷任驾部员外郎。离开温州时,“老稚扶拥缘道,倾城哭送”,老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都纷纷来到杨简要经过的道路两边,为他送行,人们拥挤着,呼喊着,整个城市哭声一片。老百姓舍不得这样的好“知州”好领导离开。

  杨简在上朝入对时,向皇上和众大臣禀报,自己之所以如此受老百姓爱戴,除了皇上英明领导,自己“尽扫喜顺恶逆之私情,善政尽举,弊政尽除”的为官正道是关键因素,只有做到了无私奉献,我将无我,就可以达到“民怨自销、祸乱不作”的为政效果。杨简后来官至工部员外郎、将作监兼国史院编修、宝谟阁学士、太中大夫等职,世去后被赠“正奉大夫”以作褒奖。

  为官执政者理应怀揣一颗爱民如子的赤子之心,全心全意为民谋福祉,为民排患解忧,做到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这是中国古代吏治文化的主流,无疑也更是现代吏治文化的主旋律、主色调。我国优秀吏治文化传统正是在代代相传、又不断融入时代特点中得到发扬光大、赓续绵延。

  束有春 2021年11月28日于金陵四合斋

标签:宇文;太守;西魏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