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明朝与东北亚四国外交往来特色研究(上)
2021-07-27 17:17:00  来源:江南时报  
1
听新闻

  明朝疆域辽阔,国力强大,建国长达277年。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影响广泛,是中国历史上可以与汉唐比肩的、在世界尤其是亚洲、非洲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一个朝代。南京明孝陵立有一块清代康熙皇帝题写的碑,碑文为 “治隆唐宋”,说明在清代人的眼中,明朝的繁荣发展亦已经超过唐代和宋代。本文通过《明史•外国列传》中明朝与周边国家外交往来的特色研究,以感知明王朝的强大。由于明王朝与当时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外交来往,数量庞杂,我们可分别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南亚几个纬度来分别进行认识。本篇主要研究明朝与东北亚的蒙古国暨鞑靼国、朝鲜暨高丽国、日本国、琉球国的外交特色。

  一.接受明朝皇帝册封的背景不同

  (一)十分依赖明朝的朝鲜国

  《明史·外国列传(一)》首先记载了明朝与朝鲜的交往,指出朝鲜是我国商朝纣王的叔父箕子的封国,汉代以前都叫“朝鲜”;汉末,扶余人趁中国动乱之机,由高氏占领其地,改国号“高丽”,又叫“高句丽”。从汉末一直到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之前,都称“高丽”,之后又改回称“朝鲜”。明朝的朝鲜就是指今日之朝鲜半岛。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当皇帝后,派使者到高丽“赐玺书”,以稳定主权国与蕃属国关系;第二年,又应时任高丽国国王“王颛”的请求,明朝派使者送去金印诰文,对高丽国王王颛进行重新加封任命,以进一步确立高丽国是大明王朝的蕃属国。朱元璋同时赏赐王颛以明代的《大统历》及锦绮,从历律方面,使高丽国以华夏为正朔,以明历为纪年标准。从此,高丽不断派使者给大明王朝“贡方物”。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高丽国经过两三年王室权力之争后,一个叫“赵胖”的人带领一帮老臣来到中国,以高丽国国都评议司的名义,奏请朱元璋,他们要共同推举“中外人心咸系”的“成桂”这个人为国王,但“惟圣主俞允”,即请求朱元璋恩准应允。

  朱元璋认为,高丽国僻处东隅,非中国所治,就令礼部传达他的旨谕:“如果能顺天道,合人心,不启边衅,使命往来,实尔国之福,我又何诛。”言下之意,只要高丽国不在边境挑衅惹争端,大明天子是不会发兵镇压的。

  到了这一年的冬天,高丽国王成桂又派遣使者来到明朝都城南京,对朱元璋的大儿子、太子朱标病逝表示慰问;同时“请更国号”,要求改掉“高丽”国号。

  朱元璋答应了成桂请求,认为要改掉高丽国号,应仍然用古号即汉代以前的“朝鲜”国号。从此,“朝鲜”国号又回归到了那片土地上。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对朝鲜国王“芳远”加封时,赏赐给对方以金印、诰命、冕服、九章、圭玉、珮玉,把国王的一身行头都包办了。

  不仅朝鲜国王由明朝皇帝来册封,其王室世子也是由明王朝来封,世子的确立也必须由明王朝点头同意才行。

  (二)不肯臣服元朝但却愿意臣服明朝的日本国

  阅读《明史·外国列传(三)》可知,在中国明朝人的眼里,日本是“古倭妈国”,直到唐高宗李治的咸亨初年(670年)才改称“日本”,因其“地近东海日出而名”。

  日本在宋以前皆与中国相通,对中国是“朝贡不绝”。只是到了元代,开始拒绝向中国纳贡了。元世祖忽必烈曾数次派遣使者赵良弼前往招之,希望日本国继续向中国纳贡当附属国,但日本国不予理睬。于是,元世祖又命令大将军忻都、范文虎等帅舟师十万征讨日本,迫使日本臣服。但是,当元朝十万大军战船行至五龙山地段海域时,突遭风暴,遇到了极端天气,致使元军船只倾翻,十万舟师尽沉海底。天不助元,元朝征讨日本未能得逞。后来,元朝又数次派遣使者前往日本招抚,但整个元朝的一百多年间,日本国坚决不与元朝来往,更不要说纳贡了。

  日本国为什么不肯对元朝政权纳贡臣服、不与元朝交通来往?这个谜一直到明王朝建立后才揭晓。

  明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朱元璋派遣莱州府同知赵秩作为使者,前往责问日本国国王“良怀”,责问他为什么不奉中国命令,反而寇犯中国的山东、掠夺中国的温州、台州、明州一带的“海民”财产,甚至妄图窃占福建沿海郡县的强盗行为,同时晓谕以“中国威德”,责问其不臣行为。

  日本国王“良怀”回复中国使者说:“吾国虽处扶桑东,未尝不慕中国。惟蒙古与我等夷,乃欲臣妾我。我先王不服,乃使其臣赵姓者訹(xù)我以好语,语未既,水军十万列海岸矣。以天之灵,雷霆波涛,一时军尽覆。今新天子帝中夏,天使亦姓赵,岂蒙古裔耶?亦将訹我以好语而袭我也。”目左右将兵之,即向身边的人使眼色,要武力拿下中国使者赵秩。

  从日本国王良怀的话中我们可知两点:一是日本国之前都是仰慕中国的,元朝是由北夷蒙古游牧民族人建立,蒙古族与岛国日本都是夷蛮之邦,是“等夷”,身份地位一样高,所以,日本拒绝向元朝纳贡,不与元朝时的中国来往。二是元朝与明朝前往日本充当使者游说的人都姓赵,当年元朝派遣的使者叫“赵良弼”,现在明朝派遣的使者叫“赵秩”,当年元朝那位姓赵的用恫吓引诱的语言与日本人对话,接着又用十万舟师来武力征服,这一百多年下来了,日本人对姓赵的一直耿耿于怀,现在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又来一位姓赵的,难不成又是蒙古族的后裔?难不成又要对日本动用武力了?所以日本国王“良怀”说出了上面的话,并且做出了敌意举动。

  由此看来,到什么国家派什么样的外交官,包括外交官或谈判代表的姓名都是有讲究的。

  大明使者赵秩不为日本人的恐怖行为所动容,徐徐而又语气坚定地说:“我大明天子乃神圣文武,非蒙古族可比,我亦非蒙古族使者之后。你们要动刀枪,那就朝我来吧!”

  日本国王良怀一听赵秩的话,嚣张气焰顿时给压了下去,赶忙下堂,延请赵秩上座,对赵秩是“礼遇甚优”。双方终于达成友好。

  良怀很快作出决定,派遣一位“僧祖”即高德大僧前来明朝,代表日本国向明朝“奉表称臣”,贡马及方物。到了洪武四年(1371年)十月,日本国还将掳掠的明州、台州二郡的七十余人放还中国。

  明太祖朱元璋对日本国王良怀的举动表示嘉謻,举行国宴宴请赏赍日本使者。由于日本风俗“佞佛”,朱元璋决定通过佛教文化来与日本加强沟通,就派遣大德高僧祖阐、克勤等八人护送日本使者还国;同时向日本国王良怀赠送《大统历》及文绮、纱罗等。《大统历》是明代制订的皇历,希望日本国以中国明朝为正朔,以明历来纪年。

  但是,日本国王良怀在接到明朝皇帝赠送给他的礼物后,虽然向朱元璋上表称臣,但仍不愿臣服,反而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来对付中国,明确表示,不怕与明朝开战。现照录于次:

  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倘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羞。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拯黎庶之艰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国图之。

  由此可见,日本国是完全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的精髓。朱元璋在接到日本国王这份不卑不亢的上表后,是“愠甚”,非常生气,但是鉴于蒙元曾经攻打日本而未成的教训,也就没有打算对日本“加兵”了。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明朝派使者到日本,“以登极诏谕其国”。但后来的发展表明,日本倭寇仍不断骚扰大明国土。洪武十六年(1383年)侵袭金乡、平阳,被明朝军民打败。到了洪武十九年(1386年),日本遣使来向明朝纳贡,遭到明朝拒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主持编撰的《皇明祖训》完成,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从那以后,日本朝贡虽然不至,但海上警报也逐渐减少了。

  (三)琉球国三位国王先后分别被明朝册封

  据《明史·外国列传(四)》载,琉球国居东南大海中,自古不通中国。元世祖忽必烈曾派遣使官前往招谕之,但因海涛汹涌而不能到达。明洪武初年,琉球国有三个国王,即中山王、山南王、山北王,他们都姓尚,其中以中山王势力最强。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明廷命“行人”即外交官杨载以明王朝建立且建元为由,前往诏告其国,只有中山王“尚察度”派遣名叫“北泰期”的一行人,随着杨载的船只,来到明朝首都南京“贡方物”。朱元璋大喜,终于与这个琉球岛国联系上了,于是赏赐《大统历》及文绮、纱罗等给琉球国使者。

  洪武七年(1374年)冬,北泰期奉中山王之命,再次来明朝纳贡,并上皇太子笺,向皇太子朱允炆道万福。朝廷命刑部侍郎李浩齎(jī)赐文绮、陶铁器等给使者。洪武九年,琉球的中山王又派遣使者到明朝来庆贺中国的“正旦”即春节,又向明朝进贡马十六匹、硫黄千斤。洪武十年又复贡如此。

  山南王叫“承察度”,后来也向中山王学习,派遣使者来敬贡明朝,明朝对他的回礼赏赐也如同中山王一样。

  洪武十六年,中山王、山南王一道前来向明朝进贡。朱元璋下诏,赏赐二王以“镀金银印”。当时,中山、山南二王与山北王争雄,互相攻伐,朱元璋设法做好调解工作,命内史监丞梁民“赐之敕”,将朱元璋的诏书赏赐给他们,命令他们“罢兵息民”。这三位国王还算听话,都“奉命”停战,接受明朝调解。山北王名叫“怕尼芝”,他也很快派遣自己的使者与中山、山南二王的使者一道前来明朝朝贡。

  洪武十八年,当三家又同时派使者来进贡时,朱元璋又赐给山北王以镀金银印,让他与其他二王享受一样礼遇。为了有所区别,对最先入朝进贡的中山、山南二王,每人赏赐一艘海船。至此,琉球国三位国王都得到了明朝皇帝的册封。

  明天启三年(1623年),琉球国国王尚宁去世后,其世子尚丰派遣使者到中国,请求明朝政府给他加封任命。到了崇祯二年(1629年),琉球国又派遣进贡使者到明朝,并请求对新国王加封任命。崇祯皇帝在明朝江山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履行大国的担当,以满足蕃国的要求。

  (四)与明朝结怨但又不得不臣服的鞑靼国

  蒙古国于1206年由成吉思汗建立。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368年,元朝被明朝推翻。明朝虽然推翻了元朝政权,但元顺帝从北平逃出后,其残余势力仍然借助原来的蒙古地盘,不断骚扰明朝,与明军开战,并竖起了“北元”政权大旗。在明朝人眼里,这些由成吉思汗嫡系衍生的蒙古人,被贬称为“鞑靼”。

  整个洪武年间,明朝与元朝旧部战火不息。洪武十一年(1378年),原元朝的太子去世,朱元璋曾经亲自为文,派使者去祭吊;后又“赐玺书谕之”,但仍不归顺。一直到洪武末年,到了元顺帝的第六代了,因其内斗,原来的皇室成员“咸被弑,不复知帝号”,有一个叫“鬼力赤”的人篡夺了政权,自称“可汗”,去掉原有国号而自称“鞑靼”,但与明朝的战事依然不断。

  到了永乐八年(1410年),鞑靼可汗“阿鲁台”派使者给明朝贡马,永乐大帝纳之。后来,阿鲁台又数次入贡,永乐帝都给予了丰厚回报,并且把被俘的阿鲁台同胞兄妹二人放还。永乐帝封阿鲁台为“和宁王”,阿鲁台愉快接受了。从此,鞑靼每年向明朝至少进贡一次。

  永乐十二年,阿鲁台派遣部长以下官员来明朝朝拜,永乐帝赐给他们大米五十石,还有干肉、酒糗、彩币等。

  但后来经过几年生聚养息,畜牧业繁盛,牛马成群,这些鞑靼人开始狂妄自大起来,甚至出现拘留明朝使者、他们的使者在回归途中又“多行劫掠”之事。永乐二十年春,阿鲁台准备率兵南犯,朱棣下诏,要亲自率队征讨。

  据说阿鲁台的母亲和妻子皆詈骂阿鲁台:“大明皇帝何负尔,而必为逆!”意思是说,大明皇帝待你不薄,你为什么还要叛逆不服?阿鲁台后来丢下辎重马畜,向北方逃跑了,游牧民族本性彻底彰显。

  隆庆四年(1570年),朝廷采纳山西大同总督王崇古的八条建议,封鞑靼可汗“俺答”为“顺义王”,并赐俺达红蟒衣一袭。俺达以下授都督同知,各赐红狮衣一袭、彩币四表里;再以下授指挥同知、指挥佥事、正千户、副千户、百户等。通过这种封官加爵手段,以进一步安抚鞑靼国,使北方边境得以安宁。

  二.来明朝学习中国文化的留学生享受优越待遇

  (一)明朝对朝鲜国人才的培养与国内一视同仁。

  明朝于洪武三年(1370年)进行科举考试,皇帝的诏书也颁布到高丽,允许高丽人前来参加考试。

  洪武五年,高丽曾派150多人来南京参加太学学习,惜被大海溺死了39人。朱元璋对此非常重视,希望高丽对明朝的进贡改为三年一次,同时要求进贡物品必须是土特产,“毋过侈”。

  到了宣德八年(1433年),朝鲜向明朝奏请,希望派遣子弟到明朝的太学或辽东地方府学来学习中国文化。但这一请求并没有得到宣德皇帝的恩准,只是赏赐给朝鲜人以《五经》《四书》《性理》《通鉴纲目》诸书,让他们回国自学去了。

  (二)琉球国国王迷上了中国文化。

  琉球国三王在得到明朝皇帝加封后,被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所吸引,都要求派遣“从子”“国相子”“寨官子”到明朝的国学府学习。他们“感慕华风”,深得明朝皇帝欢心,不仅不收对方学费,朝廷还对他们“岁赐冬夏衣以为常”。当然,对这些“留学生”如果在中国出现“非议诏书”、有非议大明王朝的言论,被朱元璋知道了,必定是“置之死”,不需要征求任何意见就将其处死,但这不影响大明王朝与罪犯的国家开展正常交往。

  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承绪大统,琉球国三王并来祝贺,朝廷赐以绒锦、文绮、纱罗。永乐八年,山南王又派遣官生三人入国学,明朝是“赐巾服靴条、衾褥帷帐”,政府向留学人员无偿提供衣巾靴袜等生活用品,并且是“频有所赐”,经常赐予补充。

  这种让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包吃包住包穿的现象,在当时也曾引起朝廷大臣们的议论和反对。

  一天,礼部尚书吕震向皇帝朱棣进言:“昔唐太宗兴庠序,新罗、百济并遣子来学。尔时仅给廪饩,未若今日赐予之周也。”是说在盛唐时,对于外来学子,最多也只是管饭而已,没有像今天这般衣食住行全部提供的。

  皇帝朱棣回答说:“蛮夷子弟慕义而来,必衣食常充,然后向学。此我太祖美意,朕安得违之。”朱棣认为,这是朱元璋定的规矩,不好随便更改,况且这些蛮夷子弟来中国学习,是因为仰慕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所以一定要让他们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服,这样他们的学习效果才会好。

  嗨,朱家皇帝是在拿国人的血汗钱来供养那帮蛮夷子嗣,以换得虚假的海外名声。这不,到了永乐十一年,琉球国中山王又派遣“寨官子”13人来中国,进入国学府学习,一如既往地享受着外国留学人员在大明的优惠待遇。

  至于鞑靼暨蒙古国,他们的先人早已通过建立元朝,对中国传统文化了如指掌。而日本人从唐代开始,就不断派遣使者来到大唐,学习中国文化,其对中国文化掌握的程度,我们可以从前面的日本国王良怀给朱元璋的一封信中可见一斑。只是到了成化十三年(1477年)九月,日本使者来进贡时,向明朝求《佛祖统纪》诸书,宪宗皇帝下诏,以《法苑珠林》赐之。日本的佛教文化,无论是造像艺术还是佛经藏典,都是由中国传播过去的。(未完待续)

  束有春 2021年7月27日完稿于金陵四合斋

标签:使者;朱元璋;皇帝
责编:李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