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弥:勇于思考,心存美好
鲁奖得主在南京分享长篇小说《不老》
2024-07-15 22:09: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雅倩  
1
听新闻


鲁奖得主在南京分享长篇小说《不老》

叶弥:勇于思考,心存美好

  7月13日,由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南京止一堂文旅公司主办的“在世界文学之都与文学大家面对面”系列文学活动第27回开讲——鲁迅文学奖得主叶弥做客西善桥街道初见书房,分享长篇小说《不老》。活动由著名作家、诗人黄梵主持。

  叶弥,本名周洁,苏州人,1964年生,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风流图卷》《美哉少年》,中篇小说《成长如蜕》等。其作品《香炉山》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天鹅绒》被改编成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透过小说看那个时代的思考”

  长篇小说《不老》讲述了1978年10月到11月25天里发生在某个江南小城的故事:女青年孔燕妮在等待男友张风毅出狱的日子里,爱上了从北京来的“调研员”俞华南。她每天处于矛盾之中,因为每过去一天,就意味着离张风毅回家的日子近了一天,俞华南与她在一起的日子又少了一天。一正一反不断撕扯着她……

  叶弥说,《不老》想呈现的并非两男一女的故事,而是那一代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思考。不是所有思考都具有正面意义。比如小说中杜克的思考跟时代不相吻合,孔燕妮妈妈的思考带有强烈的保守力量。“不管这些人的思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他们都在勇于思考。这是我想表达的。”叶弥说。

  《不老》中含有大量关于思想探讨、哲学分析的对话。同为“60后”的黄梵说,今天读者在看到这些大段议论时,可能会心生疑惑。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人物就是这样说话的,我们甚至在公共汽车上都讨论哲学思想。黄梵觉得,这些对话大大加深了人物的内心深度,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

 

  “勇敢地爱,坦诚地生活”

  叶弥笔下的主人公孔燕妮作为江南女子,独立且自我认同度高。小说《不老》写好后,叶弥曾分享给苏州的很多女性朋友。她们读完表示,确实能从周边人身上找到孔燕妮的影子。

  “很多北方人会给江南女性打上‘柔美’的标签。但在我的认知里,江南女性的个性比北方女性更强,这一点跟江南的经济富裕很有关系。”叶弥说,江南文化其实塑造了许多像孔燕妮一样的女性,她们遇到合适的土壤,到了特定的时间,就会显现出她们的与众不同。

  小说里孔燕妮在短时间内产生了多段情感。黄梵觉得,孔燕妮多情,但并不会让人对她产生负面印象。她反而带给人一种纯净之感,这里面好像有一种生活的智慧。“孔燕妮在爱情的追求当中,有着自己明确的理念。她遵从内心,不怕别人的看法,她是能从爱情中吸取能量的人。”叶弥说,书中所描写的情感体验、经历,对孔燕妮来说都是一种提升。

  曾有人问叶弥:“你跟孔燕妮是不是很像啊?”她回答:“我没有谈过那么多恋爱。我倒希望像孔燕妮那样勇敢地爱,坦诚地生活。有一点比较像的是,我在生活中也是个比较自我的人。” 

 

  “读过的美好东西会一直留存”

  小说《不老》中还有大量诗歌,这些诗歌全由叶弥所写。叶弥说:“虽然我写不好诗歌,但在书里放几句,感觉挺美好的。”

  喜欢诗歌是受母亲影响。叶弥告诉读者,小时候没有其他娱乐,就喜欢翻看母亲箱子里那些俄罗斯、德国诗歌。“普希金的《致大海》非常强烈地影响了我。诗歌里表达的思想,给了一个孩子以文字和心灵的启蒙。”

  叶弥还谈及自己四年级起便开始读《红楼梦》的经历。当时看不懂,但日后凡听人谈起《红楼梦》,不会感到害怕。因为它就像一个认识已久的老朋友。所以,小孩子看书越早越好。叶弥说:“在坐的各位如果有儿女,建议让他们早早接触世界名著,即便看不懂,也能获得一种文字的熏陶。就像我初读诗歌时不理解它的意思,但诗歌里面的那些情绪和美好的东西会一直留存在我的心里。”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标签:思考;小说;诗歌
责编:滕方