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红色教育基地作用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2024-08-25 20:3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莫春菊  
1
听新闻


发挥好红色教育基地作用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2024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纪念设施、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好革命文物,精心设计展览陈列、红色旅游线路、学习体验线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全国红色教育基地有3万余处,共同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革命事迹和奋斗历史,共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形成的精神谱系,是中国人民汲取红色养分、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和重要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等进行瞻仰,并对“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也高度重视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不断结合实际建设好、利用好、拓展好地方红色资源,多维度、立体化打造了一批红色IP显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等,使得红色教育基地在党史学习教育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红色教育基地遍地开花的同时,一些红色教育基地的内涵建设跟不上民众在党史学习教育上的需求。具体来说,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教育性不足。一些红色教育基地的宣教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遗址参观、实物展陈和图片展示等,与民众的互动性不强,难以产生良好的党史学习教育效果。还有一些红色教育基地对人物故事的挖掘不够充分,对红色精神概括提炼浅层化,不能很好发挥红色资源感染人、激励人、凝聚人等的时代价值。

  二是数字化不够。虽然大部分红色教育基地建立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媒体宣传平台,但是常存在更新不及时、内容乏善可陈、形式不新颖等问题,缺乏吸引力。即使有些红色教育基地数字化程度高,但因推广意识不强,并没有引起更多民众的关注。而从全国性范围来看,当前还缺乏一个集展示、传播、体验、交互等功能于一体的推广全国红色教育基地的集成性平台,因此难以形成红色教育基地数字化的集聚效应。

  三是协同性不强。同一区域或相邻区域的一些红色教育基地之间由于缺乏统一协调、系统推进的机制体制,在整体打造、宣传推广等方面存在“碎片”“单打独斗”的现象,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客源互送,使得这些红色资源的整体规模、综合效益、社会影响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在党史学习教育作用的发挥上也就相应减弱。

  为切实发挥好红色教育基地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作用,各红色教育基地要进一步开拓更多的沉浸式应用场景,打造更多的高品质“云端”教育资源,创造更多的多主体多维度链接契机。

  一是聚焦教育性,打造民众身边化的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要做好“内外兼修”,增强与所在区域民众的黏连性。要坚持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积极开发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除了要做好传统的展板、文物、藏品等静态陈列外,还要迎合红色教育多样化、年轻化、沉浸式的发展趋势,增加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增强环境熏陶、作品感染、红色浸润的教育情境和教育功能,增强民众的互动性和体验感,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加鲜活更有吸引力。要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开创多元的教育形式。红色教育基地要聚焦民众需求,通过红色课堂教学、红色话剧演出、革命事迹展览等形式主动走进社区、走进民众,开展红色精神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党史学习教育氛围。红色教育基地尤其要加强与当地大中小学合作,联合开发“大思政课”,实现课程、实践、活动、科研等的共联共建,如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与24所江苏高校成立“大思政课”建设联盟,共建一批红色实践基地,共办一批红色文化活动,共研一批红色课程资源,在推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上切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聚焦数字化,打造立体式的红色教育“云”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应紧跟时代脚步,以数智技术赋能红色教育基地建设,通过“云讲解”“云直播”“云看展”等“云互动”形式,推动红色资源更大限度的开放共享。如江西省利用数字化展示技术,融合声音、图像、文字、视频、动画,交互为一体,实现了实体展馆“数据化”,推动实现江西革命历史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全球用户访问量2亿多人次。在推进各红色教育基地数字化建设的同时,还要将这些数字化基地集聚起来,形成一个全国性红色教育基地“云集”,打造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有形载体,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全时域化、全地域化。

  三是聚焦协同性,打造链式化的红色教育基地集群。各地要坚持一揽子设计、一体化推进、一站式服务,打造红色教育基地集群,形成“链式化”发展,以共同打造红色教育的品牌效应。如近年来,湘赣两地不断推进区域合作,建设湖南韶山至江西井冈山红色旅游铁路专线,将韶山、湘潭、醴陵、攸县、茶陵、炎陵、井冈山等多个县市串联起来,助力湘赣边老区形成更便捷的红色旅游带,吸引越来越多民众前往参观。可见,区域间的红色教育基地“强强联手”,不断扩大红色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形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优势,就可以在党史学习教育效果上实现乘数效应。

  作者单位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大学生‘四史’教育路径和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2023SJZDSZ007)的阶段性成果。

标签:红色教育;基地;教育基地
责编: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