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与进中书写民间文艺江苏答卷
访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新老主席吴元新、陈国欢
2025-08-20 10:1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徐曦 毛艳  
1
听新闻
 

在守与进中书写民间文艺江苏答卷

访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新老主席吴元新、陈国欢

  日前,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会上完成新老交接——吴元新当选为协会第九届主席团主席,连任两届主席的陈国欢被聘为第九届名誉主席。

  过去十年,陈国欢深耕江苏民间文艺,在筑品牌、育新人、抓学术等方面倾注心血;接棒的吴元新则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近些年江苏民协的重点工作有哪些?新时代传承者需具备哪些新能力?如何引领文艺发展新航向?近日,江南时报记者专访了这两位深耕江苏民间文艺沃土的同路人,围绕传承与未来,他们娓娓道来心底的思考与期盼。

吴元新


陈国欢

  回望十年耕耘 民间文艺“有做头”

  “民间文艺常被误解,我总想为它正名。”陈国欢坦言,当下不少人对民间文艺存在认知偏差:一是觉得它是“老古董”,与当下生活无关,“可哪个中国人过年不回家?这种延续至今的风俗,本身就是鲜活的民间文艺”;二是认为它“土气”“低俗”,而民俗学家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早有定论,民间文艺是民众集体的美学表达,与文人文艺、宗教文艺并行。“艺术的高低看思想与技艺,怎能凭载体论优劣?”在陈国欢看来,民间文艺扎根生活、随时代生长,这座“富矿”亟待更多人关注、挖掘。

  深耕江苏民协十年,陈国欢最大的感受是民间文艺“有做头”。

  “回望过去十年,江苏民协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的指导支持下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与开拓,让这份‘有做头’落到实处。”陈国欢围绕四方面重点作了介绍。

  打造品牌,搭建展示与成长平台。江苏民协精心打造了多个成熟品牌:每三年一届的“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东博会)已连办6届,以创意主题凝聚手艺人,成为展现其成长轨迹的专业窗口,第七届将于今年启幕;每两年一届的“中国(南京)农民画优秀作品双年展”,作为国家级品牌已举办4届,去年吸引全国1800多件投稿,连美院师生也纷纷参与,队伍不断壮大;“江苏十佳青年民间工艺美术家”评选则为青年人才提供了考量载体,两届以来积累起颇高期待。

  注重学术,筑牢传承的理论根基。秉承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冯骥才“学术立会”的理念,江苏民协在理论建设上持续深耕:一方面,全力配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该项目被列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批重点项目,计划编纂1000卷文献,江苏已立项51卷,3卷正式出版,目前正按计划推进;另一方面,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工艺集成·江苏卷》,系统收录江苏十多类优秀民间工艺,其中吴元新蓝印花布部分的深度研究,正是江苏民协主席团注重学术的生动例证。

  精设评奖,树立公正权威促提升。作为全省民间文艺最高奖,“江苏省文艺大奖·民间文艺奖”每两年一届,陈国欢强调:“评奖不是终点,而是激励手段——让大家同台竞技、互鉴超越。”协会始终坚守“只认作品不认人”的原则,以高标准、严要求保障公益性与公正性,其权威性也得以持续提升。

  着力育人,推动青出于蓝成必然。当前非遗与手工艺领域普遍面临“青黄不接”的传承困境,培养青年人才已成协会战略重点。“或许是年龄使然,我对年轻人的期待越来越迫切。”陈国欢说,江苏民间文艺基础扎实,关键在于固本强基,对年轻人的评判标准也需要再研究、再细化。他坚信,年轻人的起点更高,超越前辈是必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只是这份对民间文艺的热忱与投入,总让他憾于时光匆匆。“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啊。”陈国欢表示。

  守护传统之源 传承需淬新“四力”

  “创新是必须的。新旧之间本就是辩证的关系,所以根本问题还是回到守正和创新。”在陈国欢看来,民间文艺与创新并不矛盾。他甚至强调,如果把民间文艺看成是与时代割裂的,那才是错误。

  守什么正?创什么新?“守文化基因之正,创表达方式之新。”陈国欢这样总结。

  陈国欢与吴元新同时强调,民间文艺的传承创新,首先要保留、记录、研究好优秀的文化基因。

  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南通民协主席14年的吴元新,始终在坚持“边收藏边研究边传承”的道路上前行。多年来,他带领女儿吴灵姝走遍全国蓝印花布主要产区,抢救、保护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实物6万余件,先后出版相关著作20余本,为后续的研究探索提供了有力借鉴。在吴元新看来,传承与创新不可分割。

  实际上,这样的守正道路在中国民协的工作历程中早有示范。

  早在1964年,作家冯骥才就奔波于天津老城内外街巷中,对民居砖雕进行调研,采用摄影、文字和绘图的方式来记录影壁、门楼砖雕结构以及天津城内砖雕分布,开启了天津老城风貌记录、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漫长路途。而后,他根据自己多年调研记录的大量资料,相继出版《天津老房子·旧城遗韵》《天津老房子·东西南北》《小洋楼风情》等书籍,成为记录天津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档案,也成为他后期引领中国民协发展的重要工作方向。

  自2001年起冯骥才连续担任三届中国民协主席,其间多次强调“学术立会”的重要性,之后一代又一代的民协领导者紧跟老主席的步伐,将“学术立会”放在保护传承的重要位置。

  找准民间文艺的基因,守住传统文化之魂。有了追根溯源的依据,才能在不同时代留下不同的文化印记。

  蓝印花布与霸王茶姬联名推出奶茶周边文创,苏扇融入游戏《黑神话·悟空》元素制作出爆款“如意金箍棒折扇”,南京剪纸携手《使命召唤》手游推出“虎啸行动 新春盛宴”主题视觉艺术……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江苏民间文艺始终与时代同行。

  “民间文艺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只要核心技术不变,形式可以不断改变。”吴元新认为。

  陈国欢同样认可这样的创新之路。在他看来,当代传承人应当在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四个方面做好提升创新。当代传承人首要任务是保证最基本的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制作技艺;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时代发展,学会利用数字技术来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创新设计;同时,要学会借力发展,而不是永远一个人埋头苦干,可以纳入设计、推广、销售等各方面的人才形成团队合力,有效形成产业链条,创新发展模式;此外,还要加强文字表达能力,做好从构思到技术层面的创作手记,让每一件作品都有据可依,也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保障。

  “守传统之源,创时代之流。当民间文艺的优质人才实现从匠到非匠、从技能到技艺的转变时,他们才真正成为表现民间文化魅力的艺术家。”陈国欢说。

  深挖文化“富矿” 新老接力传薪火

  民俗、故事、传说、神话、谚语、歌谣、工艺品……民间文艺涉及面之广让人意想不到。

  “民间文艺太精彩了!它是生活的文艺。对于民间手艺人来讲,有两个很需要辅助补充的素养,一个是设计,另一个就是审美。”谈起民间文艺,陈国欢难掩激动。在他看来,审美是种力量,是今后体现竞争力的重点之一。

  “江苏省民间文艺的未来发展,应从拓展、提升、转化三个角度进行。”陈国欢进一步解释道,拓展包括很多方面,如人才群体的拓展、与社会合作范围的拓展等;提升则是对评判标准及人才标准的提升,年轻人需要在迎合时代发展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素养,如对数字化、智能化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如何将传统技艺转化成与当代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是每个民间文艺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说到如何将传统技艺转化成与当代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吴元新也用自己的实践探索给出肯定回答。

  从已鲜少使用的被面、包袱布、蚊帐到贴近当代生活的领带、桌旗、壁挂,蓝印花布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已经与当代生活接轨,当传统技艺不再拘泥于数百年前的使用喜好,才是摆脱了旧传统的“影子”,将创新发展落到了实处。

  “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制作的作品没有人去消费它,传承路就会越走越窄。有人消费、有人在用,传承之路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吴元新说。

  不仅仅是蓝印花布,吴元新对南通的其他非遗技艺也十分熟悉,他告诉记者,自己目前已在南通开辟了“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创新传承为方向”的试验田。无论是国家级非遗板鹞风筝,还是以针代笔、丝为丹青的仿真秀(沈绣),他在与传承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都一再强调要求做手艺也要做记录,更要做研究。

  “我是从基层做起的,过去十年,陈国欢主席全身心投入在江苏民协的工作中,为民间文艺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也为省民协后续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我也将发挥基层非遗人的优势,将学术立会的宗旨继续深入到江苏各个设区市,同时逐步搭建全国性交流平台,加强省与省之间的学习推广,在做好研究的同时创新形式,这样才能形成成果,做出更多精品。”吴元新说。

  “民间文艺是座‘富矿’。”简短的几个字道出陈国欢对民间文艺的感情。他表示,未来的日子他也将继续深挖这座文化“富矿”,为民间文艺的发展尽一份力。

  “大家一起努力,力量就更大了。”坚定的语气表现出吴元新在接过陈国欢交给他的“接力棒”后,要赓续民协“火种”的决心。

  十年深耕,江苏民协为江苏民间文艺筑牢“守”的根基;展望前路,更需以“进”的姿态开拓新局。从陈国欢到吴元新,接力的是守正创新的初心,延续的是既守且进的步伐——这份“守”得住根脉、“进”得向未来的传承,必将引领江苏民间文艺在时代长河中愈发璀璨。

  (江南时报记者 徐曦 毛艳)

标签:民间文艺;传承;江苏
责编:张姣姣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